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布

經布

經布,分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的經布指把棉花纖維即熟花紡成線後,再經過拐線、煮線、絡絡(方言讀làoào)子、走綹兒、扦鑲杼、鑲布、掏繒、扦織杼、拴機子、織布等一系列工序。狹義的經布則專指從走綹兒到拴機子幾道專有“機匠”操作的工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經布
經布歷史,經布流程,工具,備料,布介,拐線,煮線,絡線,經布(狹義),走綹,扦相杼,織布,

經布歷史

布是由經線和緯線相交叉而織成的。本文說的經布,專指用傳統木織機手工織布。
經布,分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的經布指把棉花纖維即熟花紡成線後,再經過拐線、煮線、絡絡(方言讀làoào)子、走綹兒、扦鑲杼、鑲布、掏繒、扦織杼、拴機子、織布等一系列工序。狹義的經布則專指從走綹兒到拴機子幾道專有“機匠”操作的工序。
20世紀50年代以前,冀東農村基本上是一家一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一年的春種、夏管、秋收等農業活兒主要是由男勞力承擔,而一些家務如紡線織布、縫補漿洗這類活計則由婦女操辦。男耕女織,是當時農村社會生活的普遍現象。
農村的女孩子,十來歲練習紡線,十三四歲學習織布。紡線織布是農村婦女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

經布流程

工具

經布包括紡線備料、狹義經布和織布三個階段。現主要介紹紡線的紡車和織布機,其他工具比較簡單,文中遇到時再作介紹。
紡車
過去農家紡線用木製紡車。紡車由車架(包括底、立柱)、紡輪(包括紡車軸、紡車翅兒和紡車把手)、紡車梃、紡車腦袋等組成。紡車腦袋包括拘子、拘、錠子及錠子軲轆。“拘子”和“拘”是紡車腦袋上固定錠子的兩個部件。“拘”用竹片和揻彎的箭桿做成,竹片頂住、箭桿拉住錠子末端。“拘子”用箭桿從中間砸綿軟後擰上勁揻過來,從錠子中間攔住並將錠子固定在紡車腦袋上。還有一根圍繞紡輪並把它和錠子軲轆連線起來的弦子。弦子相當於連線主動輪和從動輪的皮帶,系雙股鞈線打蠟製成。在往錠子軲轆上套弦子時,要把弦子交叉一下,以改變錠子軲轆的轉動方向。
織機
農家傳統的織布機為木製,由機(身)架、機樓子、媳婦腦袋、乘(shèng)子、呈弓、踩機板、滾巴軸、坐機板、繒、杼等構成。機架,是榫卯結構,長5尺左右、寬3尺左右、前高后低(前後高低差1尺左右)的木製框架,其相關部位安裝、放置機樓子、乘子、滾巴軸、踩機板等部件。乘子,木軸兩端榫卯結構各安裝6根乘子翅,架在機架立柱的凹槽中,軸上纏繞經線,翅用以擋經線不下滑,並用其控制乘子轉動,輸送經線。機樓子,略微傾斜安裝在機架的順樑上,用以吊呈弓、架“媳婦腦袋”。呈弓,是安裝織杼的框架,左右分別連線滾巴軸上的“機胳臂”,滾巴軸架於下面順牚的凹槽中,防止呈弓左右搖擺並與其協調聯動。杼,是用細竹篾攀結夾在上下兩副竹劈中,竹篾間隔略大於經線直徑,經線分別從中穿過,固定於呈弓中。每織一根緯線,後拉呈弓,用繒將緯線克密實。繒,兩個為一副,用繩線連結而成分開經線的工具。上下線環套連線,分別纏繞固定在兩個細竹竿或木棍上。兩個杼用繩線分別吊在“媳婦腦袋”的前後兩端,下面用繩線分別連線左右兩個踏板。隨著踏板交替踩下,一個杼將隔一挑一的一半經線上拉,另一個杼將另一半經線下拉,經線上下分開,呈弓前推,織布梭在繒後引線從中穿過。卷布軸,安裝在機架順樑上的立柱圓孔中,可以轉動,用以卷布。卷布軸中間開1厘米寬、1厘米深、1.5尺長的槽,用箭桿將布邊壓入槽中後,開始卷布。卷布軸的右手邊,開兩個長方形的透眼,穿入與之配套的方木,再穿入右順梁內側預置的一排(似梯子形狀)方孔某孔中,固定卷布軸,拉緊已織成的布和經線。腳踏板,一副腳踏板一端分別連線杼,一端開圓孔分別穿連鬆動地固定在機架下面的橫牚上,交替踩踏,用以向下拉杼,分開經線。坐機板,架於機架的後端,兩端開豁口,分別卡在立柱露出的榫卯上,用以坐織布人。別桿,彎柄一端按一個榔頭,柄上右側栽3個~4個木橛。榔頭頂在上順梁與前立柱交接處,柄搭在機樓子下面的橫牚上,用木橛卡住乘子翅,以固定乘子。交桿,兩根光滑的圓木棍,兩端均鑽孔,用繩線連線,兩棍間隔15厘米左右,交叉分開隔一挑一的經線。
織布機示意圖

