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安鎮

綏安鎮

綏安鎮位於福建省漳浦縣中西部,鹿溪下游。縣政府駐地。轄16個社區、18個行政村。324國道過境。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黃道周講學處和黃道周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綏安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福建省漳浦縣
  • 下轄地區:轄16個社區、18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新憲街6號
  • 電話區號:0596
  • 郵政區碼:363200
  • 地理位置漳浦縣中西部
  • 面積:128平方公里
  • 人口:12.5萬人
  • 方言閩南語漳州話
  • 氣候條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
  • 火車站:漳浦站
  • 車牌代碼:閩E
概況,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人口民族,經濟概況,姓氏源流,基礎設施,旅遊資源,歷史名人,行政區劃,東部村莊,西部村莊,南部村莊,北部村莊,中部村莊,

概況

漳浦縣轄鎮,縣政府所在地。位於縣境中西部,鹿溪下游。常住人口128141人(2010年六普)。轄16個社區、18個行政村。324國道、廈深鐵路過境。古蹟有黃道周講學處和黃道周墓。

沿革

民國29年(1940)置綏安鎮。1956年更名城關鎮,1958年更名城關公社居民大隊,1982年復置綏安鎮。1996年,面積124.7平方千米,人口8.7萬人,轄東街、西街、南街、北街、城東、城西、朝陽、城北8個居委會和南門、油車、石齋、京里、綏東、綏西、綏南、綏北、溪南、馬坑、鹿溪、爐尾、黃倉、麥園埔、草埔、大埔、英山、後港、頂下草、下梧、樓腳、後潭、查嶺、寨窯、羅山、轅門等26個行政村。2000年常住人口102053人(五普)。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50623100:~001 121東街社區 ~002 122綏西社區 ~003 121南街社區 ~004 121北街社區 ~005 122道周社區 ~006 121城西社區 ~007 121城北社區 ~008 121朝陽社區 ~009 122綏東社區 ~010 122綏南社區 ~011 122綏北社區 ~012 122南門社區 ~013 122石齋社區 ~014 122轅門社區 ~015 122油車社區 ~016 121鹿溪社區 ~207 122爐尾村 ~208 122鹿溪村 ~209 122黃倉村 ~210 122麥園埔村 ~211 122草埔村 ~212 220下梧村 ~213 220頂下草村 ~214 122大埔村 ~215 122英山村 ~216 122後港村 ~217 122溪南村 ~218 122京里村 ~219 122馬坑村 ~220 122寨窯村 ~221 122查嶺村 ~222 122樓腳村 ~223 122後潭村 ~225 122羅山村

行政區劃

2011年末,綏安鎮下轄東街、南街、北街、城西、城北、朝陽、道周、綏西、綏南、綏北、綏東、南門、油車、石齋、鹿溪、轅門16個社區居委會及京里、溪南、馬坑、鹿溪、爐尾、黃倉、麥埔、草埔、大埔、英山、頂下草、下梧、樓腳 、後潭、查嶺、後港、寨窯、羅山等18個行政村。
綏安鎮

地理環境

綏安鎮位於東經117°33′46″~ 117°42′46″,北緯24°02′58 ″~24°11′56″。地處鹿溪流域小平原,位於鹿溪北岸的一級階地上,從屬於綏安-盤陀—石榴-象牙盆地,總地勢是北高南低,中部較為平坦,偶有低丘凸起。地形分為山地、丘陵、平原。主要山脈有石屏山山脈,境內最高峰大峰山位於縣城北部4公里海拔410米,最低位於鹿溪沿岸海拔2.8米。位於漳浦縣中部偏西(縣政府所在地),東與漳浦縣赤土鄉、萬安農場相連,東南、南與舊鎮鎮接壤,西與大南坂鎮交界,西北與石榴鎮比鄰,北與長橋鎮相連。鎮政府地址新憲街6號。

人口民族

轄區總戶籍人口108329人,常住人口12.8萬人,流動人口2萬人。總戶籍人口中,男性54670人,占50.47%;女性53659人,占49.53%,以漢族為主;有畲族、高山族等少數民族。
綏安鎮

經濟概況

2011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0.75億元,比增33%,其中規模工業總產值24.96億元,比增50%;固定資產投資5.4億元,完成縣下達任務的120%;財稅收入3.2億元(其中國稅1.2183億元,地稅1.9899億元),比增23%;農民人均純收入9240元;新投產民營工業企業11家,淨增規模企業4家;契約利用外資600萬美元;工業出口創匯1.22億美元,比增4.6%;工業企業稅收1.01億元,比增48.53%。
全村有水田542畝,農地510畝,農作物有水稻、雜糧、蔬菜等,果樹不多。一部分農地已用 於建廠辦企業,和住宅小區。有淡水養殖業2戶,建築集體5組,從事餐飲業及個體經商戶100多戶,在開發區打工者400多 人,勞務輸出國外3人。

姓氏源流

綏東村主要有林、胡、蔡、盧、李、柯等姓,林姓主要居於溪仔林自然村,與麥園埔同源。胡姓主要居於東門兜、東大街及巷尾,鹿溪村所分衍。蔡姓主要居東街(今將東街也作為府前街的一部分)的頂蔡厝巷和下蔡厝巷,大部分由東埔分衍,一部分由割後傳來。東埔有蔡氏祖祠,俗稱浸水祠堂(在今食品廠),其先世是陳元光部將、固始人蔡長眉,傳裔雲霄之西,其裔孫蔡元鼎(蒙齋)於宋末至五代避亂隱居漳浦北境大帽山下,傳裔蔡坑社(今屬赤嶺鄉前園村),其長子長孫蔡芹,任廣東判度支,傳裔于澄海、潮陽,其裔孫蔡元仲,於宋末從潮州回居漳浦東埔,傳裔東街、王頂、石齋村及舊鎮上蔡、寨內、長橋鎮割後。盧姓居後溝巷一帶,祖先來自竹嶼,為陳元光部將盧如金後裔。李姓居綏東市場邊大埕內,為西街明朝御史李瑞和後裔。柯姓居東街、十九門內,屬“大中丞派”,其祖於清初來自晉江。

基礎設施

全村飲用自來水(溪仔林自辦自來水設備,其餘皆由縣水廠供水)。供電情況正常。電視裝機普及率98%,電話裝機普及率85%,有手機550支。除溪仔林外,都有寬敞的水泥路面村道。鎮中心國小設本村,校園面積10820平方米,建築面積3719平方米,設24個班級,學生1138人,教師66人。

旅遊資源

綏安鎮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古鎮,歷代人才輩出,古歷代出過32名進士、44名舉人和3名總兵,其中較為傑出的人物有清代文華殿大學士蔡新、明代愛國學士黃道周等。舊城古蹟保存較為完成的有:綏東社區的孔廟、印池塘、印石亭、綏西社區的西湖(現已擴建成西湖公園)、西湖宮、綏南社區的城隍廟、高東溪祠、尚書府、綏北社區的黃道周墓、道周社區的黃道周講學堂、北門天后宮、南門社區的馬祖宮、五鳳橋、馬坑村的開漳聖王威惠廟、羅山村的東羅岩等等。
印石亭,始建於宋,民國25年重建。周圍石刻甚豐富。解放後闢為革命烈士陵園。東嶽廟,祀仁聖大帝,廟原被拆毀,今部分重建。註生娘娘廟,俗稱娘媽廟,始建於元,今保存較好。孔廟,始建於宋代,重建於明洪武初,歷代修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縣學泮池及印池,在今公安局內及對面,始辟於明代。

歷史名人

高聳,明成化十三年舉人,官臨江通判。
徐弼,明成化十六年舉人,官廉州府同知。
徐輔,弼弟,成化二十二年舉人
盧維禎,明隆慶二年進士,官戶部左侍郎。
盧火廷,萬曆十六年舉人。
民國時期人物
葉慶士,荷蘭萊丁大學教授。
陳則蔡,漳浦縣參議會議長。

