綠洲(英國音樂組合)

綠洲(英國音樂組合)

樂隊於1991年在英國曼徹斯特組建,當時他們的名字叫“Rain”,樂隊的成員分別是:Liam Gallagher(主音歌手),Paul "Bonehead" Arthurs(吉他),Paul "Guigs" McGuigan(貝司)以及Tony McCaroll (鼓)。不久,曾經作為Inspiral Carpets樂隊巡演工作人員的Noel Gallagher(Liam Gallagher的哥哥)加入了樂隊,作為樂隊的歌手、吉他手以及詞曲作者。樂隊決定改用Oasis這個名字,並開始了排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綠洲
  • 外文名:Oasis
  • 性質:音樂組合
  • 國家:英國
  • 組建時間:1991年
樂隊組成,樂隊介紹,

樂隊組成

Noel Gallagher 出生日期:1967年5月29日 樂隊的詞曲作者,也是樂隊第二主唱,主音吉他。 普遍認為他是主導樂隊方向的人,是他給樂隊帶來輝煌和榮耀。
Liam Gallagher 出生日期:1972年9月21日 樂隊主唱,也演奏手鼓,會彈鋼琴, Noel的弟弟。 他也許是英倫樂壇最惹是生非的人,當然,他也是英倫樂壇最紅的樂隊主唱之一,他倆兄弟是樂隊的靈魂人物。
Gem Archer 吉他手,1999年10月取代Bonehead加入oasis。 他最喜歡的oasis歌曲是Shakermaker,他認為那首歌體現了oasis的實質。 在加入oasis之前,他是Heavy Stereo樂隊的主音歌手和吉他手。
Andy Bell 出生日期:1970年8月11日 貝斯手,1999年11月取代Guigsy,在這之前他在Hurricane#1樂隊中任吉他,鍵盤,及和聲。他還是Hurricane#1樂隊中主要歌曲的詞曲作者。
Alan "Whitey" White 出生日期:1972年5月26日 鼓手。1995年Tony McCaroll離開樂隊後,Noel在錄音棚聽到Alan的鼓聲,就決定讓他加入樂隊了。
前樂隊成員: Paul "Bonehead" Arthurs 自rain還未改名為oasis時就在隊中的老隊員, 1999年夏天離開Oasis ,因為"想做一些生命中的其他事情" , Paul "Guigsy" McGuigan 同樣在oasis存在前就是rain的隊員,在Bonehead離開兩周后退出,也是相似的理由----想多點時間和家人在一起。 Tony McCaroll 1992年到1995年四月oasis的鼓手,因為內部分歧而離開。
Britpop神話——關於20世紀最後10年的Oasis 在經過不斷排練後,Oasis錄製了一盤樣帶,Noel Gallagher把它交給了英國著名的獨立唱片公司Creation的老闆Alan McGee。很快Oasis 就與Creation簽了約。加入唱片公司後,oasis先是在1994年4 月推出了他們的第一首單曲《Supersonic》,並一鳴驚人地占據了全英獨立唱片排行榜的榜首位置,接下來又連續創作了《I'd Like to Teach the World to Sing》和《Shakermaker》等日後均被列為經典的作品。這幾首冠軍單曲的成功不僅引起了評論家和廣大樂迷們的關注,同時也為他們的首張專輯的熱銷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樂隊介紹

