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穴區

經穴區

摘要:“經穴區”套用理論,包含“經脈區”和“腧穴區”兩方面內容,是五絕指針療法在套用經絡穴位治療理論的基礎上逐步發展和延伸的套用技術學說,是對中醫經絡穴位理論的全面套用經驗的總結,主要涉及到了對絡脈、浮絡、孫絡、孫孫絡理論的認識、探討與套用等問題。註:此文已入刊《中國中醫藥咨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穴區
  • 內容:包含“經脈區”和“腧穴區”
  • 所屬範疇:五絕指針療法
  • 出處:《中國中醫藥咨訊》
經穴區理論,經脈區,穴位區(腧穴區),經穴區理論及套用結論,

經穴區理論

經脈區

(一)經脈區部位和區域大小的確定
經脈區是指以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的某一條經脈為核心,向外、向兩側延伸擴展的部位;向外延伸擴展的縱深部位,一般來說在人體某兩條相鄰經脈的中間位置;如:任脈區,以任脈循行路線為核心,向兩側延伸到任脈循行路線與腎經循行路線相隔的中間位置;從任脈左側與腎經相隔的中間位置到從任脈右側與腎經相隔的中間位置,就是任脈的整個區域,所以,我們稱這個區域為任脈區。每一條經脈區範圍的大小,是根據某條經脈的循行路線與兩側相鄰的另一條經脈循行路線所相隔的距離確定的,如果兩條經脈循行路線相隔的距離較遠,那么,同是從兩條經脈相隔的中間位置為區域邊緣,這個經脈區的範圍就較大,反之,如果兩條經脈循行路線相隔的距離較近,那么,這個經脈區的範圍就較小。
(二)確定經脈區套用理論的依據
經脈區套用理論的形成,不外乎中醫經絡學中早就敘述的浮絡、孫絡、孫孫絡問題;也是多年來很少有人套用和探討的問題。甚至有人久久的套用而不知所以然。
清·喻嘉言《醫門法律·明絡脈之法·絡脈論》說道:“十二經脈,前賢論之詳矣,而絡脈則未之及,亦缺典也。……十二經生十二絡,十二絡生一百八十系絡,系絡生一百八十纏絡,纏絡生三萬四千孫絡。自內而生出者,愈多則愈細小。”
《靈樞·刺節真邪》:“此必有橫絡。”或指較小的絡脈。意為:絡脈也稱 橫絡 。
《針經指南》:“絡有一十五,有橫絡三百餘,有絲絡一萬八千,有孫絡不知其紀。”
《靈樞·脈度》:“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意指經脈的位置較深,而從經脈橫行別出位置較淺的分支則稱為絡脈。
浮絡
浮絡是絡脈中浮行於淺表部位的分支。在全身絡脈中,浮行於淺表部位的稱為“浮絡”,它分布在皮膚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輸布氣血以濡養全身。
孫絡
從別絡分出最細小的分支稱為“孫絡”,它的作用同浮絡一樣輸布氣血,濡養全身。
根據以上幾段文獻論述,從經脈的形成以後,人們只知如何套用主要經脈診療疾病,卻忽視了對浮絡、孫絡、孫孫絡的認識和套用;人們力求簡單化,甚至只注重套用某些大穴來治病,忽視了眾多“小穴”小小穴的作用。當然,在運用經脈時,也只是注重了十二經和奇經八脈的主經脈路線,而那些遍布全身、數以萬計的孫絡、孫孫絡呢,為什麼沒有人套用,甚至很少有人提起呢?實際上,梅花針的治病法,就是運用了浮絡、孫絡、孫孫絡理論;梅花針是祖國針灸醫學遺產的一部分,對於很多疾病具有獨特的療效。梅花針為叢針淺刺法,是集合多支短針淺刺“人體一定部位和穴位”的一種針刺方法,是我國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針法的發展,臨床套用極為廣泛。諸多種皮膚針,如:七星針(7枚)、和叢針(針數不限)。滾刺筒和刷帚針等,使用時,都是以腕力彈扣刺激皮毛部位。治療時,手持細柄,用針尖在一定部位的皮膚上扣打。比如,梅花針的叩擊技巧是:叩刺時要靈巧地運用手腕部彈力,使針尖叩擊到皮膚後,由於反作用力迅速彈起,僅在表皮上一擊而起,急刺速離,要有彈性,彈跳著連續有節律地叩刺,要做到平穩,準確和靈活,叩刺速度要均勻,要防止快慢不一,用力不勻地亂刺。如持針不牢,提針慢或針尖帶鉤,都容易產生拖刺,容易劃破皮膚,形成“一”字形的傷痕,並使患者產生刺痛和畏針。針尖起落要呈垂直方向,即將針垂直地刺下,垂直地提起,如此反覆操作。防止針尖斜著刺入和向後拖拉著起針,這樣會增加病人的疼痛。