行政區劃

東部村莊

1、麥埔村
麥園埔村位於綏安鎮東部,處縣城東郊。北鄰縣農科所,南鄰黃倉村,東鄰草埔村,西鄰黃倉開發區,西北鄰石齋村。源自岩山西坡的塘腳營溪流經本村鐵爐橋,經黃倉至白石山腳匯入鹿溪。省道牛舊線公路經過本村。省級鄉鎮工業園區黃倉工業開發區設在村境內。
政區沿革
麥園埔清順治年間為“在坊”麥園埔保,康熙三十九年與黃倉保合併為麥倉保。民國時期屬綏安鎮石齋保所轄。新中國初期屬第一區(城關區)石齋鄉所轄。1956年改屬舊鎮區大埔鄉所轄。1958年9月成立屬城關公社的麥埔大隊,1984年9月改為屬城關鄉的麥園埔村,1988年5月城關鄉合併於綏安鎮,麥園埔村歸屬綏安鎮。村轄麥園埔、嶺頭、黃倉街、新亭、鐵爐5社(自然村),全村共251戶,1003人。其中,麥園埔社75戶,352人;嶺頭社22戶,95人;黃倉街社32戶,130人;新亭社48戶,215人;鐵爐社74戶,211人。
姓氏源流
麥園埔社為林姓聚居地,多數祖先源自路下,少數源自烏石。
嶺頭社原為麥園埔所分傳的林姓所居,民國時期只剩下一戶,鹿溪橋村一位胡姓入贅,傳下胡姓三兄弟,分三家,後裔繁衍至今22戶。黃倉街社原為李姓聚居地,與黃倉社李姓同源,後縣城北街陳姓在該社設“金川號”鼎爐,遂有北街陳姓來居,現該村以李姓為主,少數是來自北街的陳姓。新亭社為張姓聚居地,其祖源自中營。現有少數王姓、李姓,為後來者,李姓來自黃倉。鐵爐社原為李姓聚居地,與黃倉同祖。現有林、柯、陳、張、郭多種姓氏,其中林姓來自烏石,陳姓來自草埔。
2、草埔村
草埔村位於綏安鎮東部,北鄰下梧村及萬安農場,東鄰大埔村,西鄰麥園埔村,南鄰英山村。源自東羅山東坡的古陂溪南流經下梧至本村,與源自岩山西坡的塘腳營溪匯合,西流經麥園埔、黃倉,至白石山腳匯入鹿溪。省道牛舊線和縣道火燒埔至佛曇線經過本村。
政區沿革
民國時期屬浯江鄉的草埔保。新中國初期屬浯江區古錦鄉所轄,1956年10月撤浯江區,草埔改屬舊鎮區的大埔鄉所轄。1958年9月後屬城關公社的草埔大隊,1984年9月改為屬城關鄉的草埔村,1988年5月後屬綏安鎮所轄。草埔村轄草埔、埔仔、長腳營(塘腳營)、大林、埔頂張5社,共426戶,1766人,其中,草埔176戶,722人;埔仔72戶,292人;長腳營104戶,436人;大林59戶,241人;埔頂張15戶,69人。
姓氏源流
草埔社及埔仔社為陳姓聚居地,祖先來自佛曇大坑,屬“太傅派”。
長腳營原名塘腳營,陳姓為主,祖先來自舊鎮石柄,屬“聖王派”,建有祠堂。此外有林、曾、魏、黃等姓,為後來者。村內有古榕樹多株。
大林社以在一片樹林下得名(今稱“火燒埔”的地方,從前曾是林蔭地),有黃、陳、劉等姓,陳姓源同草埔,黃姓源自舊鎮獅頭(一說源自廣東),劉姓源自劉坂。
埔頂張社有張、李等姓,張姓源自廣東大埔,李姓源自永定。村裡有古榕樹一株。
3、大埔村
大埔村位於綏安鎮東部,岩山西麓。北鄰頂下草村,西鄰草埔村,南隔雞角冠山與舊鎮林美村交界,東隔岩山與舊鎮鎮後壟村交界。源自岩山西坡的塘腳營溪流經村境,匯入鹿溪。鄉村道路西通省道牛舊線,東接省道漳東線,道路交通便捷。
政區沿革
民國29年屬東英鄉的大埔保,民國33年東英鄉併入綏安鎮,撤銷大埔保,其地改屬浯江鄉草埔保轄。新中國成立後,1952年屬第一區(後改稱城關區)的大埔鄉,1956年10月改屬舊鎮區轄。1958年改屬城關公社的大埔大隊,1984年9月屬城關鄉的大埔村,1988年5月,城關鄉併入綏安鎮,大埔村屬綏安鎮所轄。今村轄大埔、北葉、石厝、佳山、南面5社(自然村),全村共386戶,1601人,其中,大埔社115戶,550人;石厝社85戶,350人;北葉社70戶,350人;南面社29戶,136人;佳山社42戶,210人。
姓氏源流
大埔社為翁姓聚居地,其祖來自長橋鎮東升村三古社,與官潯鎮溪坂村翁姓同源。
石厝社為林姓聚居地,其祖源自烏石,屬“探花派”。
佳山社為張姓聚居地。
北葉社,有葉、林二姓,葉姓從佛曇白石傳來,林姓從烏石傳來。
南面社主要有葉、林二姓,分別源自北葉和烏石。
4、頂下草村
頂下草村由頂草、下草兩社(自然村)組成,位於岩山北麓,是綏安鎮最靠東邊的村社。南鄰大埔村,西鄰下梧村和萬安農場,東鄰赤土鄉萬安村。源自岩山南陂的下草溪向北環繞岩山下,經頂草、下草,向東流入赤土鄉界匯於浯江。
政區沿革
頂下草清代屬七都萬安保。民國29年屬四股鄉(民國33年與海烏鄉合併為浯江鄉)的萬安保所轄。新中國初期屬第八區(浯江區)赤土嶺鄉所轄。1956年10月浯江區合併於舊鎮區,赤土嶺鄉合併於荷山鄉,頂下草隨之屬舊鎮區荷山鄉管轄。1958年9月屬浯江公社(1961年7月合併於舊鎮公社)的頂下草大隊,1961年,頂下草大隊改屬城關公社,1984年改屬城關鄉的頂下草村,1988年5月城關鄉合併於綏安鎮,頂下草屬
綏安鎮所轄。現全村共有135戶,600人,其中,頂草55戶,235人;下草80戶,365人。
姓氏源流
頂草社余姓占99%,有祠堂,據傳與石榴余姓同源,具體源流不詳,按唐代有“開漳耆宿”余恭納,也許系其族人。朱姓占1%,由赤土鄉遷入。下草社林姓占70%,祖先源自烏石。吳姓占20%,祖先源自象牙莊,清代建有祠堂,已廢。莊、陳等姓占10%。
5、下梧村
下梧村位於綏安鎮東部丘陵地帶,東、北兩面隔西方山與萬安農場交界,西、南兩面隔東羅山余脈與縣農科所及草埔村交界。源自坑內磨山東坡的古陂溪流經本村後流至草埔村,與源自岩山西坡的塘腳營溪合流,轉西經黃倉至白石山腳匯入鹿溪。
政區沿革及姓氏源流
民國時期屬浯江鄉古錦保。新中國初期屬第一區(城關區)古錦鄉所轄。1956年10月改屬舊 鎮區大埔鄉所轄,1958年9月屬城關公社的西峰大隊,1960年劃屬萬安農場,1961年7月改屬鹿溪公社的下梧大隊,1964年9月鹿溪公社併入城關公社,下梧大隊屬城關公社,1984年9月改為城關鄉的下梧村。1988年5月城關鄉併入綏安鎮,下梧村屬綏安鎮轄。村轄下梧、西方2 社(自然村)。現共有138戶,581人。下梧、西方2社為陳姓聚居地,自梅林分傳而來。西方社有戴姓100來人,其祖來自赤土 鄉前坂。
風俗
每年農曆二月十六日到縣城西郊威惠廟(西廟)迎請“王媽”(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夫人種氏)到西方社,為其慶祝壽誕。下梧社則到二十四日才迎請“王媽”,為其慶祝壽誕。西廟王公、王媽於二月至五月內輪流被各地“請”去慶祝壽誕,西方、下梧輪不到王公,只好“請”王媽,約定俗成。
6、先鋒農場
先峰農場位於綏安鎮東部,北隔?仔石山與下梧村交界,西鄰麥園埔村及縣農科所,南鄰草埔村,東與頂下草村及萬安農場新建作業區交界。縣道火燒埔——佛曇線從先鋒場東邊經過 。
歷史沿革
場成立於1962年8月,初由英山大隊派出遠耕隊20人,接耕原草埔大隊的水田40多畝,開墾荒田40多畝,共有98畝,1967年又開墾荒農地35畝,栽種荔枝、龍眼等果樹600多株。1972年容納城鎮上山下鄉知識青年20多人,建“知青樓”一座及場部。1977年起知識青年先後回城,至1994年,只剩下場工60多人。2000年場員穩定下來,定居者20戶,80人,來自綏安、舊鎮、深土等鄉鎮,有王、黃、蔡、胡、陳、塗、林、潘等姓。有6戶住公房,其餘每戶各 自建住房。用電配套完備,電話、電視等設施逐漸增加。飲用井水。