備料

搓布介
顧名思義,布介是棉花到布的中間介質。搓布介就是把棉花搓成中空、圓柱形的棉花捲(如圖),用以紡線。攤開“棉花瓜子”,扯成七寸長,三四寸寬的“布介胎兒”,即薄棉花片兒。將棉花片橫向放在“布介板兒”上,拿一根箭桿兒同向壓在棉花片兒上,然後掀起棉花片兒的長邊裹住箭桿兒,把棉花片兒搓成捲兒,抽出箭桿兒,即“布介”。一般20根(含一根腰兒)布介紮成一把。

布介

紡線
紡線前,要調試紡車,先試弦子的鬆緊度,不能太松或太緊。太松丟轉,做無用功不出活;太緊繞動紡車費勁。再轉動紡車輪看錠子直不直,如不直,則需校正錠子使其直。
紡線人盤腿坐在紡車前,右手食指伸進紡車把手的圓眼兒里,順時針方向轉動把手,把手轉動一周,紡輪轉動一周,通過紡車弦子使錠子軲轆逆時針快速轉動。左手捏著“布介”接上錠子上的線頭,隨著錠子轉動使“布介”隨即被纏在錠子上的線頭絞住,左手順勢向後拉“布介”,棉花就拉出了線。待線拉到一定長度(大體為左臂長度)時將紡車停頓,稍微按逆時針方向迴轉,將纏在錠子尖上的線退回,隨即按順時針方向轉動把手,將這段線注到錠子上。右手繼續順時針方向轉動紡輪,左手接著往後拉布介成線,拉到一定長度再把線注到錠子上,如此循環往復。為使線穗子整齊,底兒平、肚兒圓、一頭尖,在“拘子”前面給錠子戴上一個直徑約4厘米、中間鑽孔的“葫蘆片兒”。20根“布介”紡完就紡成一個“線穗子”,紡完後連同葫蘆片一起退下,收起線穗子再把葫蘆片按上。

拐線

即用“拐子”把線穗子拐成“拐子線”。“拐子”由“拐子梃”(長一尺八九寸)和兩個“拐子頭”(約四寸長)組成的長“工”字形的拐線工具。拐線時先把線穗子插上“錠桿兒”。錠桿兒是用竹筷子將圓頭削成錠子一樣的細尖兒,插線上穗子眼兒里,防止線穗子滾動時把線轉亂。找出線穗子的線頭貼在拐子梃上用手攥住,搖動拐子,另一隻手捋著線往拐子兩頭遞線。這樣來回不斷地遞線,纏完三四個線穗子就把線頭?(kuì)線上綹上,退下來即成“拐子線”。