由於古代前賢就沒人把皮刺的理論說清楚,所以,在套用梅花針治病時,也錯誤地認為是在套用某個部位的某個可見的穴位在進行有效的治療,實際上,這都是在套用著皮膚淺表部位那些密集的浮絡或浮絡上的微小穴位。當然,也許會有人對針刺浮絡的說法持反對意見,會認為浮刺、皮刺的方法是在刺破血脈,而不是在針刺浮絡,孫絡、孫孫絡,因為這些人認為浮絡、孫孫絡不屬於經絡之內,而分類到毛細血管中去了,實際上,毛細血管就是毛細血管,浮絡、孫絡就是細小的經絡的分支、再分支,那些及其微細的孫孫絡,甚至分布到了那些毛細血管上,所以,當用細小的毛針刺激孫孫絡時,也會刺破毛細血管而造成出血。所以,浮絡、孫絡、孫孫絡,屬於經絡體系,遍布全身,無處不在,具體的數量應該是多少呢?就像人體體表肌膚上可見的細小紋路一樣,無以數計;這些浮絡、孫絡、孫孫絡,從每條經脈中支絡出來,又圍繞在該條經脈的周圍,起著輔助經脈聯絡臟腑、肢節、血管、神經等作用;打個比喻,如果說把每一條街道設定為是經脈的話,連線街道的胡同就是絡脈;那些連線胡同的院子可以設定為是孫絡,而那些通往廁所、柴房、車庫、飯房、豬圈、雞舍、正房、配房等就是孫孫絡;如果把正房設定為是孫孫絡,那么,通往老人臥室、夫妻臥室、兒女臥室、客廳、洗手間、書房、陽台等位置的通道就是小孫孫絡了;如果把客廳設定為小孫孫絡,通往屋角花籃位置、飲水機、單人沙發、雙人沙發、電視櫃等位置的通道就成為了小小孫孫絡了。從上邊的例子可以看出,正是由於無數的小小孫孫絡的存在,正是由於無數的小孫孫絡的存在以及孫絡、絡脈的存在,作為以街道設定的經脈才有了蓬勃的生機;正是有了像經脈一樣組成的街道,才使得由諸多條街道組成的村莊一片繁榮,到這裡,也可以把一個村莊比喻成一個人體。
根據以上比喻對孫孫絡的所屬進行定性,就證明了經絡在人體內外的無處不在,那么,古代前賢所說的血脈,當然也就不是毛細血管,而是附著於毛細血管之上的細小孫孫絡脈。根據以上比喻,每條街道都有各自的胡同、院子內的、屋子內的、書房、客廳、洗手間的通道與之相連線和環抱、圍繞;根據中醫學人與自然相合相通理論來比擬,諸多的孫絡、孫孫絡附著、圍繞在經脈周圍的理論也就成立了。
(三)經脈區的套用
五絕指針療法調理經脈進行治病的技術,實際上就是套用了經脈區理論,所謂的調理經脈,實際上是將指法運用到了由浮絡、孫絡、孫孫絡,圍繞經脈循行路線組成的經脈區,而不只是將指法運行在經脈循行路線上。五絕指針療法以輕盈、快速的指法對皮毛進行點打,正是套用了浮絡、孫絡、孫孫絡理論,使浮絡、孫絡、孫孫絡的治病作用與經脈、絡脈的治病作用,通過指法的物理運動融為一體,共同產生治病效應。
在中醫的推拿、按摩、刮痧、拔罐、拍打、足療等療法技術套用中,從古至今,都出現了一個錯誤觀點,那就是,人人都說推拿某個穴位或某條經絡、或某個部位治療某某病,那么,當醫者運用平掌推擦某部位的某條經脈時,方圓十幾公分的手掌按壓在了後背或其它部位上往下或往上推動時,到底是不是只推在了經脈路線上了呢?不是,絕對不是;比如:當用推拿按摩的手法推擦任脈路線時,一張大手把任脈兩側的腎經都一起壓在了手掌下,這能說是推拿任脈嗎?還有刮痧也是如此,不能說是在某條經脈上刮痧,而是在某一條或幾條經脈區進行了刮痧,這樣才合乎真正的經絡理論內涵。再有,現在有的拔罐的罐具,大的已經是一口煮飯用的鍋,但嘴上還叫嚷著是對準某個穴位進行拔罐就能治癒什麼病,這不是很可笑嗎?一口大鍋拔在了整個後背上,到底扣住了多少個穴位呢?就算是真的有效了,到底是不是你說的那個穴位在起作用呢?不要說是大鍋式的罐具,就是最小的罐具,也不是只扣在了總共有一厘米大小的穴位波及區內了,而應該說是某個“穴位區”或某某“腧穴區”才對。
有時候,在中醫技術治療理論中,也曾提到在某個穴位部位或某條經絡部位進行如何如何等說法,這是比較貼題的,因為,諸多手法治病,都是將手法運行到了以某個穴位或經脈為核心的部位上,這樣的說法與經脈區理論基本是一致的。套用某個“穴位部位”、某個“經絡部位”進行治療疾病,實際上這個“穴位部位”、“經絡部位”裡面就包容了諸多的浮絡、孫絡、孫孫絡在內。