西部村莊

1、綏西村
綏西村位於綏安鎮西部,縣城西隅和西郊。東、北鄰綏北村,南鄰綏南村,西鄰馬坑村西廟社。發源於長橋鎮溪內和擲石鳥嘴山的割後溪流經棕口、綏西出南門,匯於鹿溪。國道324線從綏西經過。
政區沿革
綏西民國23年設西街、西隅、西湖3保,屬第一區城廂聯保(民國29年改為綏安鎮)所轄。民 國33年,東英、北嶺、盤陀3鄉合併於綏安鎮(鎮公所設在西街頂李氏大宗祠),西街、西隅 、西湖3保合併為綏西保。新中國初期屬第一區(後改為城關區)的綏西鄉。1957年12月,改 屬城關鎮(縣直屬鎮)轄,隨即成立綏西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9月,成立屬於城關公社的 綏西大隊。1980年9月,從城關公社劃出綏東、綏西、綏南、綏北、南門5大隊和1個居民大 隊成立城關鎮(1982年3月改稱綏安鎮),為縣直屬鎮(後城關鄉合併於綏安鎮)。1984年9月, 綏西大隊改為屬於綏安鎮的綏西村,轄西街、西門、西湖、埔頂4自然村。現共有805戶,31 80人,其中西湖社210戶,834人;西門社(青年路)91戶,354人;埔頂社39戶,165人;西街 村民一部分移居虎仔山下(埔頂社附近)建新村,留在原地者還有465戶,827人。?2002年11月,綏西村與西街居委會合併,成立綏西社區居委會。社區人口共2157戶,7634人 。
姓氏源流
西湖社以在西湖之濱得名,為蔡姓聚居地,開基祖直翁(諡號),開基於元代,其祖先源自赤嶺鄉蔡坑,為五代時期著名理學家蔡元鼎後裔(元鼎的祖先蔡長眉,原籍河南固始,隨陳政 、陳元光入閩“開漳”,居雲霄之西,傳裔至五代,蔡長眉避亂移居漳浦縣北大帽山下,傳裔蔡坑)。西湖社明清時代人才輩出,清初分傳後裔於下布(今屬大南坂下樓作業區),清代人才輩出。?西街有李姓聚居,其族並分布於北街、東埔等處,其祖庸政、庸執(諡號)二兄弟,開基於明 代天順年間,崇禎年間出進士李瑞和,任御史。西街金芳社等處有蔡姓聚居,為西湖所分衍 。自街道拆遷改造後,西街的姓氏聚居情況不復存在。?埔頂原為陳姓聚居地,現為多姓所居。西門(今青年路)有林、陳、曾等多種姓氏。
經濟狀況與基本設施
全村有水田450畝,農地50畝,主要種植水稻、香蕉。有南山場一片山地,種植荔枝、龍眼等果樹。
村辦企業有:埔頂機磚廠、綏西酒家、下?鮑魚場(與縣水產公司合辦)等6家,村年純收80萬元,村民免負擔統籌和提留規費及衛生費。
村民在綏安開發區務工者400多人,出縣務工者100多人,出國勞務5人。村裡有泥水匠20多 人。開店經商者和從事第三產業者250人,個私民營企業26家。
全村道路基本是水泥路面。村民全部飲用自來水。村民電話普及率95%,有手機500多部。電 視機及日常電器戶戶皆有。
村醫療所有醫務人員4人。
1996年建新的村部。2001年建老年人活動中心。規格頗大,活動正常。
綏西國小校園面積2800平方米,已建新校舍,面積達6242平方米。現設34班級,有學生1653 人,教師72人。自設校以來已培養200多人考上大中專。
名勝古蹟
西湖,始辟於南宋嘉定八年,現已由縣建成西湖公園。
西湖宮,祀玄天上帝。
蔡新紀念館。由漳州蔡新研究會漳浦蔡新故里委員會倡導,由蔡姓族人及旅台漳浦鄉親捐資於2002年落成。驛內廟,在麥市街與西街相接處。該處於宋代設“仙雲驛”,元、明、清設“臨漳馬驛”,為招待過往官員、公差及傳遞文書的機構,驛已廢,僅存驛廟一座。
古代人物
李長庚,明萬曆四十六年舉人。
李瑞和,明崇禎七年進士,官松江府推官、兩浙巡鹽御史,世稱“西街李老爺”。
林梓,居新路,明嘉靖四十四年進士,官通政使。
蔡大壯,明嘉靖二十八年舉人,官寧鄉知縣。
林宰,明萬曆二十九年進士,官兵部侍郎。
蔡宗禹,明萬曆二十九年進士,官刑部主事。
林采,明萬曆三十四年舉人,官廣西副使。
蔡而巽,明崇禎十六年進士,官行人。
蔡而烷,清順治九年進士,官東昌府推官。
蔡而亘,清順治十五年進士,官桐柏知縣。
2、綏南村
綏南村位於綏安鎮西部,縣城南隅及南郊,北鄰綏西村,南鄰南門村,東鄰綏東村,西隔鹿溪與京里村相望。南門溪流過本村西境至爐尾匯入鹿溪。
政區沿革
綏南民國時期為綏安鎮的綏南保。新中國初期為第一區(後改稱城關區)的綏南鄉。1958年9月成立屬於城關公社的綏南大隊,1980年9月改屬城關鎮(1982年3月改名綏安鎮)。綏南村轄9個村民小組,第一組在大陂自然村,第二、三組在水門,第四、五、六組在準提室,第七組在詹厝?、鹽倉巷,第八組在官學口,第九組在水門。全村共726戶,2701人。
姓氏源流
除縣城南郊大陂社為陳姓聚居地(今46戶,196人,仍以陳姓為主,祖先來自佛曇大坑)以外,其他在城內南隅的各村民小組都是多姓組合,其中較成宗的有:南門內詹姓(地名詹厝潭),有祖祠(詹御史祠堂,今利用為老年人活動中心)。祖先來自赤湖西庵。水門陳我峰巷及三房巷陳姓,祖祠在水門,俗稱陳我峰祠(明代進士陳梧,號我峰),這一派陳姓祖先來自馬口甘棠;三房巷陳姓一部分來自舊鎮白沙,民國初年始遷入。葉厝巷一帶葉姓,祖先源自佛曇白石。南門內、準提室巷曾姓,祖先源自德化。水門林姓,祖先源自烏石。木屐街一帶柯姓,祖先源自溪南。王姓有兩支,一支居萬年春巷一帶,祖先來自南靖;一支居王厝內一帶,祖先來自橫口。此外有商、洪、歐等姓,商姓源自上埔(商樹埔),洪姓源自杜潯。
經濟狀況與基本設施
全村有水田683畝,主要種稻和蔬菜。農地157畝種雜糧和蔬菜。綏南場有山地一片,在馬坑村界內的“插花地”,大部分種果。
有淡水養殖戶10多戶,養鰻場1家,鵝鴨養殖戶5戶,每戶經常在欄600多頭。綏南村除大陂社外,村民都住城內南隅,這一帶原是商業薈萃之區。改革開放後,有約400戶村民經商,有的為小商小販,有的辦企業成納稅大戶。著名的有王亞丁的鴻達電器廠。著名的餐飲業東山飯店、朝陽飯店是綏南村人開的。有汽車貨運大戶6戶,共有貨車120輛。從事手工業者也不少。有100多人在開發區做工。
村民飲用自來水。供電情況正常。戶戶有電視機。電話裝機普及率98%。
建水泥路面道路,王頂600米,準提室巷600米。
綏南國小與南門國小合併為縣第二實驗國小,2001年9月建成新校舍,校園面積6674平方米,教學樓一座三層半,建築面積2123平方米,設18班級,學生664人,教師27人。全村有2000多人考入重點大學。?
名勝古蹟
城隍廟,在南大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東溪祠,在詹厝潭。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詹御史祠,在南大街,今為老人活動中心。
陳我峰祠,在準提巷。
尚書府,在城隍廟西側,尚書、探花林士章府第。
袁進士府,在鹽倉巷。
蔡新府第,俗稱相府,其舊址今為綏安法庭。
古代人物
葉穆,葉厝巷人,明景泰四年舉人,官河間府同知。其弟葉諧,亦官同知,移居北街司馬第。
詹惠,居南街,明正德三年進士,官南京御史。
陳梧,居準提室巷內,明嘉靖二十年進士,官廣東僉事。
吳一檜,居間仔埕,明萬曆元年舉人,官興國州知州。
吳廷龠,一檜子,明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官江西按察使。
林紹祖,林士章玄孫,居尚書府,清康熙三十九年進士,官吏部員外郎。
林凝崇,紹祖孫,雍正元年舉人,官高明知縣。
民國時期人物
柯漢揚,國民黨漳浦縣執行委員會書記長,省參議員,駐會委員。
3、馬坑村
馬坑村位於綏安鎮西部,處縣城北郊。北鄰和埔農場及寨窯村,西至新厝頂社與綏西村埔頂社為鄰,南至西廟社與綏南村大陂社為鄰。源自馬坑山(海拔136米)的馬坑溪流經村境,至梅東九堀山下匯入鹿溪。源自長橋溪內和中西林場的岩前溪流經本村棕口、高羅山,從“梧桐隙”匯入鹿溪。國道324線公路經過西廟社邊。省道牛舊線公路經過馬坑、下學。
政區沿革
馬坑清代為馬坑保。民國前期情況不詳,民國33年設馬坑保,屬綏安鎮所轄。新中國初期屬第一區(城關區)的馬坑鄉。1956年10月改屬石榴區。1958年9月改屬石榴公社的馬坑大隊。1964年9月改屬城關公社。1984年9月改為屬城關鄉的馬坑村。1988年5月城關鄉併入綏安鎮,馬坑村屬綏安鎮。村轄馬坑、烏潭埔、下學、新厝頂、棕口、高羅山、西廟7社。現共有560戶,2500人。
姓氏源流
馬坑社為吳姓聚居地,開基於元代。
烏潭埔、棕口、下學、新厝頂為陳姓聚居地。烏潭埔之祖源自深土墩柄;下學、新厝頂之祖源自南浦鄉畚箕湖,都屬“聖王派”。
高羅山為蔡姓聚居地。