煮線

也叫漿線。煮線即用麵粉給線上漿,使線光滑結實,方便扦杼,掏繒。經布的經線均經過煮線上漿。
煮線時,先把線浸入小米或白玉米米湯,輕輕揉搓一遍,使米湯把線浸透。將小麥麵粉和成麵團,放在水中反覆揉搓洗滌,最後剩下的是麵筋,無麵筋的麵粉都洗到了水裡。將洗去麵筋的麵粉水倒進米湯鍋里燒開了,再把浸過米湯的線放在鍋里煮一開,然後撈出線把漿水控乾。鍋中換上淨水,再把控乾的線放在平屜上蒸十幾分鐘。蒸好的線套在“煮線桿子”(晾線專用的松木桿子或竹竿)上晾曬,晾到多半乾時就開始扽(dèn方言讀dùn)線,即用一隻手伸展開攬著線往下扽,另一隻手則不停地理順著套在煮線桿子的線綹兒,使其理順不瞎,互不粘連,為下步絡線打好基礎。

絡線

也叫絡絡子。絡子是木製,由兩個中間開孔的十字牚連線4根腿的纏線工具,恰似4根腿的盆架(如圖)。
絡子
與絡子配伍的是“絡線嘴”和“旋風兒”。絡線嘴兒是把比手指略細的鐵棍兒彎成直角,兩邊一長一短,短邊(也有木製的)頂端碾細釘入一木墩上,長邊與木墩平行,用以穿絡子。旋風兒(如圖)是一個木軸的兩端各安裝交叉的兩個翅條,用線繩將8個翅尖兒來回襻索固定,翅間距相等,與另一面翅條交錯,每根翅條對應對面兩翅中間。另備一個一底二柱的架,柱上端作凹槽,用以架旋風兒。
絡子絡子
旋風兒
絡線時,要按照所經布的尺寸,把經線分到若干個絡子上,即每個絡子幾兩線。比如要經10尺1勾(稍兒長)、500根頭(布幅1.5尺)的四個布,煮16斤線,就把16斤線分到20個絡子上,每個絡子該8兩線。因為煮過的線有了“漿力”,份量略重,每個絡子絡的線也應適當重些。絡線時,絡線嘴兒和旋風兒分別置於絡線人左右,把煮過的拐子線套在“旋風兒”上,把活線頭兒纏繞固定在絡子腿上。右手握穿入絡子牚間的箭桿,順時針方向轉動絡子,左手拿蹭上蠟的布頭把線裹上,將線理順光滑纏到絡子上。

經布(狹義)

狹義的經布指織布人協助機匠從走綹兒開始,經過扦杼、鑲布、陶繒等工序,把經線理順好拴到織布機上。機匠一般為經布的專職手藝人,備有經布架子(兩根竹竿,兩條細線,一串兒“經眼兒”)、木橛(十幾根)、絞桿、大杼、勾子(多為竹耙齒兒,也有柳木棍兒的)等專用工具。

