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不良反應

臨床表現,損傷原因,預防方法,處理方法,功能性障礙,器質性病變,

臨床表現

主要有下列二類。
一、功能性障礙:出現循經的抽痛、麻木、抽搐,並可呈現或伴有內臟功能失調,如上傳至膀胱時,有尿急;至腹部有腹痛;到胃區,有胃部灼熱、噁心嘔吐;到胸部,呼吸困難、胸緊悶、心悸,胸痛;到頸項,有咽乾、吞咽困難;到眼時,視物不清、頭暈目眩。還有在針刺麻醉時,循經感傳到術區,創痛加劇,出現有節律性跳痛,並感到循經感傳通不過切口時,有強烈的衝擊感。尚可出現局部或大片感覺缺失。
二、器質性病變:目前以皮膚出現循經性病理改變最為多見。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循經皮疹,包括扁平苔蘚樣皮疹,濕疹樣皮疹、密集性小水泡樣皮疹以及紅色丘疹等。
(二)、循經出血帶,往往是先形成帶狀紅斑,進而形成丘疹,最後循經血管脆性改變,紅血球滲出,而成循經出血帶。亦可出現循經瘀血斑。
(三)、循經皮丘帶,即循經產生蕁麻疹樣改變。與此同時,可伴全身發熱,體溫升高0.5℃~1℃,多汗,脈快等。
除上述外,尚表現為其他多種不同形式的症狀和體徵。

損傷原因

其確切原因尚不清楚,據已有資料,可能包括下列因素。
一、刺激量較強:多見於套用激發循經感傳或氣至病所的手法時。其刺激量往往較一般針刺刺激量要強。我們遇到的四例經絡不良反應,有三例是套用氣至病所手法時出現的。
經絡不良反應
二、低年齡:據觀察,此類現象10歲以內兒童多見。
三、體質因素:針刺誘發的一些可見經絡不良反應(如皮丘帶、循經皮症等),以循經感傳顯著而又有皮膚過敏史者多見。
四、疾病因素:在病人身上,當循經感傳達到病所時,常會誘發出原有病症的某些症狀。如冠心病患者,感傳至心前區,可出現心律失常、心絞痛、胸悶氣短等。有的則可加重原有症狀。我們曾遇一病例,原有右側面部痙攣症,經針灸及其它方法治療後已經控制半年左右,因心慌胸悶要求針剌治療,針左內關穴,針尖朝上,患者自覺有一股帶狀酸脹感沿手臂內側由腋下過頸部上左臉從頭頂向對側感傳,當傳至右側面部時,突然誘發痙攣復發,不能自止。自此後,儘管用多種方法而未能控制。

預防方法

因對其確切原因不明,目前尚無有效預防之法,可試採取以下措施。
一、對循經感傳敏感且有體質過敏者,宜避免採用激發氣至病所的針刺手法。
二、經絡不良反應可反覆誘發。故有此反應史者,亦應慎用激發循經感傳的方法或手法。

處理方法

功能性障礙

多為一過性的、可逆性的,當症狀出現後,只要立即停止刺激,即可迅速或逐漸恢復,不需特殊處理。然而也有例外,作者曾遇到一例病人,原有右側面肌痙攣史,經中藥及針灸治療後已停上發作。此次因冠心病心絞痛要求針灸治療。為針左側內關穴,用氣至病所手法(提插加小捻轉結合迎隨補瀉),患者自述有一熱脹感沿手臂經肩頸上傳至左側面部,突感右側面部一陣抽動,誘出面肌痙攣復發,當即去針,但痙攣未止。隨訪3月,一直未能恢復。這類病人應給予適當的治療。

器質性病變

可採用病損的對側本經穴位,或同名經交叉對應點進行針刺治療。療效不滿意時,宜配合刺絡拔罐、俞穴注氧、耳穴壓丸或貼磁、頭針在病側或對側循經取穴治療等方法,也可採用其他中、西醫療法。
切勿模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