1994年8月,樂隊的正式專輯《Definitely Maybe》終於在千呼萬喚中浮出水面。專輯一經推出,便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登上了國內唱片榜的冠軍位置,成為英國歷史上銷量最快的首張專輯。而它在本土之外也同樣贏得了巨大的成功,先是在美國獲得了五白金的銷售佳績,接著又在歐洲和亞洲地區登上了排行榜的 Top Ten。 這確實是一張讓人為之欣喜的唱片,整張專輯的錄製完整有序,而聽似喧鬧的音樂卻又有著很強的流行張力。在聽夠了金屬的滯重低沉和朋克的瘋狂雜亂後,樂迷們如同沙漠中的行者發現了綠洲一般,很快就愛上了這種聽上去更像是"復興的、現代的Beatles"的音樂,那種時而輕柔婉轉、時而激越飛揚的旋律也使得oasis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擁躉。而在多數音樂雜誌評選出的90年代最好的BRIT---POP專輯中,》《Definitely Maybe》也是眾望所歸、榜上有名。 1995年,oasis在更換樂隊成員後又先後推出《Some Might Say》和《Roll With It》等冠軍單曲,並於10月發行第二張專輯《晨光般的榮耀》(《(What's the Story?)Morning Glory》),進而掀起了一股更為猛烈的“Oasis”熱潮。作為一張繼麥可·傑克遜的《真棒》之後賣得最快的專輯,《晨光般的榮耀》為oasis贏來了更多的鮮花和掌聲。一時間,無論是在英國、美國,還是在歐洲和亞洲,對於那些熱愛或是關注搖滾樂的人們來說,oasis已經毫無疑問地成為了一道不能忽略也無法忽略的最美麗的風景。 oasis的成功速度確實讓全世界都為之驚嘆和羨慕。面對著他們所取得的這些驕人的成績,心存疑惑的人們不免會問:oasis究竟勝在哪裡?何以他們就能夠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實現許多搖滾樂隊一輩子也無力去實現的夢想? 答案,可以從oasis寫在專輯前面的一段致謝詞中找到——我們必須要感謝像“披頭士”、“性手槍”(Sex Pistols)和“石玫瑰”(Stone Roses)那樣永遠令人留戀的樂隊。的確如此。作為一支在整個90年代的BRIT---POP風潮中最具代表性的樂隊,oasis在其音樂創作的過程中受到了諸多60、70年代的經典搖滾樂隊的影響,這種影響深入骨髓般地體現在了樂隊每一首作品的核心之中,甚至被譽為是搖滾精神在90年代的再生。而另一方面,構成oasis這一整體的幾個年輕人的成長環境(以諾伊爾和利姆兩兄弟為核心的樂隊成員幾乎都成長於80年代中後期)又賦予他們的音樂以一種更現代也更具另類和實驗色彩的外在形式,為其有著強烈的復古風格的曲風裡加入了大量的實驗性色彩。那種略帶諷刺的幽默詞句再配以張力十足的曲式編排,正是經典的傳統精神與時尚的現代技巧的一種完美結合。它不僅可以討好那些迷戀於舊式搖滾的傳統樂迷,同時也為喜歡體驗新英倫搖滾所特有的時髦腔調的X世代提供了一個最好的範本。建立在此種基礎上的oasis,自然就有實力在最短的時間內贏來了最大的成功,並一舉成為了那個時代里獨一無二的新貴和寵兒。 這種成功不止體現在樂迷們對oasis及其作品的瘋狂追逐和極度崇拜,同時也包括了各種媒體及專家對於樂隊所給予的肯定和褒獎。 早在1994年,也就是oasis出道的第一年,樂隊便憑藉著專輯《Definitely Maybe》和一系列的暢銷單曲,在《NME》雜誌舉辦的"Brat"音樂獎頒獎典禮上一舉獲得了"最佳新進團體"、"最佳樂團"、"最佳單曲"等重要獎項,並於同年在象徵著全英音樂界最高榮譽的"全英音樂獎(Brit Awards)"中榮獲了"最佳新晉樂團"獎。緊接著又在1995年再度蟬聯《NME》雜誌評選出的"最佳樂團"和"最佳單曲"獎項,同時奪得"最佳專輯"以及"最佳現場表演團體"兩項大獎。而在1996年所頒發的全英音樂獎上,“綠洲”則是憑著專輯《晨光般的榮耀》包攬了"最佳樂團"、"最佳專輯"、"最佳音樂錄像帶"等諸多超級大獎,並於當年年底取得了歐洲音樂錄像帶獎(MTV Europe)的"最佳樂團"和"最佳單曲"等獎項。 然而,這一切還遠遠沒有結束。 如果說專輯的暢銷還有那些或大或小的獎項都只是水月鏡花,不可過分當真的話,那么oasis是否就會成為被世紀末情緒吹制出來的一個最大的氣泡?你不該這樣去想,假如你真正仔細和用心地聽過oasis音樂的話。 著名的音樂雜誌《Q》曾以投票的形式選出了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一系列音樂人。“披頭士”樂隊的約翰·列儂與保羅·麥卡尼分別排在第1、2位,“涅盤”樂隊的靈魂人物科特·柯本排名第3,而oasis的加拉格爾兄弟居然能夠同時進入前10名(諾伊爾第8,利姆第9),而且是排在了另外一支資深樂隊REM的核心人物史泰普的前頭,更不要說還遙遙領先於“滾石”樂隊的吉他手凱茲·里查德和歌手米克·賈格爾以及U2樂隊的領頭羊波諾了。