走綹

走綹,就是把絡子上的經線按所經布的總長和布幅寬度,放開理順,並按“稍兒”長抹墨劃記號。稍兒長即“一勾”布的長度,一般為10尺,1個布為4勾40尺。機匠按布幅和總長,計算擺放絡子的個數和掛線木橛的個數及間距。需要算兩筆賬,一是根據布幅寬,即經線的總根數能被絡子數的二倍整除來確定一次擺放的絡子數。經線依次在木橛上掛一個來回,經線根數是絡子數的二倍,整除後所得商即走幾個來回。如計畫布幅寬為1.6尺,經線需520根,準備20個絡子,一個來回是40根頭兒,13個來回就夠520根。如計畫布幅寬為1.5尺,需經線500根,準備25個絡子,一個來回50根頭,10個來回就夠500根。一是根據所經布的總長度計算木橛個數和橛間距。一般1勾布10尺,橛間距定為20尺。如經10個布,總長為400尺,除以20等於20,即需要釘布橛20個,單方10個,另加死橛1個。依次在木橛上掛經線一個來回,正好是400尺。
有時所經布是若干個零半個或1勾,總長除以橛間距不能整除,則採取加減線橛的方法。若零半個布,則在原計畫線橛外加釘1個線橛;若零1勾布,則最後在兩排線橛中間部位,加1個橛間距10尺的線橛再奔交橛。如果經線總根數除以走綹趟數不能整除,則最後採取減線或加線的方法,滿足經線的總根數。若擺置20個絡子,經500根頭的布,走12個來回是480根頭,再走1個來回多20根頭,則最後從死橛處減去10根線,網個疙瘩掛在死橛上,其餘10根線去交橛“使交”後回返死橛結束走綹。
在平整光滑的土地上,按計算的結果釘兩排木橛,另在其中一方後退1.5尺左右釘1棵死橛。在遠離死橛的一側中間釘交橛兩顆,擺放絡子和經布架(如圖)。經布架上掛兩行紐扣般大小的玻璃環或鐵絲環,稱“經眼兒”,每個“經眼兒”相距三四寸。每個“經眼兒”里穿一根經線。確定掛綹和送綹各2人。機匠將絡子上的經線逐根穿過經布架上的經眼,網個疙瘩由送綹人送到死橛一方掛到死橛上。接著,機匠理順經線由另一個送綹人將經線送到死橛對面,由掛綹人掛到邊上的線橛上。如是依次將經線掛到所有線橛上。掛完一遍,開始“抹墨(方言讀mì)兒”,即按半個布或1勾布在掛好的線綹上抹顏色記記號,方便每個織布人織夠一定數量剪下。機匠“使交”後直接把“交”掛在“交橛”上。所謂“使交”,即機匠將經線逐根彎環,同向交叉,掛在交橛上,使經線成為隔一挑一的兩排。然後,按第一次掛綹的反順序送綹,掛綹。掛到死橛繼而按正順序,使完交再按反順序,直至到死橛夠布的總長度,“走綹兒”宣告結束。
死橛後退的1.5尺,作為拴機子用,叫“機頭”,織成1尺左右的布帶0.5尺的線穗,可作手巾。最後的線橛到交橛大體1勾長的線叫“了機頭”,織成的布與“機頭”均歸置機戶所有,機匠由置機戶管一頓飯。這兩部分的線均在布總長度以外。
走完綹由機匠打線軲轆,也叫繞線團。先用繩線把“交眼”穿好,從“交橛兒”上摘下經線綹兒繞在手上,邊繞邊走,一直繞到“死橛兒”為止。一機子織的布多,可以繞兩個線團。一人抱著第一個線團跟著機匠走,機匠繞第二個線團。
走絡示意圖走絡示意圖