南部村莊

1、南門村
南門村以在縣城南門外得名,今屬縣城建成區南隅。北鄰綏南村,東鄰綏東村,西隔鹿溪橋閘與京里村為鄰,南隔鹿溪與溪南村相望。在南門外和南門內之間有南溪,又名南門溪。原是鹿溪的主流河道,明萬曆年間,南溪被洪水改道從今鹿溪橋閘處經過。崇禎六年(1633年),在岩前溪(今割後溪)匯入鹿溪處築雙
溪壩,攔水入南溪故道,解決城西、城南農田灌溉和生活用水。雙溪壩圮壞後,又在附近的“梧桐隙”處築陂攔水引入南門溪。1974年底至1975年初,“農業學大寨”鹿溪縣城段自梅東合溪口至英山、後港11.7公里的河道,裁彎取直,人工開挖一條底寬100~130米、堤高6米、全長8.3公里的新河道,並在塗橋頭建成一座橫跨鹿溪新河道的26孔石拱橋閘,用以調節上游來水,保證縣城工農業、居民生活用水。鹿溪縣城段的裁彎取直後,使城西、城南居民免受水患,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經濟效益顯著,但南門溪的來水發生問題。1978年,在梧桐隙上方築石陂,引源自割後之水入南門溪,能灌城西、城南農田,南門溪又有活水注入 。到了八十年代,南門溪上段周邊多基建,南門溪源頭來水又產生問題,南門重現“龍鬚溝”。1986年,縣政府撥專款12萬元,在西湖洋新開一條寬9米、深2米、長933米,流量每秒4立方米的引水渠,上連梧桐陂,下接南門溪,並對南門橋以上河道清污排障,對雙溪口至城東溪(東門溪)380米土渠改石渠。經過治理,南門溪又有源頭活水,南門居住環境得到改善。九十年代,隨著西湖公園小區建設,南門溪再一次成為“龍鬚溝”,今城建主管部門和綏安鎮、南門村正在共商根治南門溪方案,預計可望實施。
政區沿革
南門自古有“金南水鎮”之稱,民國29年為屬於綏安鎮的金南保,民國33年與榕樹保(商樹埔、京仔)合併為金榕保。新中國初期為第一區(城關區)金榕鄉,1987年劃屬城關鎮(區轄鎮)管轄,1958年9月屬於城關公社的南門大隊。1980年9月從城關公社分出綏東、綏西、綏南、綏北、南門5大隊設立城關鎮,1982年3月改名綏安鎮。1984年9月5大隊改為行政村,隸屬不變。南門村轄王頂、溝仔尾、田仔?、港仔口、土橋新村5社,現共有502戶,2024人,其中,王頂132戶,552人;溝仔尾120戶,519人;田仔?148戶,552人;港仔口92戶,357人,土橋新村10戶,44人。
姓氏源流
南門村有蔡、郭、李、陳、劉、林、張、程、謝、黃、江、張、莊、曾、楊等多種姓氏。蔡姓分居於王頂、溝仔尾、田仔?、港仔口、土橋新村等處,祖先來自東埔(東埔有蔡姓祖祠俗稱“浸水祠堂”,在今食品廠處,為東街、石齋村、南門村及舊鎮上蔡、寨內蔡姓的總祖)。謝姓居溝仔尾、田仔?等處,祖先有從沙西鎮北旗村來,也有從赤湖來。莊姓為港仔口原住民,祖源不詳。郭姓為王頂原住民,祖源不詳。程姓居王頂,祖先來自舟市。江姓居溝仔尾及田仔?,祖先從海澄來。
2、鹿溪村
鹿溪村原名鹿溪橋,以宋慶曆四年在該地建一座鹿溪橋而成為地名,後簡稱鹿溪。位於綏安鎮南部,處縣城東郊。東鄰黃倉村,西鄰爐尾村,北鄰石齋村,南隔鹿溪與後港村交界。
政區沿革與姓氏源流
鹿溪民國29年為東英鄉所轄鹿車保,民國33年東英鄉合併於綏安鎮,鹿車保改為鹿溪保(原鹿車保所轄車仔社改屬石齋保)。新中國初期為屬於第一區(城關區)的鹿溪鄉。1956年改屬石榴區。1958年9月改為屬城關公社的鹿溪大隊(1961年7月至1964年9月一度改屬從城關公社分設的鹿溪公社),1984年9月改為屬城關鄉的鹿溪村,1988年5月城關鄉併入綏安鎮,鹿溪村屬綏安鎮轄。村轄鹿溪及白石山腳2自然村,全村共618戶,2452人,其中白石山腳30戶,125人。鹿溪村為胡姓聚居地。
文物古蹟
胡氏祖祠,現利用為老年人活動中心。
青峰岩,亦稱峰山岩,在旗山上。
鹿溪庵,庵前有“第一山”、“離垢境”等石刻,旁有胡廷宴故居。
3、黃倉村
黃倉村位於綏安鎮南部,處縣城東郊。西、北鄰石齋村,南鄰鹿溪村,東鄰麥園埔村。源自
岩山西坡的塘腳營溪自東向西流經麥園埔村鐵爐橋至黃倉村,有源自九曲嶺的小溪來匯合,
至白石山腳匯入鹿溪。省道山舊線公路從黃倉村通過。省級鄉鎮工業園區—黃倉開發區設在
村境內。
政區沿革
黃倉清初順治年間為“在坊”的黃倉保,康熙三十九年與麥園埔合併為麥倉保。民國29年為 東英鄉的黃倉保,民國33年東英鄉合併於綏安鎮,黃倉保與下蔡保合併為石齋保。新中國初期屬第一區(城關區)的石齋鄉所轄。1958年9月改屬城關公社鹿溪大隊所轄,1961年7月從鹿 溪大隊分出成立黃倉大隊,1984年9月屬城關鄉黃倉村,1988年5月並屬綏安鎮。黃倉以一個自然村為行政村,現共有280戶,1165人。
姓氏源流
黃倉原為黃姓聚居地,明代李姓之祖開始自海滄遷入黃倉,清代衍成大族,並分傳於黃倉街和鐵爐,黃姓則遷居於縣城。李氏祖祠建於清代。現李姓占全村總戶數的90%,有少數林、潘等姓,為後來者。
經濟狀況與基本設施
全村有水田430畝,農地140畝,山地2000畝。農作物有水稻、番薯、花生、大豆和荔枝、龍 眼、桃李等果樹。在開發區和外出務工者400多人,勞務輸出國外2人。
飲用井水。供電情況正常。電視基本普及,電話普及率80%,有手機約100支。黃倉國小校園面積2480平方米,建築面積540平方米,設6班級,學生137人,教師10人。
4、爐尾村
爐尾村位於綏安鎮南部,處在縣城東南郊。北鄰綏東村,東鄰鹿溪村,西、南隔鹿溪與溪南村相望。南門溪和綏東溪(源頭為北溪)流至本村匯入鹿溪。
政區沿革與姓氏源流
