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與安徽經濟發展2008

經濟學與安徽經濟發展2008

《經濟學與安徽經濟發展2008》是2008年12月1日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編者是榮兆梓李光龍

基本介紹

  • 書名:經濟學與安徽經濟發展2008
  • 作者榮兆梓李光龍
  • ISBN:9787811105230, 7811105233
  • 頁數:255頁
  • 出版社:安徽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12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尺寸:22.6 x 16.6 x 1.2 cm
  • 重量:322 g
圖書信息,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目錄,文摘,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安徽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2月1日)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ISBN: 9787811105230, 7811105233
條形碼: 9787811105230
尺寸: 22.6 x 16.6 x 1.2 cm
重量: 322 g

作者簡介

榮兆梓,男,1949年4月出生,漢族,江蘇無錫人,教授,中國共產黨黨員。安徽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武漢大學商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科技大學兼職教授、安徽省政府諮詢委員,全國馬經史學會理事、安徽省經濟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務。主要研究方向:經濟學所有制理論、企業理論。
1981年由安徽大學經濟系畢業,以後在安徽省社會科學院長期從事經濟學研究和學術刊物編輯工作,曾任《江淮論壇》副主編,1995年因經濟學研究的突出貢獻獲國務院特殊津貼。1997年10月調入安徽大學經濟學院。
曾經在《經濟研究》、《經濟學動態》、《改革》、《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經濟科學》、《中國經濟問題》等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著有《企業性質研究》、《現代企業制度:借鑑與探索》等專著多部。代表作有:科斯定理與兩種經濟制度(《經濟研究》1991年第9期)企業性質研究的兩個層面:科斯的企業理論與馬克思的企業理論(《經濟研究》1995年第5期)、論公有產權的內在矛盾(《經濟研究》1996年第9期)等。
李光龍,男,1961年出生於河南省羅山縣,1983年畢業於中央財金學院(現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專業。現為安徽大學教授,經濟學院副院長,安徽大學教學委員會委員,安徽大學本科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安徽大學首屆中青年學術骨幹,安徽省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

內容簡介

《經濟學與安徽經濟發展2008》以獨立成篇的研究報告的形式,收集了針對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的財政稅收政策、工業強區戰略、產業與就業研究以及農業支撐體系等幾方面的研究成果論文。《經濟學與安徽經濟發展2008》將對相關研究人員研究經濟學與安徽經濟發展這一課題提供有利的學術參考。

目錄

第一部分 城鄉協調發展研究
以農民為主體推動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與城鄉協調可持續發展
城鎮化建設與實現安徽農村可持續發展
關於安徽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分析與思考
第二部分 區域協調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
制度創新是解決取消農業稅後縣鄉財政問題的必由之路
安徽東向發展戰略中的稅收政策需求分 析
助力中部崛起的稅收政策研究
第三部分 工業強區戰略研究
安徽農村工業化現狀分 析
安徽省國有中小企業經營與管理現狀及對策
安徽省汽車產業資本運營的現狀分 析與對策研究
第四部分 產業與就業研究
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策研究
黃山市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研究報告
外商直接投資對安徽產業結構演進的影響研究
安徽省就業增長與經濟成長關係的實證分析及政策建議
第五部分 農業支撐體系研究
安徽省農村內生主導金融生成發展問題探討
——太湖縣銀山資金互助社研究
安徽農村民間金融發展研究楊俊龍錢建明
加強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促進中部農業發展

文摘

第一部分 城鄉協調發展研究
以農民為主體推動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與城鄉協調可持續發展
內容摘要: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始終是與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相伴隨的,並成為統籌城鄉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一項維護農民利益的基本制度,但在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過程中面臨被削弱的風險。我國必須堅持以農民為主體,推動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才能切實維護農民利益,避免在此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社會動盪,並為城市發展提供物質保障、勞動力支持、經營能力融合和投資資金渠道,從而形成城鄉一體化格局,促進城鄉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字:農民主體導向;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城鄉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形成城鄉一體化新格局。這不僅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要求,也是完善我國城鄉發展關係的現實舉措,對於未來一個時期我國處理涉及城鄉關係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具有指導性意義。
歷史上,所有國家的經濟起飛都曾伴隨著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的過程,這種轉移極大地促進了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然而,這些國家都不同程度地產生了由此帶來的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並進一步衍生出或多或少的社會問題。雖然有些國家因為妥善解決這些問題而順利度過了這一階段,但大多數國家則因錯過時機而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社會動盪,甚至至今甘影響也未能消除殆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