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導讀:大師的國學課

經典導讀:大師的國學課

《經典導讀:大師的國學課》收錄朱自清、馬瀛、汪震、王正己等名家的國學課主講稿。國學者,中華民族以文字所表達之結晶思想,用合理的、組織的、系統的方式記載其生滅,分析其性質,羅列其表現形式,考察其因果關係者也。簡言之,國學者,以我國固有學術為研究之對象,而以科學方法處理之,使成為一種科學者也。 國學者,中華民族以文字所表達之結晶思想,用合理的、組織的、系統的方式記載其生滅,分析其性質,羅列其表現形式,考察其因果關係者也。簡言之,國學者,以我國固有學術為研究之對象,而以科學方法處理之,使成為一種科學者也。

基本介紹

  • 書名:經典導讀:大師的國學課
  • 出版社:河北大學出版社
  • 頁數:240頁
  • 開本:16
  • 定價:25.00
  • 作者:學養齋
  • 出版日期:2008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10972553, 9787810972550
  • 品牌:河北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經典導讀:大師的國學課》由河北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前言
一、解其枝脈,探明源流——閱讀經典應把握的思維方法(主講:馬瀛)
第一講 治經學應知家數
第二講 治哲學應知流派
第三講 治史學應辨真妄
第四講 治文學當知變遷

二、總括經典,分類概說——閱讀經典應了解經典的類別(主講:汪震、王正己)
第一講 經學總論
第二講 史學總論
第三講 哲學總論
第四講 文學總論
第五講 文字學(國小)總論

三、解析經典,闡明讀法——閱讀經典應明了歷史狀況並掌握學習方法(主講:梁啓超)
第一講 《論語》
第二講 《孟子》附論《大學》、《中庸》、《孝經》
第三講 《史記》
第四講 《荀子》
第五講 《韓非子》
第六講 《左傳》、《國語》
第七講 《詩經》
第八講 《楚辭》
第九講 《禮記》、《大戴札記》附論《爾雅》

四、閱讀經典,見識經典——我讀經典(主講:朱自清)
第一講 《說文解字》
第二講 《周易》
第三講 《尚書》
第四講 《詩經》
第五講 三禮
第六講 《春秋三傳》
第七講 《四書》
第八講 《戰國策》
第九講 《史記》、《漢書》
第十講 諸子
第十一講 辭賦
第十二講 詩
第十三講 文

五、大師推薦的國學經典閱讀書目
(一)梁啓超《國學入門書要目》
(二)梁啓超《最低限度之必讀書目》
(三)胡適《實在的最低限度的書目》
(四)章太炎《中學國文書目》
(五)顧頡剛《有志研究中國史的青年可備閒覽書》
(六)汪辟疆《國學綱領書書目》
(七)魯迅《學習中國文學的書目》
(八)汪辟疆《十部中國國文源頭書書目》
(九)錢穆《七部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
六、前人已考定著名偽書表

文摘

一、解其枝脈,探明源流——閱讀經典應把握的思維方法(主講:馬瀛)
第二講 治哲學應知流派
古論周、秦諸子流派者,有莊、荀、淮南及司馬氏,而莫詳於劉歆。《莊子天下篇》陳儒、墨、名、道、法、小說六家。《荀子非十二篇》去小說而易以陳仲、史鰌,陳、史似與楊朱之學同派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篇去小說而增陰陽。《淮南子》“要略篇”則去名、小說,而增雜、縱橫,劉歆《七略》乃人農家,而為十家。故推論先秦學派,大抵春秋之世,略別儒、道、墨三家;戰國中葉,乃分為道、儒、墨、名、法、陰陽六家;末年乃更分為九流十家矣。流派既明,當斠異同,考變易。《韓非子》“顯學篇”日:“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雜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是同一師承,其立言未必一致也。然大同之中有不同,大異之中有不異;非抉擇精微,不足以識大同與小異,推知萬物之畢同畢異也。諸子學不純師,其流斯異。禽滑厘受業卜商而流為墨家。商鞅學於尸佼而流為法家。子產以儒兼法,其學又出於名家。荀卿之徒有韓非、李斯,又援儒而入法。凡此皆思想變遷,學術沿革之彰著者,又學者所應注意者也。
宋儒理學,以安定、徂徠、明復之講學為先導,自是而濂、洛之學,嗣之以起。大抵分為程朱、象山、浙東三派。二程師事濂溪,朱子宗仰二程,而濂溪之太極圖說,實出自道家陳摶。是程、朱之學,實毗於道家者也。象山專宗心得,則毗於佛家者也。金華、永嘉,肇開浙東學風,則毗於儒家之功利主義者也。康節《皇極》,橫渠《西銘》,雖各別立一幟,然未嘗非導源於濂溪也。元代以後,大抵分為程朱派、陸派、朱陸調和派三者而已。明自姚江崛起,服膺象山,倡良知及知行合一之說,開有明一代學風,於是陸、王與程、朱並稱矣。下逮乎清,雖異軍蜂起,然大別之,要不外乎程朱、陸王及調和派、獨立派四者而已。
佛教派別亦多,在印度時,已有“大乘”、“小乘”二教之判別。所傳乖違,爭論甚烈。小乘至以大乘為非佛說,大乘之視小乘亦儕於外道。是為佛教第一大分畫。小乘之中,又分“上座”、“大眾”二部,上座部又分為十一,日:“有部”、“雪山”、“犢子”、“法上”、“賢胄”、“正量”、“密林山”、“化地”、“法藏”、“飲光”、“經量”。大眾部分又為九,日:“大眾”、“一說”、“說出世”、“雞胤”、“多聞”、“說假”、“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合稱小乘二十部。慈恩嘗判二十部為六宗,日:“我法俱有宗”,日“法有我無宗”,日“法無去來宗”,日“現通假實宗”,日“俗忘真實宗”,日“諸法俱名宗”。此皆小乘教之判別也。大乘教自佛滅度後五百餘年,馬鳴菩薩出世,造《大乘起信》等論,復興大乘,後有堅慧燕薩造《法界無差別論》,祖述馬鳴之旨,後人謂為“如來藏緣起宗”。後之分派開宗,皆導源於此,而當時實實無異見也。其分宗如下:日“三論宗”,亦名“般若宗”,亦名“性宗”或“空宗”;日“唯識宗”,亦名“瑜伽宗”、“法相宗”、“慈恩宗”;日“攝論宗”;日“華嚴宗”,亦名“賢首宗”;日“地論宗”;日“涅槊宗”;日“真言宗”,亦名“密宗”;日“律宗”;日“淨土宗”。凡此諸宗,流傳中土。而在中土所倡者,則有“天台宗”,因智者大師楱息天台山而得名也。其教外別傳,則有“禪宗”,又名“佛心宗”,以直指本心,不立文字為尚。自達摩傳至五祖,分為“南”“北”二派,而南派獨傳,又分“臨濟”、“雲門”、“曹洞”、“溈仰”、“法眼”五宗。唐代以後,攝論宗併入唯識宗,地論宗並人華嚴宗,涅槃宗併入天台宗。而小乘教之有部,人中土而立“俱舍宗”,經部人中土而立“成實宗”。故中土今日流傳之佛教,合大小二乘言之,共得十宗。即“成實宗”、“俱舍宗”、“禪宗”、“律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三論宗”、“密宗”、“淨土宗”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