穴位區(腧穴區)

(一)穴位區部位和區域大小的確定
穴位區是指套用治療時,以某個穴位為核心,向外、向周圍延伸的具體位置部位;每個穴位區的具體範圍的大小是根據該穴位所屬的經脈確定的;因為,在經脈區理論中已經詳細進行了說明和舉例,確定了每一條經脈區範圍的大小,是根據某條經脈的循行路線與兩側相鄰的另一條經脈循行路線所相隔的距離確定的,如果兩條經脈循行路線相隔的距離較遠,那么,同是從兩條經脈相隔的中間位置為區域邊緣,這個經脈區的範圍就較大,反之,如果兩條經脈循行路線相隔的距離較近,那么,這個經脈區的範圍就較小。正是根據這樣的理論,也就明確了在某條經脈循行路線上的某個穴位區所應該有的範圍的大小;也就是說,穴位是各條經脈循行路線上的腧穴點,每個穴位區的邊緣位置都是隨著經脈區的邊緣而確定的;而沿著經脈循行路線所向外、或者說是向上向下需要延伸的位置,則確定在同一條經脈線上的、兩個臨近穴位點的中間位置。所以,每個穴位區的具體範圍的大小也是不相同的。
(二)形成穴位區套用理論的依據
穴位區套用理論的形成,簡單地說,是離不開經脈區理論的確定的,所以,不外乎充分運用浮絡、孫絡、孫孫絡理論;按照孫孫絡理論進行推理,也就形成了一個新的理念,那就是,既然浮絡、孫絡、孫孫絡都是一條條細微的經絡線,理所當然地也就會在每一條細微的經絡線上分布諸多微小的穴位點,雖然這些微小的穴位點,很難確定和顯示它們的具體位置,但是,不等於這些微小的穴位點不存在,就像十二正經中的諸多腧穴,也是經過了很多年的經驗積累和不斷發現而確定增補的;所以,可以這樣說,既然有細微的孫孫絡存在並布滿全身,那么,布滿全身、無處不在的孫孫絡循行路線上就會有無以分辨和計數的微小穴位點布滿整個人體,甚至可以這樣比喻,周身上下的微小穴位,就像體表的汗毛一樣密集分布;在每個腧穴區內都會有無以計數的微小穴位點存在,所以,在運用穴位區進行手法治療疾病時,不但套用了經脈循行路線上的穴位,同時也套用了在這個穴位區域內的諸多微小穴位;在腧穴分布密集的人體部位,運用諸多手法治療疾病時,甚至很難說清楚你是運用了哪一個穴位,因為,你在運行推拿手法時,一張手,整個手掌壓住了鄰近的幾個穴位,你認為是某個穴位產生了療效,我不那么認為,我說也許是鄰近的幾個穴位共同產生了療效呢,所以,應該說是某幾個穴位部位或某幾個穴位區產生了治療效果。
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五絕指針療法不按照針灸學的阿是穴定穴理論,而獨取疼痛中心點確定阿是穴,又以該穴為核心,設定整個疼痛區為阿是區的有效治療方法,也是確定穴位區套用理論的依據。
(三)穴位區的套用
