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之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之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之經濟學家》是2008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雷震葉靜怡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當我們說某些經濟學家的學說或觀點經過滯後的驗證而被確認為經濟學創新時,並不意味著它們會一直正確。道理是很清楚的,客觀環境在變化,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在變化,一國的國情在變化,所以幾十年前被驗證為符合實際的學說或觀點,環境和形勢變化了的新情況下重新驗證(這同樣屬於“滯後的驗證”)時,可能就不會得到幾十年前那樣的結論了。其實這並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一部經濟學史,從某個角度來看,也許就是理論和方法不斷創新的歷史。這種情況有些類似於技術創新的歷史。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上哪有百年不變的技術創新?甚至二三十年不變的也不會有。但有了後來的創新,難道就可以否定以前的創新?就可以把以前的創新說得一文不值?尊重歷史的人是不會這樣簡單地看待創新的。
經濟學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經濟學一代一代向前發展。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就是尊重歷史。後來居上固然是一個規律,代表一種趨勢,但後人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作者簡介

保羅·薩繆爾森(Paul A.Samuelson),是美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第一人。他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部教授(instituteprofessor),現在退休在職(學部教授是麻省教授的最高職別)。他基於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於1947年出版了具有行業標示性的著作《經濟分析基礎》(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該著作的出版提高了整個經濟學行業的標準,奠定了他作為“經濟學家之經濟學家”的地位。薩繆爾森1948年出版的經典教材《經濟學》(Economics),是一部領域迄今為止最為成功的書籍。該書出了18版,銷量超過400萬冊,並被翻譯為41種文字。
威廉·巴耐特(William A.Barnett),是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Oswald傑出總量經濟學教授,曾是華盛頓聯邦儲備系統董事會的經濟學家、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Stuart Centennial 經濟學教授以及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的經濟學教授。威廉姆·巴耐特是總量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的主導研究者之一,是研究混沌及社會經濟領域非線性問題的先行者之一。同時,他也是總量匯集領域的主要研究人物,該研究是單個和總量數據相互連線的核心。巴耐特還是劍橋大學出版社愛思唯爾專論《國際經濟理論與計量經濟評論系列》(International Symposia in 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etrics)以及《巨觀經濟動態》(Macroeconomic Dynamics)雜誌的編輯。他出版了17部著作(著或編),發表了130多篇文章。
譯者簡介:
曹和平,北京大學教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發展金融學博士。曾主持、參與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部委委託項目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項目,出版中英文論著多部,發表中英文論文多篇,研究方向為發展金融和巨觀經濟。

目錄

序言一 人體學者的傳記與學科傳記關係的反思保羅·薩繆爾森(PaulSamuelson)
序言二 關於本書的目的與內容威廉姆·巴耐特(WilliamA.Barnett)
序言三 經濟學家與經濟學家的對話:一個歷史學家的視角羅伊·溫特羅伯(E.RoyWeintraub)
訪談錄
第一章 瓦西里·里昂惕夫訪談錄鄧肯·弗利(DuncanK.Foley)
第二章 大衛·卡斯訪談錄斯蒂文·斯皮爾(StephenE.Spear)蘭德爾·懷特(RandallWright)
第三章 羅伯特·盧卡斯訪談錄本耐特·邁考盧姆(BennettT.MaCallum)
第四章 亞諾斯·科爾奈訪談錄奧利維爾·布蘭查德(OlivierBlanchard)
第五章 弗蘭克·莫迪利安尼訪談錄威廉姆·巴耐特(WilliamA.Barnett)羅伯特·索洛(RobertSolow)
第六章 米爾頓·弗里德曼訪談錄約翰·泰勒(JohnB.Taylor)
第七章 保羅·薩繆爾森訪談錄威廉姆·巴耐特(WilliamA.Barnett)
第八章 保羅·沃爾克訪談錄佩里·麥爾凌(PerryMehrling)
第九章 馬丁·費爾德斯坦訪談錄詹姆斯·坡特巴(JamesM.Pterba)
第十章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訪談錄拉斯·彼德·漢森(LarsPeterHansen)
第十一章 羅伯特·席勒訪談錄約翰·坎貝爾(JohnY.Campbell)
第十二章 斯坦利·弗舍爾訪談錄奧利維爾·布蘭查德(OlivierBlanchard)
第十三章 雅克·德雷澤訪談錄皮埃爾·笛赫茲(PierreDehez)奧馬爾·李嘉都(OmarLLicandro)
第十四章 托馬斯·薩金特訪談錄喬治·埃文斯(GeorgeW.Evans)賽坡·杭卡坡佳(SeppoHonkapohja)
第十五章 羅伯特·奧曼訪談錄瑟久·哈特(SergiuHart)
第十六章 詹姆斯·托賓和羅伯特·席勒訪談錄——關於總量經濟學中的“耶魯傳統”大衛·科蘭德(DavidColander)

前言

經濟學家人數是比較多的,但在經濟學史書籍中能占有一席之地的,卻寥寥無幾。比如說,整個19世紀,出了那么多位經濟學家,但被寫進19世紀經濟學史的,有幾人?再如,20世紀前半期,又出了那么多位經濟學家,但今後在這一時期的經濟學史中占有位置的,又能有幾人?按照這樣的篩選,將來能在20世紀後半期的經濟學史列名的經濟學家會有多少,又有誰能說得清楚呢?誰又能準確地預料到呢?
也許有人會說,經濟學史書籍是由這一領域的專家撰寫的或主編的,各人有各人的評價標準,各人有各人的選擇原則,說得更具體些,各人有各人的傾向性或偏好。因此,很難以此作為定論。不僅經濟學史如此,文學史、哲學史、政治學史不都這樣嗎?還有人說,自然科學史可能爭論會少一些,比如說,如果撰寫一部近二三百年的物理學史、化學史和數學史,就不會像經濟學史有這么大的爭議。當然,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不同,所以差別肯定是存在的,但這並不意味著自然科學史書籍的作者不會有自己的評價標準、選擇原則、傾向性或偏好,只是不像人文社會科學這么突出而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