扦相杼

扦杼,即把經線依次扦入杼縫中。扦杼分兩次,第一次扦“相杼”,第二次扦“織杼”。“相杼”比“織杼”大,方便操作,由機匠置備。把線團放在一塊平板上,從線團中心將“交眼”掏出三四尺長的一段,用一塊直毛的皮子(毛朝里)把線綹裹上,放線上團跟前用槌布石將直毛皮壓住,用一副兩端有孔的“交桿”(非走綹的交桿)分別插入“交眼”里,兩端用繩線連線。乘子放於地面,將離端點近的一根交桿暫時綁縛在左右對應的“乘子”翅兒上。以與地面平行的另一組“乘子”翅兒為支架,擺放“相杼”,用帶豁口的竹籤將經線按順序一根根分離分別扦入相杼竹篾的縫隙中,使所有經線各就其位,防止互相糾纏。扦杼時需要特別注意每一根經線與杼縫的次序必須彼此對應,不得錯位。
相布
全部線套扦入相杼後,用一根光滑的小木棍依次穿過扦入相杼的線套。線套理順平整後,把木棍兒放在“乘子”上,再將“乘子”放在“乘子”架的凹槽里,轉動“乘子”一周把穿著線套的木棍兒壓住。線團與“乘子”相對應,用竹籤將“乘子”與相杼之間的經線理順平整,卷到“乘子”上。此後,需要把經線的交點,即交桿從相杼與線球之間移到相杼與乘子之間。用線綹或木棍從相杼與乘子之間的第一個交桿眼裡穿過,撤掉相杼與線球之間相應的交桿,經線的交點自動移至相杼與“乘子”之間。再用線綹穿過相杼與乘子之間另一個交眼,抽出相杼與線球之間的另一個交桿,再將兩根交桿插入替出兩個線綹。這樣交桿便在相杼與“乘子”之間了。
用竹籤橫著分段將經線劃平理順,卷到“乘子”上,劃平一段卷一段。每卷六七尺,可視情況調節左右兩邊經線的鬆緊度,即在兩層經線間經線松的一邊酌情夾上一段蘆葦桿兒或細箭桿兒。經線接近纏完,就把“死橛兒”上的線環剪開,退下相杼,並把上下線分別成活扣兒,以防脫落散亂。
掏繒
掏繒,即把兩層經線分別穿入繒的上下環中。掏繒前先用高粱秫秸做個繒架,繒架橫樑與乘子等寬,兩根立柱分別綁在移至地上的乘子翅兒上,立柱高度以繒的高度為準(1.5尺~2尺),把繒吊在繒架上。機匠坐在乘子一側,負責陶繒;助手坐在對面,負責遞線。從右邊開始,機匠右手食指從繒的上環伸過去,助手把一根上線遞過來,機匠接過線放於左手攥住;右手食指再從繒的下環伸過去,助手把下線遞過來,機匠接過線夾在左手的另一個指縫兒里。待掏過數十根經線後按上下線各理順成一綹,成活扣兒,以防脫落。這樣分批依次將上下線分別穿過繒的上下環,直到遞完為止。
扦織杼
織杼平放在乘子翅兒上臨時固定。從右邊開始,每條杼縫裡依次扦入上下線各一根。每扦過數十根經線便將線綹理順好(不再分上下線)個活結兒,以防脫落。扦完織杼後就用與織布機配套的一副小交桿換下鑲布用的大交桿,兩端用繩線聯結。
拴機子
拴機子也叫吊機子,是狹義經布的最後一道工序。將安裝乘子的立柱墊高一塊磚,使織布機略微傾斜;機樓子安在機身當中;“媳婦腦袋”架在機樓子上;主要部件安放好以後,把乘子安放在乘子架上,把織杼、繒和交桿一起從乘子下繞過上橫樑,再繞過機樓子的下橫樑,把織杼鑲進吊好的“成弓”里,用機閘板將其固定好,此後將繒上面4根繩線分別拴在“媳婦腦袋”對應的四個翅兒上,繒下邊的4根繩線通過“小魚兒”栓到踩機板上。“小魚兒”是兩根五六寸長的木棍兒,兩端由繩線分別與繒相連,當中各拴一根繩子連線兩個踩機板。“成弓”兩端用繩子吊在機樓子上,爾後將“機胳膊兒”插入成弓的嵌槽里,再將機胳膊兒頂端兩個孔眼兒里的細繩分別拴在成弓的框板上,用雞骨別棍兒將線繩摽好,機胳膊兒的另一端與滾巴軸的“螞蚱腿兒”相接,使織杼與滾巴軸連成一體了。將杼上經線與卷布軸上的拴布穗(即上次織布的“機頭”)分組系在一起,如沒有“機頭”,可以將死橛上剪下的疙瘩散開,分組索系在箭桿上,箭桿入卷布軸是的凹槽,將其轉動一周,壓住箭桿,用機摽子將卷布軸卡住後調試機子。看看繒是否水平,踩腳踏板試兩個繒開的交口夠不夠,成弓吊的平不平,其上口、下口是否劃杼,這不僅關係到穿梭是否順利,還直接影響到織成布的質量,直到機子各部件調試到得心應手為止。