爐尾清代和民國時期屬鹿溪保所轄。新中國成立後於1952年成立屬於第一區(城關區)的爐尾鄉,後合併於鹿溪鄉。1958年9月屬鹿溪大隊所轄,1961年設立屬於鹿溪公社的爐尾大隊,1964年9月鹿溪公社合併於城關公社,爐尾大隊隨之改屬城關公社,1984年爐尾大隊改為屬城關鄉的爐尾村,1988年5月城關鄉合併於綏安鎮,爐尾鄉隨之歸屬綏安鎮。爐尾村轄爐尾、後螺、後坑、象墩(和尚墩)、西營5社。現共有576戶,2367人,其中,爐尾188戶,359人;後螺196戶,840人;後坑(含象墩)81戶,319人;西營111戶,449人。除象墩為徐姓所居外 ,均胡姓聚居地。胡姓祖源同鹿溪村,爐尾社有本支祖祠。
5、溪南村
溪南村以在鹿溪南岸得名,位於綏安鎮東南部,處縣城南郊。西北鄰京里村,東北隔鹿溪與南門、爐尾、鹿溪三村相望,東南隔旗山與後港村為鄰,西南與大南坂農場交界。源於黑山尖的下樓溪流經本村的下倉、水田寨,匯入鹿溪。
政區沿革
溪南清代為在坊溪南保。民國29年為第一區東英鄉(民國33年合併於綏安鎮)的溪南保。新中國初期為第一區(城關區)溪南鄉。1956年改屬石榴區。1958年9月為屬於城關公社的溪南大隊。1984年9月為城關鄉的溪南村,1988年5月隨城關鄉合併於綏安鎮而改屬綏安鎮管轄。溪南村轄溪南、中營、下倉、水田寨、梨仔園、過黃6社,現共有720戶,3000人。其中,溪南社568戶,2330人;中營40戶,200人;下倉70戶,300人;水田寨18戶,70人;梨仔園10戶,40人;過黃14戶,60人。
姓氏源流
溪南、下倉、過黃、梨仔園4社為柯姓聚居地,開基於元代,開基祖惟恂公,來自同安。溪南柯姓分傳於縣城、杜潯等處。第六世柯良,於清康熙年間移居台灣,傳裔台灣。
中營社有陳、張、胡、吳、黃等姓。張姓有祖祠“太尉堂”,建於南宋紹興年間,祀陳元光部將張伯紀,奉為開漳始祖。
水田寨為劉姓聚居地。
6、京里村
京里村位於綏安鎮南部,處縣城南郊。北鄰南門村,西鄰上埔村,東鄰溪南村,南鄰大南坂農場,國道324線從村中通過。
政區沿革
京里原名仔,寫作京里,民國時期屬綏安鎮金榕保(包括南門、京里、商樹埔),新中國初期屬第一區(城關區)商樹埔鄉,1956年10月改屬石榴區商埔鄉,1958年9月屬城關公社的京里大隊,1984年9月為城關鄉的京里村,1988年5月城關鄉併入綏安鎮而改屬綏安鎮所轄。京里以一個自然村為行政村,現共有270戶,1050人。
姓氏源流
京里為吳姓聚居地,開基祖吳壽,是龍海倉里開基祖吳岳的第五代孫,生於元代至正二年,卒於明代宣德元年(1343~1426年),妣金氏,盤陀娘仔寨人。有祠堂2座,稱上祠堂、下祠堂。
7、英山村
英山村位於綏安鎮南部,西南隔鹿溪與後港村相望,北鄰麥園埔村鐵爐社,西鄰鹿溪村白石山腳,東與舊鎮鎮甘林村交界。
政區沿革
英山民國29年為東英鄉所轄的英山保,民國32年撤東英鄉,英山保改屬舊鎮鎮管轄。新中國初期為屬於第一區(城關區)的英山鄉,1956年10月改屬舊鎮區,1958年9月屬舊鎮公社的英山大隊,1964年9月改屬城關公社。1984年9月改屬城關鄉的英山村,1988年5月城關鄉併入綏安鎮,英山村屬綏安鎮轄。今村轄英山、打山、塗厝、樹下、後營、瑞岩、南門坑、崎溪、後營9社,共有853戶,3578人。2002年設三峽移民安置點,接納移民7戶,34人。
姓氏源流
英山社為王姓聚居地,其祖來自秦溪,秦溪之祖來自官潯橫口(康莊)。
打山社以王姓為主,祖源同英山社。此外有少數李姓。
瑞岩社以王姓為主,與英山社同源。此外有陳、蔡等姓。
南門坑社以王姓為主,祖源同英山社。此外有林姓。
崎溪社以吳姓為主,由石榴鎮崎溪村傳來。此外有陳、塗、王等姓,由附近村社移入。
後營社以孫姓為主,源流不詳。
塗厝社以涂姓為主,源流不詳。按唐代隨陳元光父子“開漳”的部將有固始人塗本順、塗光
彥,塗厝社涂姓是否其後裔,待考。塗厝也有少數孫姓,由後營社遷入。
樹下社以蔡姓為主,源流不詳。
8、後港村
後港村位於綏安鎮南部,北隔鹿溪與鹿溪、英山二村相望,西鄰溪南村及大南坂農場瓷窯村,南與舊鎮鎮青年農場交界,東與梅竹村毗連。1980年由縣交通部門建成的自後港通英山的鹿溪大橋,極大方便鹿溪南岸的後港、梅宅、梅竹、青年農場等地民眾的生產生活。
政區沿革
後港民國29年屬東英鄉的後港保,民國33年改屬舊鎮鎮。新中國初期屬於第一區(城關區)的後港鄉,1957年改屬舊鎮區英港鄉所轄,1958年9月,成立屬舊鎮公社的後港大隊,1961年底,改屬鹿溪公社。1964年9月改屬城關公社,1984年9月改屬城關鄉的後港村,1988年5月 ,城關鄉併入綏安鎮,後港村隸屬綏安鎮。村轄中社、厝仔胡、徐坑、後坑、溪頭、寨仔腳 、凹仔頂、峰山、徑仔頭、新社10社(自然村),今共720戶,2920人,其中,中社510人,厝仔胡100人,徐坑150人,後坑110人,溪頭360人,寨仔腳321人,凹仔頂620人,峰山300人,徑仔頭140人,新社130人。
姓氏源流
中社、後坑、凹仔頂、寨仔腳4社為楊姓聚居地,開基於明初,祖先來自六鰲東門。六鰲東門楊姓之祖來自杜潯城裡村山東社。山東社,始祖楊維邦,為宋理宗鹹淳年間大臣,度宗時受平章政事賈似道排擠失權,後隨端宗小朝廷航海南下,憂憤國事,死於船中。船至古雷曾停靠,其子楊考、楊敞將其火化,背骨灰至杜潯雞母岫山埋葬,葬畢回古雷,而小朝廷船隊在元軍追擊下已繼續南下廣東,兩兄弟乃在雞母岫山之下定居。由於祖地在山東袞州泗水,命名該地為小山東。後港楊姓大宗祠在中社。
溪頭為方姓聚居地,有祠堂,其祖來自雲霄。
峰山原為蔡姓所居,今為方姓聚居地,自溪頭分傳而來。
新社為蔡姓聚居地,其祖來自杜潯過洋村龍潭社。
徑仔頭為陳姓聚居地。
徐坑為徐姓聚居地,源自爐尾村象墩社,於明代嘉靖年間來此間守護刑部郎中徐表墓,後裔成為一社。? 厝仔胡為胡姓聚居地,祖先於明代來自鹿溪村。

