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心悟與臨證發微

經典心悟與臨證發微

《經典心悟與臨證發微》分為經典心悟、名家探隱及臨證發微三部分。經典心悟主要是作者研讀《內經》和仲景學說的讀書體會;名家探隱分兩部分,一是對金元明清醫家學說的探討,二是作者的跟師心得;臨證發微則是作者的臨床體悟和驗案集萃,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及獨特經驗。

基本介紹

  • 書名:經典心悟與臨證發微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頁數:462頁
  • 開本:32
  • 定價:35.00
  • 作者:王邦才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3208314
  • 品牌: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經典心悟與臨證發微》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王邦才,寧波市中醫院主任醫師,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浙江省中醫藥學會肝病分會委員、醫史分會委員、脾胃病分會委員,寧波市醫學會肝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寧波市中醫藥學會內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寧波市肝病技術指導中心委員。長期從事中醫內科臨床、科研與教學工作,主攻消化系統疾病,擅長治療病毒性肝炎、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胃腸病、失眠、慢性疲勞綜合徵等。獲浙江省中醫藥科技成果三等獎一項,已完成並通過鑑定科研項目三項,在研課題三項。先後發表學術論文六十餘篇,多篇論文獲省、市優秀論文獎,合作出版專著一部。1997年獲第二屆寧波市青年科技獎。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經典心悟
一、《內經》探幽
《內經》養生法探述
“脾為之使”芻議
《內經》色診學探述
《內經》“生病起於過用”體悟
“邪在膽,逆在胃”探述
“胃不和則臥不安”解讀
“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思悟
《內經》對咳證病機的論述及其臨床指導意義
從《內經》的“脾癉”理論談糖尿病的治療
治病之道在於調氣
“疏其氣血,令其調達,而致平和”發微
讀《素問·疏五過論》感悟
二、仲景學說讀悟
張仲景“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啟悟
論張仲景“防病截變”學術思想及對後世的影響
“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感悟
“隨其所得而攻之”解讀
“大氣一轉,其氣乃散”解讀
《傷寒論》治嘔法述略
張仲景“痞證”辨治述要
《傷寒論》“汗出證”辨治概述
《金匱要略》關於黃疸病的論治
張仲景黃疸病機“瘀熱在里”發微
仲景方論治肝病述要
張仲景“緩中補虛法”述略
仲景方加減法芻議
張仲景“理中”與“建中”析異
仲景“四逆散證”解讀與套用
論仲景用細辛
從病例談經方治療慢性泄瀉
第二章 名家探隱
一、名家闡發
通法發微與,臨床套用
劉完素“胃中潤澤”理論索微
李東垣“安養心神調治脾胃論”臨床套用
讀朱丹溪《格致餘論·養老論》有感
張景岳“進補禁忌論”啟悟
讀程國彭“用藥之機,補必兼瀉”有感
汪綺石“清金保肺”學術思想探述
洪煒《虛損啟微》介紹
李中梓治瀉九法述要
吳又可《溫疫論》遣方用藥特色探述
論葉天士對仲景學說的繼承與創新
葉天士運用柔法經驗探討
葉天士“凡病宜通”治療學思想探述
葉天士雙向調節治法探析
論葉天士對脾胃學說的發揮與創新
葉天士“通補陽明”法探述
論葉天士對傳統康復醫學的貢獻
從《溫病條辨》濕溫病的證治看吳鞠通對葉天士臨床
經驗的繼承與發展
吳鞠通“養陰法”的運用
吳鞠通“逐邪就近”原則的體悟
柳寶詒雜病證治心法探要
張錫純重劑起沉疴述要
二、跟師心得
王慶蘭治療不孕症四法
鐘一棠雜病證治心法述要
鐘一棠先生學術思想概述
鐘一棠老中醫治療慢性支氣管炎驗案三則
鐘一棠老中醫辨治眩暈經驗舉隅
黃志強內科雜病診治經驗述要
黃志強治療神經系統疾病經驗
大醫之道啟後學
王慶其教授運用絡脈理論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
經驗
王慶其教授“頑病治風”述略
第三章 臨證發微
一、臨證拾貝
“通法”治療消化系統疾病述要
運用柔法治療胃痛
雙向調節治療慢性腹瀉
鮮鐵皮石斛臨床套用舉隅
肝病證治要略
從肝論治脾胃病八法
從肝論治面部黃褐斑
慢性B型肝炎中醫藥的合理套用
復發性口瘡從脾胃論治
慢性疲勞綜合徵的中醫藥治療對策
盜汗豈止陰虛,清泄常可獲效
辯證看待實驗室指標
雙向調節,難病可療
桂枝茯苓丸在內科套用發微
龍膽瀉肝湯探源與臨床套用
王清任《醫林改錯》方臨床套用
張錫純方藥臨床套用舉隅
膏方進補,因人制宜
二、醫案集萃
感冒
風溫肺熱
咳嗽
喘證
咳血
肺脹
伏飲
濕溫
胸痹
嘔吐
妊娠惡阻
痞滿
反酸
胃脘痛
泄瀉
便秘
腹痛
脅痛
膽脹
肝疫
肝著
黃疸
鼓脹
頭痛
眩暈
腦鳴
郁證
不寐
癲癇
顫證
痙證
旭痹
痿證
膏濁
脾瘴
消渴
自汗
便血
脈痹
疲勞
淋證
癃閉
口瘡
麻疹
紫斑
粉刺
帶狀皰疹後遺疼痛

文摘

著作權頁:



(1)整體觀念,全面調理 膏方與一般的治病處方不完全相同,膏方更注重全面的、整體的調理。有經驗的中醫師會對患者詳細詢問,將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綜合既往病史和身體現狀,辨析病證病機,在此基礎上,立法遣藥,君臣佐使,合理配伍,構成一劑全面考慮體內氣血陰陽變化的調理處方。膏方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調理的用藥特色。
(2)辨證結合辨病,針對性強 現代中醫治病不僅強調辨證,也非常重視辨病。如糖尿病、更年期綜合徵、亞健康狀態中醫辨證可能都屬氣陰兩虛,但由於疾病不同,用藥就有所區別,對糖尿病患者,在辨證的基礎上可選用一些具有調節血糖的中藥,同樣對更年期綜合徵患者可在辨證的基礎上選用一些具有調節性激素的有效中藥,亞健康狀態者可以兼調其情志。膏方更強調患者的個性特點,由於針對性強,所以療效也更顯著。
(3)處方用藥,通補兼施 膏方多具滋補特性,處方內常用補益氣血陰陽的藥物,此類藥物其性黏膩難化,每每會影響脾胃功能,阻礙氣血運行,與健康無益,故配伍用藥,至為關鍵。
運脾健胃,以喜為補。清代名醫葉天士曾說:“胃以喜為補。”口服膏方後,胃中舒服,能消化吸收,方可言補,故制訂膏方,總宜佐以運脾健胃之品,或用谷麥芽、六神曲、雞內金消食健脾,或加蘇梗、陳皮、佛手以醒脾開胃,或用桔梗、枳殼,一升一降,以升清降濁。我臨床尤其喜用蒼朮、砂仁粉,其氣辛香,為運脾胃要藥,加入眾多滋膩補品中,則能消除補藥黏膩之性,而助脾胃吸收之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