織布

機子調試好便可織布(如圖)。一般由有織布經驗的人先織,理順平整好分組拴系的經線。上家織的布到足夠的“墨兒”(幾勾、幾個)時,就由下家的“壓裹幅”,即下家從“墨兒”開始織到2尺左右,上家便將所織的布從“墨兒”上剪開退下。下家就把“壓裹幅”的這塊布卷到布軸上接著織。這樣依次織下去,直到“了機”。一般新學織布的人,安排在最後“了機”時讓其上機子織布,以免當中把機子弄出毛病(主要是怕弄瞎了“交口”)影響下家織布。家機布分幹線布和水線布兩種。
織布機
幹線布
織布前要先備緯線,即注“穗分兒”。把長6厘米左右的葦子筒兒(稱“穗分兒”皮)插在紡車錠子上,把錠桿插入線穗子眼中,找出外邊的線頭兒,纏在葦子筒兒上。右手搖動紡車,左手理線往穗分兒皮上注線,叫注“穗分兒”。“穗分兒”為中間肚大的紡錘形,最大直徑以能在梭膛里自由轉動為度。用香粗細的圓竹棍穿過“穗分兒”皮嵌入梭膛里,將線頭從梭眼兒里引出即可穿梭織布了。幹線布梭小於水線布梭,尺寸見《摳梭》一節。
織布人坐在坐機板上,踩下一隻踩機板,上下兩層經線由繒分開交口,向前推成弓,交口的一半則到杼後,由杼後的交口穿梭引緯線。左腳踩下左踩機板,左手向前推成弓,右手持梭從右邊穿向左邊,左手撒開成弓接住梭,右手接住成弓向後克緊緯線;右腳踩下右踩機板,右手推成弓,左手持梭穿向右邊,右手撒開成弓接住梭,左手接住成弓向後克緊緯線。如此循環往復穿梭引線,便織成布。
水線布
織前先纏“膛穗”。用葫蘆片或賽璐珞(化學製品)板磨成長2.5厘米左右、最寬處1.5厘米左右、瓜子形的片,寬的一端鑽0.8厘米左右的孔,稱“膛穗臍”。孔中拴一段線,與線穗子線頭接在一起,把箭桿插入孔中。一手捋線,一手邊單向轉動箭桿,邊把線斜向纏在箭桿上,形成長16厘米左右、腰粗4厘米左右、形似棗核的膛穗。扒出膛穗臍,把線從裡邊牽出一段,纏於膛穗腰。
織布前,把膛穗用清水洇透,擠出余水。將膛穗線頭從裡面塞於梭的穿線孔,從外面用嘴吸出,然後用梭梃固定於梭膛內。水線布與幹線布的織法是一樣的。二者不同處在於:織幹線布的梭較小;織水線布的梭大且緯線是浸濕了的“膛穗”,重量遠遠大於幹線梭。習慣織幹線布再改織水線布,要通過實踐,逐步適應。水線布比干線布光滑平整,尤其是伏天織的水線布更密實、耐磨。
織布時為防止緯線穿過經線時把兩邊的經線拉向中心而使布面變窄,還要用“幅撐子”把布面撐起來。“幅撐子”是用寬1寸左右、長2尺左右的竹片製成,兩端包鐵皮銼出尖。織布時將“幅撐子”以鐵尖支在臨近杼的布兩側,“幅撐子”成為弓形,用它的張力保持布面的幅寬。另備有蠟桿兒和杼刷子。蠟桿兒是一根2尺左右長的扁方木條,寬的一面塗黃蠟,用其逐段在繒前蹭經線,使經線光滑,過繒時順流。杼刷子一般是用一綹豬鬃插於子彈殼裡然後將細脖砸扁,剪齊豬鬃。用其沾少許棉籽油,刷沾在杼上的絨毛。
家機布從興盛逐漸衰落。自然經濟時期,農家自種棉花,自紡線,自己織布,自給自足。計畫經濟時期,實行布票計畫供應棉布,定量分配棉花,自紡自織的原材料有了局限,家機織布逐漸衰落。20世紀60年代後,機織棉布定量供應,各種化纖布進入市場,用作縫製衣服被褥的家機布逐漸退出人們的生活領域。農村用機紡棉線經“褥蒙子”曾興盛一個時期,很受民眾歡迎。褥蒙子是把棉線染成各種顏色,巧妙搭配,織出各種條紋,蒙在褥子正面,卷被褥時露在外面,既美觀又保護褥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家多鋪上了“炕被”、毛毯等,不再用褥子卷被,褥蒙子失去了使用價值,逐漸被淘汰,將退出歷史舞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