北部村莊

1、綏北村
綏北村位於漳浦縣城北門內外,今為市區的一部分,北鄰轅門、油車二村,東鄰石齋村,西鄰綏西村,南鄰綏東村。源自水磨嶺和坑內磨山的北溪流經本村大亭,出東門兜至爐尾匯入 鹿溪。
政區沿革
綏北民國時期為綏安鎮的綏北保。新中國初期為第一區(城關區)的綏北鄉。1958年9月為屬於城關公社的綏北大隊,1980年9月,與綏東、綏西、綏南、南門等大隊同時從城關公社劃出成立城關鎮(1982年3月改為綏安鎮),1984年9月,大隊改為村。綏北村轄北街、東埔、北門兜、大亭、樓仔頂、羊朝、杜松林7社,現共有764戶,3015人 。2002年11月,綏北村與北街居委會合併,成立綏北社區居委會,社區人口共2529戶,5941人 。
姓氏源流
主要姓氏有胡、黃、劉、林、陳、程、李等。程姓主要住北門兜和北街,有祖祠,源流不詳 。明成化間,浙江開化人、舉人程孟於任漳浦縣學教諭,其後裔也傳衍北街一帶。李姓主要居東埔、北街,為西街明代御史李瑞和的後裔,祖祠“倒插金釵”已拆除。林姓主要住北街頂港頭林巷一帶,祖祠已拆除,祖先來自佛曇港頭;也有源自路下及其他地方的林姓。陳姓主要住北街,祖先來自沙西鎮蓬山,有祖祠;也有源自其他地方的陳姓。劉姓主要住北街,祖祠已拆除,祖先源自杜潯北坂。胡姓主要住北門兜,源自爐尾。黃姓主要住千秋樓角,源自杜潯徐坎。
經濟狀況與基本設施
全村有水田365畝,農地705畝,山地不多。農作物有:水稻蔬菜和荔枝、龍眼等果樹。有個私鞋廠1家,石板材廠1家,從事運輸的貨車4輛,小車1輛,手扶拖拉機40輛,機板車20輛。有個體商戶300戶,修配業10家。淡水養殖業2家,一在水磨嶺水庫,一在石榴鎮玳瑁村。在綏安開發區做工者150人。勞務輸出國外5人。
電視裝機普及率95%,電話裝機普及率85%,有手機400多部。90%住戶飲用自來水。縣實驗國小設在本村。校園面積9365平方米,校舍面積9925平方米,設44班,學生2916人,
教師122人。村衛生所一所。
名勝古蹟
黃道周墓,在石齋公山,其右前側有四君子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門天后宮,始建於明代,已重修。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街“世大夫第”古民居,明代從佛曇港頭遷居縣城的顯官所建。
2、寨窯村
寨窯村位於綏安鎮西北部,東北鄰查嶺、樓腳、後潭3村,南鄰馬坑村及和埔農場,西鄰石古農場。源自石榴鎮東山村申內的東山溪流經本村,至半徑匯入棕口溪,至大陂附近匯入鹿溪。
政區沿革
寨仔窯原名寨仔姚,以姚姓聚居地得名,今作寨窯。寨窯村所轄寨窯、半徑2社,民國時期分屬查嶺保和霞潭保所轄。新中國初期寨窯社屬石榴區東山鄉所轄,1958年9月成立屬於石榴公社的寨窯大隊,1958年9月劃屬大南坂農場石古分場,1963年改屬城關公社,仍為寨窯大隊,劃後潭大隊的半徑社來屬寨窯大隊。1984年9月改為屬城關鄉的寨窯村。1988年5月撤城關鄉,改屬綏安鎮。現全村共有224戶,926人。其中,寨窯社178戶,725人;半徑社46戶,201人。
姓氏源流
寨窯社主要姓氏姚,開基於明代,建有祖祠,其祖來自龍海紫泥。寨窯姚姓於清代分傳縣城、霞美和東山縣。寨窯社還有少數嚴、王、林、劉、詹、陳等姓。半徑社有餘、蔡、張、陳、黃、周等姓。余姓從石榴鎮長林傳來。蔡姓從霞潭傳來。
3、查嶺村
查嶺村位於綏安鎮北部,北與長橋鎮割後村毗連,南接寨窯村,東隔石壁山與羅山村交界,西與石榴鎮玳瑁村及石古農場下林自然村為鄰。源自長橋鎮溪內和中西林場葛後工區鳥嘴山的岩前溪在割後村匯合,流至本村,有源自石壁山和源自玳瑁村九龍山的支流分別自東、西來匯合,然後南下經棕口至高羅山附近的梧桐隙匯入鹿溪。國道324線通過查嶺村境內4公里。
政區沿革
清順治年間為葵坑保,康熙三十九年改為西坑保。民國29年為北嶺鄉的查嶺保,民國33年改屬象牙鄉。新中國初期為第一區(城關區)查嶺鄉,1956年10月改屬石榴區。1958年9月改屬於石榴公社的查嶺大隊。1961年7月改屬城關公社。1984年9月改為城關鄉查嶺村,1988年5月城關鄉併入綏安鎮,查嶺屬綏安鎮。今村轄葵坑、嶺門、白樓、後?、龜潭、查厝、橋內、石壁、瓷窯、田中央10社(自然村),全村共559戶,2486人,其中,葵坑40戶,180人;嶺門101戶,440人;白樓55戶,260人;後?70戶,320人;龜潭25戶,120人;查厝115戶,500人;橋內120戶,510人;石壁30戶,140人;瓷窯2戶,10人;田中央1戶,6人。原來還有西坑、洞仔二社,今無住人。
姓氏源流
葵坑為蘇姓聚居地,源流不詳。嶺門為許姓聚居地,開基於明代,開基祖來自龍海徐翔,為唐代許天正、宋代許登後裔。嶺門許姓傳裔於白樓和龜潭。白樓原為傅姓所居,現許姓為白樓主要姓氏,傅姓只存1戶。龜潭全為許姓所居。後?為陳姓所居。查厝老住民為查姓,源流不詳。查厝還有少數黃姓和張姓,為後來者。橋內為王姓聚居地,其祖源自橫口。石壁有薛、蔡、王等姓,薛姓來自石榴鎮東山村,王姓來自橋內。
4、和埔農場
和埔農場位於綏安鎮西北部,北鄰寨窯村,東、西、南三面鄰馬坑村。
歷史沿革
場創辦於1961年8月,最初只有場員20人,從紅旗農場分出(當時城關公社一度劃分為城關、霞潭、鹿溪三公社,紅旗農場劃屬霞潭公社,城關公社在原屬紅旗農場的和埔組建和埔農場)。以後,場員逐漸增加,現共有55戶,182人,都來自綏安鎮各村,有胡、魏、陳、蔡、李、詹等姓。
5、衛星農場
衛星農場位於綏安鎮北部,北鄰衛星水庫,西鄰羅山村及水磨嶺林場,南鄰羅山村東羅社,東隔坑內磨山(又名水吼山)與萬安農場西壟作業區交界。坑內磨山西坡之水流經本村,至 油車與源自水磨嶺的北溪匯合,經綏東,至爐尾匯入鹿溪。
歷史沿革與姓氏源流
衛星農場於1959年由城關公社創辦,原場員來自公社各大隊,1972年將羅山大隊第八隊後路、中?二社劃屬本場,原場員編為第一組,後路編為第二組,中?編為第三組。現共有120戶,496人,其中,第一組6戶,23人;第二組53戶,210人;第三組61戶,263人。後路、中?李姓為主,開基於明代,開基祖李梓,是縣城西街李姓開基祖庸政的第四代孫。祖祠在後路社。
6、紅旗農場
紅旗農場位於綏安鎮北部狗頭埔,西北鄰查嶺村,南鄰樓腳村,西鄰寨窯村,東北靠大峰山(舊名後堵山)。國道324線從場西經過。
歷史沿革與姓氏源流
場創辦於1958年9月,場員來自城關公社各大隊。1961年至1964年城關公社一度分為城關、霞潭、鹿溪三公社,原場員一部分轉往創辦和埔農場,紅旗農場現共有30戶,123人,以蔡姓為主,來自霞潭,還有來自廣東、潮州的林、鄧、周等姓。
7、水磨嶺林場
水磨嶺林場位於綏安鎮北部水磨嶺上,南鄰嶺下的羅山村,東南鄰衛星農場,西隔大峰山(舊名後堵山)與樓腳村毗鄰,西北隔石壁山與查嶺村毗鄰,北隔寶音寨山和慈恩嶺與長橋鎮溪內、甘棠二村交界,東隔羅輝山與赤土鄉及萬安農場交界。
歷史沿革與姓氏源流
水磨嶺林場成立於1959年,與水磨嶺水庫管養處為同一整體。場僅轄一個大洞社(原有小洞社,今無社),在未劃屬林場以前,為羅山所轄。大洞社原為郭姓所居,現為朱、陳二姓所居,今除一位早年嫁給陳家的郭姓老婦以外,無郭姓。全社18戶,86人,其中陳姓47人,朱姓39人(包括異姓配偶),陳姓始遷者陳火丁,為沙西蓬山第十七世,民國時期因逃避兵役遷來,至今傳四世。朱姓從羅山遷來。

