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藏書:史記

《史記(全本上下)》(作者司馬遷,校注鄒眾)是我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記載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的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全本上下)》採用文白對照的形式,為讀者提供了最為方便的讀本,相信廣大讀者在閱讀《史記》原典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華歷史的源遠流長。

基本介紹

  • 書名:經典藏書:史記
  • 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
  • 頁數:1669頁
  • 開本:32
  • 作者:司馬遷 鄒眾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110564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融千百年來《史記》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堪稱國內最好最權威的 採用文白對照的形式,是《史記》文白對照本中最為方便的讀本。
裝幀精美,洋洋上下冊,是家庭收藏的理想圖書。
《史記(全本上下)》(作者司馬遷,校注鄒眾)是我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記載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的三千年左右的歷史,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作者簡介

作者:(西漢)司馬遷 注釋解說詞:鄒眾

圖書目錄

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第一
史記卷二 夏本紀第二
史記卷三 殷本紀第三
史記卷四 周本紀第四
史記卷五 秦本紀第五
史記卷六 秦始皇本紀第六
史記卷七 項羽本紀第七
史記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
史記卷九 呂太后本紀第九
史記卷十 孝文本紀第十
史記卷十一 孝景本紀第十一
史記卷十二 孝武本紀第十二
史記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史記卷十四 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史記卷十五 六國年表第三
史記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史記卷十七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
史記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史記卷十九 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
史記卷二十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史記卷二十一 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史記卷二十二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史記卷二十三 禮書第一
史記卷二十四 樂書第二
史記卷二十五 律書第三
史記卷二十六 曆書第四
史記卷二十七 天官書第五
史記卷二十八 封禪書第六
史記卷二十九 河渠書第七
史記卷三十 平準書第八
史記卷三十一 吳太伯世家第一
史記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第二
史記卷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第三
史記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記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史記卷三十六 陳杞世家第六
史記卷三十七 衛康叔世家第七
史記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史記卷三十九 晉世家第九
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史記卷四十一 越王句踐世家第十一
史記卷四十二 鄭世家第十二
史記卷四十三 趙世家第十三
史記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史記卷四十五 韓世家第十五
史記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史記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史記卷四十八 陳涉世家第十八
史記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史記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史記卷五十一 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史記卷五十二 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史記卷五十三 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史記卷五十四 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史記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記卷五十六 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史記卷五十七 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史記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記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史記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史記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第一
史記卷六十二 管晏列傳第二
史記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史記卷六十四 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史記卷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史記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傳第六
史記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史記卷六十八 商君列傳第八
史記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第九
史記卷七十 張儀列傳第十
史記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史記卷七十二 穰侯列傳第十二
史記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史記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史記卷七十五 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史記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史記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史記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史記卷七十九 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史記卷八十 樂毅列傳第二十
史記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史記卷八十二 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史記卷八十三 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史記卷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史記卷八十五 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史記卷八十六 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史記卷八十七 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史記卷八十八 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史記卷八十九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史記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史記卷九十一 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史記卷九十二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史記卷九十三 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史記卷九十四 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史記卷九十五 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史記卷九十六 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史記卷九十七 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史記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史記卷九十九 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史記卷一百 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史記卷一百一 袁盎晁錯列傳第四十一
史記卷一百二 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史記卷一百三 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史記卷一百四 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史記卷一百五 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史記卷一百六 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史記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史記卷一百八 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史記卷一百九 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史記卷一百十 匈奴列傳第五十
史記卷一百一十一 衛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史記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史記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史記卷一百一十四 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史記卷一百一十五 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史記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史記卷一百一十七 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史記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史記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史記卷一百二十 汲鄭列傳第六十
史記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史記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史記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史記卷一百二十四 遊俠列傳第六十四
史記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史記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史記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史記卷一百二十八 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史記卷一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史記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文摘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日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成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而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譯文】黃帝是少典部族的子孫,姓公孫。名字叫軒轅。生下來就顯現出神靈,幾個月就能說話,年幼時機敏過人,長大後□厚勤勉,成年時聰慧超群。
在軒轅那個時代,神農氏後代的勢力日漸衰落,各諸侯互相侵犯攻伐,殘害百姓。但是神農氏沒有能力征討他們。在遺種情況下軒轅就操練士兵,去征討不來朝貢的諸侯,諸侯都來稱臣歸服。但是蚩尤最為殘暴,還沒有誰能去征討他。炎帝想侵犯諸侯,諸侯都來歸順軒轅。軒轅就推行□政,整肅軍旅,順應四時五方的自然氣象。種植黍、稷、菽、麥、稻等農作物,撫慰千千萬萬的民眾,丈量四方的土地使他們安居,訓練了一批如熊羆、貔貅、軀虎般勇猛的士兵,用來和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作戰。經過幾番交戰,黃帝獲得了勝利,實現了征服炎帝的心愿。蚩尤發動變亂,不服從黃帝的命令。於是,黃帝就向四方諸侯徵集軍隊,和蚩尤在涿鹿的郊野進行決戰,最後捕獲並殺死了蚩尤。這樣,四方諸侯都尊崇軒轅為天子,取代了神農氏,這就是黃帝。天下有不順從的,黃帝便去征討他們,平定了以後就離開這個地方。披荊斬棘,開山通道,從來都沒有過安逸的日子。
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雲命,為雲師。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策。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譯文】黃帝向東到達了海濱,登過丸山和泰山。向西到達了空桐,登過雞頭山。向南到達了長江流域,登過熊山、湘山。向北驅逐過少數民族葷粥,在釜山召集諸侯,驗證符契,然後在涿鹿山下廣闊的平原上建立了都邑。黃帝帶領軍隊遷徙往來沒有固定的住處,用軍隊作為軍營的衛兵。官職都用雲彩來命名,軍隊稱為雲師。設定左右大監,監督各諸侯國。萬國和順太平。所以對鬼神山川封神祭祀的事情比歷代帝王都多。黃帝獲得了寶鼎,用蓍草推算曆數。預測未來的節氣。推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來治理民眾。順應天地四時的規律,預測陰陽五行的變化,研究人們死生的禮儀制度,考究國家安危存亡的道理。按照季節播種百穀草木,馴養各種鳥獸昆蟲,廣泛研究目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和水流、土石、金玉的性能,勤於用心思索,用力施行,用耳傾聽,用眼察看,節制使用江湖山林的物產。因為有象徵土德的祥瑞,所以就稱為黃帝。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譯文】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他們中單獨建立了姓氏的有十四人。 黃帝居住在軒轅之丘,娶了西陵國的女子為妻,她就是嫘祖。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生了兩個兒子,他們的後代都得到了天下:其中一人叫玄囂。這就是青陽,青陽下封為江水侯,居住在江水;另一個人叫昌意,下封為若水侯,居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兒為妻,她叫昌仆,生了兒子取名高陽,高陽有著非凡的德行。黃帝駕崩後,安葬在橋山。黃帝的孫子,也就是昌意的兒子高陽繼承了帝位,這就是顓頊帝。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絮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恥,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譯文】顓□帝高陽是黃帝的孫子,也即昌意的兒子,沉靜穩重,知識□博,很有智謀,開明通達,明白各種事理,節儉財物以盡地利,順時行事以效法自然,依據對鬼神的敬畏來制定法度,治理五行來教化民眾,虔心誠意來進行祭祀。他統治的天下,北邊到了幽陵,南邊到了交肚,西邊到了流沙,東邊到了蟠木。無論是動物如鳥獸,還是靜物如草木,無論是大神靈,還是小神靈,凡是日月能夠照射到的地方,沒有不歸屬顓□帝的。
帝顓頊生子日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日□極,嬌極父日玄囂,玄囂父日黃帝。自玄囂與嬌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項為族子。
【譯文】顓項帝生了個兒子叫窮蟬。顓頊駕崩後,由玄囂的孫子高辛繼承了帝位,這就是帝嚳。
帝嚳高辛是黃帝的曾孫。高辛的父親叫嶠極,嬌極的父親叫玄囂,玄囂的父親叫黃帝。玄□和嶠極都沒有登上帝位,到了高辛才即帝位。高辛是□頊的同族侄兒。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P1-3