五絕指針療法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用的最多的應該說還是穴位區理論,因為,腧穴區或方穴區以及阿是穴區,是五絕指針療法初級治病技術的主要手段,也就是治療周身上下各個疼痛等症狀的主要方法。所以,五絕指針療法在治療某一個部位的疼痛時,不是套用的某一個穴位或某幾個穴位,而是套用的某一個穴位區或某幾個穴位的穴位區;指法不是點打、點壓在一個穴位上,而是在整個穴位區域內運行不同的指法進行治療,所以,與傳統的指壓在某個穴位上多少次或多長時間是不同的概念和技術規則,這也正是治療一個疼痛區域,所見抬手就見效的根本所在;因為,運用諸多數不清的微小穴位作用配合一個或幾個穴位進行治療,比起只用一個或幾個穴位進行治療,效果會明顯的提高,五絕指針療法治療效果的即效反應,正是在某個穴位區內的諸多微小穴位與穴位區內的核心穴位共同作用的結果;也許有人會問,那些孫孫絡上的微小的穴位能有治療效果嗎?我們可以通過下面這樣一個事實證明這一點:
在《方舟子和中醫學博士辯論針灸是否有效》的視頻中有這樣有幾句話,方舟子說,“我扎的時候,不按穴位扎,而是亂扎,結果發現,你按穴位扎的,和不按穴位扎的,效果是一樣的。”“現在有這個大樣本,一千多人的試驗,實際上按不按穴位來扎,扎的比較淺,然後故意扎偏了,不按穴位來扎,結果它的這個鎮痛效果和按穴位扎效果是一樣的。”
通過方舟子的一段話,我們不難看出,儘管方舟子所說的試驗是“亂扎和故意扎偏”,而與扎在穴位上的效果是一樣的,那么,到底是為什麼呢?工作在廣安門醫院的中醫學博士也沒做出正面的答覆;實際上,儘管方舟子沒有扎在穴位上甚至是故意扎偏,但是,根據穴位區的套用理論,以及五絕指針療法的阿是穴區的套用理論,在穴位周圍的很大一個範圍內,都有著與該穴位作用相同的無以數計的孫孫絡上的穴位,當方舟子的任何亂扎和故意扎偏,不論如何也是在以那個需要扎的、穴位為核心的穴位區域內;通過針刺到了某個孫孫絡上的微小穴位,傳導到該穴位區域內的核心穴位和經絡,產生了與扎在需要扎的穴位上的相同的鎮痛效果。
再有,方舟子說:“扎的比較淺”,那就更證明是扎在了體表的浮絡的微小穴位點了;如果是扎得比較深,超過了浮絡、孫絡、孫孫絡所在的深度,也許還見不到相同的效果了呢;從這一點,也可以得到證實,在人體的肌膚淺層,確實有浮絡、孫絡、孫孫絡和諸多微小穴位點的存在,它絕不屬於毛細血管的範疇。

經穴區理論及套用結論

經穴區理論的形成,是對經絡學說的進一步完善,是五絕指針療法在長期的診療實踐中,對有效地套用絡脈理論經驗的總結,可做為中醫諸多針法、手法、罐法、刮法以及磁療、灸療等診療技術的套用理論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