中部村莊

1、石齋村
石齋村位於綏安鎮中部,處縣城東偶。北鄰綏安工業區及油車村,西鄰綏北、綏東二村,南鄰爐尾、鹿溪二村,東鄰黃倉工業區和黃倉、麥園埔二村及縣苗圃。源自水磨嶺和坑內磨山的北溪在油車村匯合,經本村出東門兜,至爐尾匯入鹿溪。新建的朝陽大街從本村的河尾、草潭、後田自然村經過。龍湖路東段出東門兜,經本村講堂社,至黃倉工業區接省道牛舊線。講堂社,以社內有黃道周講學處而得名。黃道周號石齋,村以黃道周的號“石齋”命名。
政區沿革
石齋村民國29年屬第一區東英鄉的下蔡保及鹿車保一部分,民國33年東英鄉合併於綏安鎮,下蔡保及黃倉保和鹿車保的一部分合併為石齋保。新中國初期,石齋保改為屬第一區(後改稱城關區)的石齋鄉。1956年10月,城關區一部分改為城關鎮,一部分改屬石榴區,石齋村屬城關鎮,而原屬石齋鄉的黃倉社改屬石榴鎮所轄的鹿溪村。1958年9月,屬城關公社的石齋大隊,1984年9月為城關鄉石齋村,1988年5月屬綏安鎮。村轄荔枝林、憲台、草潭、後田、過潭、河尾、圍內、車仔、坎坑、山仔頂、後埔、竹仔崎、講堂、河尾新村14社,現共有662戶,2880人。
姓氏源流
荔枝林、憲台、草潭、後田、過潭、河尾、圍內為蔡姓聚居地,從前統稱“下蔡”。蔡姓占石齋村總戶數的70%。其源流是:來自河南固始的陳元光部下蔡長眉,居雲霄之西,其後裔蔡元鼎(號蒙齋)為唐末至五代的著名理學家,避亂隱居漳浦大帽山下,後裔建立蔡坑社(今屬赤嶺鄉前園村)。元鼎的長子長孫蔡芹,宋初任廣東判度支,傳後裔于澄海、潮陽,至宋末,其裔孫蔡元仲回居漳浦東埔,分衍石埕(今荔枝林),再分傳憲台、草潭、後田、過潭、河尾、圍內等社。
車仔、坎坑、山仔頂為張姓聚居地,張姓占全村總戶數的25%。其祖先源自溪南村中營社,
為陳元光部將、河南祥符人張伯紀的後裔。
講堂社是黃道周后裔聚居地。
石齋村還有少數林、陳、蕭等姓。
經濟狀況及基本設施
全村有水田550畝,農地999畝,山地3900畝,其中種果1300畝,造林2600畝。農作物有水稻 、蔬菜龍眼、荔枝、桃、李。有個私企業明榮實業有限公司及木材加工廠各1家、花崗岩開採場3家。有以手扶拖拉機和機板車為主要工具的運輸戶80多戶。有為建築工程服務的攪拌機5部,從事建築人員300多人。
? 供電情況正常。電視基本普及。電話裝機普及率80%,有手機230支。
自建村道3公里,水泥路面,通到全村各社。10社飲用自來水,尚有4社未敷設水管。
石齋國小校園面積6600平方米,教學樓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設12班級,學生429人,教師28人。
名勝古蹟
黃道周講學處“明誠堂”,俗稱講堂,其前身“東皋書舍”,始建於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崇禎十六年(1643年)擴建為明誠堂書院。今為黃道周紀念館,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尾玄天上帝廟。
2、後潭村
後潭村位於綏安鎮中部偏北,屬縣城北郊。北鄰樓腳村,東鄰轅門村,西鄰寨窯村及查嶺村嶺門社,南鄰綏安開發區。國道324線公路從村西通過。
政區沿革
後潭村與樓腳村主體同在霞潭自然村之內,連帶附近自然村組成兩個行政村。清代為霞潭保,民國時期分為樓腳、霞潭二保。新中國初期合為屬第一區(城關區)的樓腳鄉,1952年改屬石榴區的霞潭鄉,1958年9月,屬城關公社樓腳、後潭2大隊,1984年9月改為城關鄉(1988年5月合併於綏安鎮)的樓腳、後潭2村。後潭村轄後潭、後埔、郭厝、大園(新村)、竹?5社,現共有580戶,2270人,其中後潭500戶,1900人;後埔20戶,90人;郭厝10戶,40人;大[HT5,7]土[KG-*4]丘園40戶,190人;竹?10戶,50人。
姓氏源流
後潭與樓腳都是蔡姓聚居地,同一祖祠,其祖來自詔安,開基於元代。後潭蔡姓占全村人口的99%,還有少數蘇、方等姓。
3、樓腳村
樓腳村位於綏安鎮中部,大峰山(舊名後堵山)南麓,東鄰後潭村,西鄰寨窯社,北鄰查嶺村,南鄰綏北村。國道324線從村西通過。
政區沿革與姓氏源流
樓腳與後潭同在霞潭社,清乾隆間建卿和樓,樓所在的一隅得地名為樓腳,在霞潭社後半部的另一隅則以後潭稱之。自明、清至民國初期的政區沿革,樓腳與後潭同。民國29年始分為屬北嶺鄉(民國33年合併於綏安鎮)的樓腳、後潭二保,新中國初期合併為霞潭鄉,1958年9月分別成立屬城關公社的樓腳、後潭二大隊,即是屬綏安鎮的樓腳、後潭二村的前身。