儘管保羅·麥卡尼在被問及oasis與當年的“披頭士”何以如此的相象時,也曾公開地說過“他們正在模仿我們三十年前做過的事情”等等類似的話,但是諾伊爾對此卻並不以為然:“誰都不能否認,我們確實是英國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樂隊。”同時他也回敬保羅·麥卡尼,“即使我們不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搖滾樂隊,但至少我們也會跟‘披頭士’一樣偉大,只不過他們是比我們生得早罷了。”諾伊爾的這些話並不是什麼不負責任的狂妄之詞,因為他們確實是自從有搖滾樂以來最為成功也最具感染力的一支樂隊。 1997年8月,oasis推出了他們的第三張專輯《Be Here Now》,其音樂核心明顯地更加傾向和貼近於搖滾樂的神髓所在。加重了份量的吉他與貝斯,以及利姆更具爆發力的全新演繹,使人於不乏流行性的旋律中更見一種滿溢著激情和力量的搖滾精神。而其中那首著名的冠軍單曲《D`you know what I mean》則讓我們想起了70年代的偉大樂隊Pink Floyd或是The Great Dead。同樣是對音效的迷戀,但由oasis做來則更顯其現代和精到的把握能力。專輯在發行的前三天就將首次生產的75萬張唱片銷售一空,輕易地突破了英國唱片銷售的歷史記錄(而此前的專輯《晨光般的榮耀》也銷出了1200萬張), 1998年年底,作為oasis在20世紀即將結束之時奉獻給樂迷們的最後一份禮物,專輯《The Masterplan(B—sides)》中幾乎集結了樂隊在整個90年代所有最精彩的B-Side作品,而它的面市也讓廣大的oasis迷們開始對新世紀的到來充滿了希望和期待。 在20世紀的最後十年里,oasis一直作為英國乃至全世界最受歡迎也最被評論家所認可的一支樂隊駐留在人們的視線之中,而他們也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實力完成了對於在20世紀的音樂藝術這一領域內的最後一個神話的書寫。然而,作為一支始終堅持著走BRIT---POP路線的樂隊,oasis的成功之處也正是他們的最薄弱之處,那就是一種類似於墨守成規或是不思進取的頑固堅持。同樣是英倫搖滾的新興勢力,“污點”已經開始運用純正的Lo—Fi風格經營自己的新專輯,“收音機迷”的電子產品也做得愈加地成熟和厚重,而“山羊皮”也在尋找著創作上新的突破口。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幾乎是所有的樂隊和音樂人都在嘗試著可能的變化,可oasis呢?他們仍舊一如既往地寫著那些旋律優美、注定流行的暢銷歌曲,並以此來繼續那個由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神話。也許這在上個世紀的最後幾年裡還可以算作是難能可貴的一種堅持,但問題是,在選擇已經變得越來越多的21世紀,這個神話的最後一筆還會寫得那樣的完美無缺嗎? 樂隊於2000年2月推出的第五張專輯《Standing on the Shoulder of Giants》就是答案。雖然它甫一面市就還是登上了排行榜的冠軍位置,但滿懷著巨大希望的樂迷和評論家們卻很快發現,在這張專輯中,你已經很難再能找到那種充滿了創意的新的音樂元素了,當機械的創作取代了激情的創造,那么剩下的也就只有中規中矩的旋律和過於牽強的平庸技術。那些匠氣十足的樂器演奏夾帶著利姆原本輕靈閒逸如今卻不知為何盡顯疲態的乏味聲線,更讓人們不能相信這就是那支曾經給世界樂壇帶去無數驚喜和創意的oasis樂隊。正如一位樂評家所說:“如果他們可以像幾年前那樣充滿創造性地完成著張專輯的話,也許他們就真的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 究竟誰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許遭受過這一挫折後的oasis真的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在推出2000年演唱會的現場版專輯《Familiar To Millions》後,他們終於選擇了沉默和再一次的創作與積累。 對於全世界依然支持和熱衷於oasis的樂迷們來說,這顯然是一次過於漫長的等待過程了。可這份等待終究還是迎來了一個好的結果。當oasis帶著他們的最新專輯《Heathen Chemistry》再度歸來的時候,樂迷們終於又找到了幾年前的那種感覺,專輯中處處閃現的靈感和創意不僅有著《Definitely Maybe》時代的oasis影子,而且更加豐富的音樂元素和更加多樣的曲風嘗試也讓人們看到了復興後樂隊的一片雄心壯志。“在上個世紀的最後幾年裡,我們確實創造了一個很大的神話,但這並不能讓人感到滿足。我們會一直向上攀登,我們還要在這個世紀裡創造更大的神話。”面對著電視鏡頭時的諾伊爾依舊信心十足,他習慣性地撅著嘴巴,不假思索地說出了這句話。 也許,喜歡oasis的我們,只需記住oasis在20世紀的最後十年創造的BRITPOP神話就足夠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