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中的銀行體系

經濟發展中的銀行體系

《經濟發展中的銀行體系》,是韓玲慧編寫,中國經濟出版社在2006-4-1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濟發展中的銀行體系
  • 作  者:韓玲慧
  • 出 版 社中國經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4-1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版 次:1
頁 數:232
字 數:200000
印刷時間:2006-4-1
開 本: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I S B N:9787501772636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從銀行在貨幣信用創造、信譽提升和信用擴展,信息收集和處理,談判能力和契約執行能力,對道德風險行為的監督,產業協調等方面深入探討了銀行在經濟發展初期的所起到的積極作用。通過對歷史過程中銀行體系作用的演變的分析。指出與直接融資市場相比,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從根本上來說更適合於經濟發展仍然處於初級階段的經濟環境。如果沒有充分發展的銀行體系,也就不會產生真正高效的直接融資市場。由此也就會制約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作者指出,隨著經濟的發展,銀行體系自身資本結構的缺陷會因經濟環境的變化而積累和暴露。銀行體系分散風險的作用將受到自身能力的約束,此時直接融資方式的發展是市場發展的必然結果。
目前銀行體系改革的具體措施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今後金融體系的融資效率。鑒於我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建立一個健康的銀行體系是至為關鍵的。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金融體系與經濟成長的理論回顧
第一節 早期經濟學家的認識和相關爭論
第二節 傳統文獻
第三節 近期文獻
一、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理論研究
二、金融發展與經濟成長--實證研究
第四節 金融體系結構與經濟成長
一、金融中介與金融市場的比較研究
二、金融體系比較和金融體系設計
第五節 一個新的視角
第二章 銀行特殊作用的歷史表現
第一節 實行市場主導型金融體制的國家
一、英國(1760-1850年)
二、美國(1863-1913年)
第二節 實行銀行主導型金融體制的國家
一、德國(1850-1914年)
二、日本(1870-1914年,1946-1973年)
第三節 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
一、韓國(1965-1990年)
二、中國台灣(1963-1987年)
第四節小結
第三章 經濟發展初期銀行的特殊作用
第一節 銀行、貨幣創造、提供流動性與經濟的初始增長
一、銀行體系的貨幣創造過程
二、流動性需要與銀行的特殊作用
第二節 銀行、信用(信譽)體系與經濟的初始增長
一、貨幣的引入與信用(信譽)體系的初步確立
二、銀行、支付體系與信用(信譽)的擴展
第三節 銀行、信息摩擦與經濟的初始增長
一、銀行作為代理監督者的有效性
二、金融市場上的逆向選擇
三、信貸市場上的道德風險
四、銀行在克服信息不對稱方面的獨特作用,
五、銀行獨特的信息和監督優勢與初始經濟成長
第四節 銀行、法律環境與經濟的初始增長
一、聲譽對契約的約束能力
二、銀行的談判能力
三、經濟發展初期的經濟法律環境與融資方式選擇
第五節 銀行、產業協調與經濟的初始增長
一、產業協調失敗的一個簡單模型
二、銀行作為新市場的催化劑
第六節 銀行、產業特徵與經濟的初始增長
一、資源稟賦相對價格、產業特徵與金融安排
二、產業的風險特徵與金融安排
第七節小結
第四章 工業化經濟中銀行體系的作用
第一節 銀行的非效率因素
一、銀行體系內生的不穩定性
二、銀行的市場力量上升與資源配置能力的下降
第二節 直接融資市場對銀行非效率因素的彌補
一、直接融資市場對銀行市場力量的削弱
二、直接融資市場對創新的激勵
第三節 經濟發展階段與金融制度安排
一、不同時期的風險特徵與金融制度安排
二、不同時期的資源稟賦相對稀缺程度與金融制度安排
第五章 我國的銀行業改革與金融發展
第一節 我國銀行業改革的簡要回顧與金融結構現狀
一、我國銀行業改革歷程回顧與金融結構現狀
二、目前銀行體系存在的問題
第二節 我國實際經濟環境對金融發展路徑選擇的要求--銀行體系的主體地位
一、我國的實際經濟環境
二、政策含義--我國金融發展和銀行業改革的路徑選擇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