樓腳村轄樓腳、山頂、樹林尾3社,現共有464戶,2072人。其中,樓腳社409戶,1838人;山頂社13戶,73人;樹林尾社42戶,175人。樓腳村蔡姓占全村戶數的99%,其他陳、林、張等姓占1%。蔡姓與後潭共祖。
4、轅門村
轅門村位於綏安鎮中部,處縣城北郊。綏安工業區一部分在村範圍內,2002年11月整合於綏安工業區,改村民委員會為居民委員會。北鄰羅山村,東鄰油車村,西鄰後潭村,南鄰綏北 村。村道四通八達,交通便捷。
政區沿革
民國時期轅門屬綏安鎮羅北保所轄。新中國初期屬羅北鄉所轄。1958年9月為城關公社轅門大隊,1984年9月改為城關鄉轅門村,1988年5月撤城關鄉,轅門村隸屬綏安鎮。村轄轅門、舟市、水涵、塔頂、考湖、埔仔6社,共364戶,1484人,其中,轅門85戶,342人;舟市60戶,259人;水涵67戶,283人;塔頂53戶,230人;考湖39戶,178人;埔仔18戶,70人。
姓氏源流
轅門村姓氏有朱、程、黃、陳、王等姓。朱姓居水涵社,有祠堂2座,其祖源自雲霄岳坑。水涵朱姓分傳於赤土鄉頂山南、下山南二社。程姓居轅門、舟市二社,其祖來自縣城北門。
5、羅山村
羅山村位於綏安鎮北部、縣城北郊(距城2?5公里)羅山下。“羅山”取“諸山羅列”之意,東北有羅輝山,海拔413米,為綏安鎮與赤土鄉的分水嶺;東南有東羅山,海拔293米,為綏 安鎮與萬安農場的界山;北有水磨嶺,越水磨嶺、慈雲嶺,為長橋鎮甘棠村地界;西北有後 堵山(大峰山),海拔409米,本村南面有打山石,往南即為縣城的平坦地帶。
歷史沿革
宋至明清時代,羅山屬在坊(縣治所在地及近郊為在坊),清代設羅山保。民國29年亦設羅山 保,屬北嶺鄉,民國32年,羅山保與北鄉保合併為羅北保,屬綏安鎮管轄。解放初設羅山鄉 ,劃屬第一區,1956年10月劃屬石榴區,1958年3月劃屬霞潭鄉,9月,劃屬城關公社,為羅山大隊。1989年改屬綏安鎮的羅山村,轄羅山、嶺腳、鋪後、大埔、大路塔、東羅6社(自然 村)。
各社人口及姓氏源流
全村有607戶,2585人,各社戶口及姓氏情況如下:
羅山社,173戶,766人,大都姓朱,認南宋理學家朱熹為祖。族譜記載,朱熹裔孫朱國興移居漳浦縣羅山。羅山本是吳姓聚居地,朱國興入贅於羅山吳員外為婿,後來羅山吳姓向別處發展,朱國興則成為羅山大社開基祖,分衍後裔於鋪後、潭仔頭、嶺腳、田仔、楓厝、大埔、瓦窯、凹仔頂和縣城南郊的鴿仔田朱厝(已無社),還傳裔於廣東揭陽縣桂嶺鄉大嶺村,以及台灣、南洋等地。羅山朱氏祠堂“沛國堂”。社內有古榕樹2株,古樟樹1株。大埔社,95戶,400人,大都姓朱,由羅山社分衍。鋪後社,180戶,734人,大都姓朱,由羅山社分衍,另建有祖祠,因曾利用為私塾,稱“大學”。
東羅社,82戶,364人,大都姓林和姓張。林姓系由縣城北街分衍,稱“浦北林氏”,是明成化年間寧府長史林塤的後裔及族親,林塤之祖屬軍籍,自莆田遷漳浦。張姓為陳元光部將張伯紀的後裔。社內有古榕樹2株。 大路塔社,77戶,321人,都姓薛,系從東山村大路社(今屬石榴鎮)分衍,東山村薛姓從長泰山重傳來。大路塔社薛士彥於明萬曆間登進士第,官至雲南左布政使。大路塔薛氏祖祠已坍廢。社內有古榕樹1株,古芒果樹3株。
6、油車村
油車村位於綏安鎮中部,處縣城北近郊。北鄰羅山村,南鄰綏北村,東鄰石齋村,西鄰轅門村。源自水磨嶺和坑內磨山的北溪流經本村,過東門兜,至爐尾匯入鹿溪。改線後的省道山舊線從村北經過。
政區沿革
油車民國時期屬綏安鎮羅北保所轄。新中國初期屬城關區,1957年12月改屬石榴區的羅北鄉所轄,1958年9月屬城關公社的油車大隊,1984年9月改為城關鄉的油車村,1988年5月城關鄉併入綏安鎮,油車村屬綏安鎮所轄。今村轄油車、高厝下、京仔3社,現共有205戶,975人,其中,油車社145戶,620人;高厝下20戶,120人;京仔社40戶,235人。姓氏源流
油車社以楊姓為多,還有程、潘、詹、林等姓。楊姓祖源有兩支,人數較多的一支源自佛曇;另一支源自霞美鎮竹寺社。程姓與轅門、舟市同是源自縣城北街。潘姓原居東門外(今石齋村),民國初年始遷居油車,東門外潘姓舊社已廢。林姓源自赤土鄉荷芽,屬“烏石林”。高厝下有林、黃二姓,林姓源自烏石。京仔社有林、黃、胡、楊、蔡等姓,林姓從縣城北街傳來,北街林姓源自莆田,開基於明代。(北街林姓有兩支,一為“港頭林”,一為“浦北林”,傳衍東羅、京仔社的為“浦北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