後記

《史記》不僅是一部歷史巨著,還是一部文學巨著。因此,對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進行古文今譯,是一項較為難做好的工作。為了給廣大讀者提供一部較為滿意的文白對照本《史記》,一方面,我們力求原文版本的完善和權威性、文字的準確性;另一方面,譯文在準確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儘量體現出原著生動的語言風格、鮮明的藝術特色,體現出原著所蘊含的美學價值。
本書的原文只刪除了“十表”中不便閱讀的表格部分,其餘文字(包括表前序文)不做任何刪改。本書基本上是“全文全譯”,只是針對本書讀者群的特點,對極個別章節的譯文從略,不過所占比重極小。
本書的譯文基本上忠實於原文。對涉及到的一些人名、地名,比如原文中的“渤海”有時作“勃海”、“泰山”有時作“太山”等,譯文遵從原文。
這次文白對照本《史記》交由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時,請南開大學校友會石家莊分會的馮聿飛、孫建新、郭慶華、池金文等專家、學者進行了全面審閱、修訂,在此謹表謝意。
鄒眾
2012年3月於石門

序言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全書一百三十篇,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西漢司馬遷撰。司馬遷(約前145或前135~?),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司馬談之子。司馬遷早年遍游南北,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年)繼父職,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與唐都、落下閎等訂太初曆,對曆法進行改革。後因對李陵軍敗降匈奴事有所辯解,得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繼續完成所著史籍。 《史記》是中國最早的通史。司馬遷職居史官,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及諸子百家之書,利用國家收藏的文獻,益以實地採訪的資料,取材極其豐富。《史記》記事起於傳說的黃帝,迄於漢武帝,首尾共三千年左右,尤詳於戰國、秦、漢。《史記》以本紀、世家、列傳記不同人物和國家、民族,以八書記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脈絡,為後世各史所沿用。其中《陳涉世家》肯定陳涉起義的作用;《河渠書》、《平準書》和《貨殖列傳》反映了社會經濟生活;《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記述了少數民族的活動,這些都是《史記》鮮明的特點。《史記》不僅是一部歷史巨著,還是一部文學巨著。它對部分歷史人物的敘述,語言生動,形象鮮明,開創了中國傳記文學的先河,把中國的歷史散文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部史學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為了幫助廣大讀者更好地閱讀這部偉大的史書,本書文白對照全本全譯,並多次修訂,相信會成為廣大讀者閱讀這部巨著的較好的文白對照的版本。
編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