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羽烏骨雞

絲羽烏骨雞

絲羽烏骨雞又名泰和烏雞,是江西省泰和縣特產,原產於泰和縣武山北麓,根據產地又稱武山雞,因具有桑椹冠、纓頭、綠耳、鬍鬚、絲羽、毛腳、五爪、烏皮、烏肉、烏骨“十大”特徵以及極高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而聞名世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絲羽烏骨雞
  • 別稱:泰和烏雞、武山雞、竹絲雞、烏骨雞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雞形目
  • :雉科
  • :原雞屬
  • :地方品種
  • 分布區域:江西省泰和縣
產地和分布,品種形成,外貌特徵,評價和展望,

產地和分布

絲羽烏骨雞,以其體軀披有白色的絲狀羽、皮膚、肌肉及骨膜皆為烏(黑)色而得名。它在國際上被承認為標準品種,稱絲羽雞日本稱烏骨雞。在國內則隨不同產區而冠以別名,如江西稱泰和雞、武山雞,福建稱自絨雞,兩廣稱竹絲雞等
我國中醫治病,常用此雞作營養補品和調製“烏雞自鳳丸”的主要原料。此外,國內尚有一部分未經系統選育和數量不多的非絲羽烏骨雞,亦可入藥。因此,從經濟類型分類,將絲羽烏骨雞列為藥用型品種。
絲羽烏骨雞原產我國,主要產區以江西省泰和縣和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和閩南沿海等縣較為集中。據1980年統計,泰和縣有15萬隻,泉州市有4.5萬隻。建國後,各省、市均引種飼養,所以說分布遍及全國各地。
絲羽烏骨雞由於體型外貌獨特,早在1915年曾送往巴拿馬萬國博物展覽會展出,從此譽滿全球,世界各地動物園多用作觀賞型雞種。

品種形成

絲羽烏骨雞是我國古老的雞種之一。據查考有關資料:13世紀末,《元代初期的嗎可波羅行紀》第154章。福州國。中記載:“……有一異事足供敘錄,其地母雞無羽而有毛,與貓皮同。雞色黑,產卵,與吾國之卵無異,宜於食”。原註:“斡朵里克行經福州時,亦言有此雞,謂(其無羽,與吾輩之母雞異,僅有毛,類羊毛。)此種雞中國各處幾盡有之,其名日絲毛雞,或烏骨雞”。尊該書第165章“福州之名貴,原註:後數年,斡朵里克至福州時,敘述甚前,僅盲周儡有三十哩,其地公雞較他處為大,母雞色自如雪,無羽而有毛。又《馬克波羅遊記》第30章,記載內容與此相似。明代傑出醫學家李時珍(1578)的‘本草綱目>中寫到:“泰和老雞……產於江西泰和吉水諸縣”。又說:“烏骨雞有白毛烏骨者,黑毛鳥骨者,斑毛烏骨者,有骨肉俱烏者,肉白骨烏者,但觀雞舌黑者,則骨肉俱烏,入藥更良。”這些資料說明,絲羽烏骨雞在7百年前即已存在。另查考有關產區縣誌的記載,也至少已有2百年的歷史。
絲羽烏骨雞絲羽烏骨雞
產區地處亞熱帶及南亞熱帶,農產品豐富多樣,飼料資源充足,民眾索以養雞為家庭副業。特別是在過去交通不便、缺醫少藥的年代,當地農戶多養有絲羽烏骨雞,作為補品治病之需。絲羽烏骨雞還以其性情溫馴、不善飛躍、適應性強、且外形美觀、肉質鮮嫩而深受人鍆所喜愛,並曾視為珍貴貢品。因此,這一獨特的雞種,經數百年的歷史,至今仍得以保存。

外貌特徵

絲羽烏骨雞在國際標準品種中被列為觀賞型雞。其體型為頭小,頸短,腳矮,結構細緻緊湊,體態小巧輕盈。
外貌與其他雞種有明顯的不同,標準的絲羽烏骨雞可概括為具有十大特徵;又稱口十全,:
桑椹冠:冠狀屬草梅冠類型,公雞比母雞略為發達。雞冠顏色在性成熟前為暗紫色,與桑椹相似;成年後則顏色渡退,略帶紅色,故有荔枝冠之稱。
纓頭:頭頂有冠羽,為一叢纓狀絲羽,母雞羽冠較為發達,狀如絨球.又稱口鳳頭膏。
綠耳:耳葉呈暗紫色,在性成熟前現出明顯的藍綠色彩,但在成年後此色素即逐漸消失,仍呈暗紫色。
鬍鬚:在下預和兩頰著生有較細長的絲羽,儼如鬍鬚,以母雞較為發達.肉垂很小,或僅留痕跡,顏色與雞冠一致。
絲羽:除翼羽和尾羽外,全身的羽片因羽小枝沒有羽鉤而分裂成絲絨狀。一般翼羽短,羽片的末端常有不完全的分裂。尾羽和公雞的鐮羽不發達。
五爪:腳有五趾,通常由第一趾向第二趾的一徊多生一恥,也有個別從第一趾再多生一趾成為六趾的,其第一趾連同分生的多趾均不著地。
毛腳:脛部和第四趾著生有脛羽和趾羽。
烏皮:全身皮膚以及眼、臉、喙、脛、趾均呈烏色。但實際上烏黑的部位和程度,有時隨不同個體而稍有差異。
烏肉:全身肌肉略帶烏色,內臟膜及腹脂膜均呈烏色。
烏骨:骨質暗烏,骨膜深黑色。
現在也存在一些不全具備這“十全”標準的絲羽烏骨雞和單冠、脛、趾無小羽等類型。

評價和展望

絲羽烏骨雞是我國古老的優良地方雞種之一。它具有獨特的體型外貌。國外列為觀賞用雞。其曩烏皮、烏肉、烏骨的特點,是中醫醫治婦科病藥蟊烏雞白鳳丸力的主要原料,在國內被作為藥廂雞,經濟效益較高。
目前,其生產性能仍相當低劣,亟需予以提高。今後各保種場在純系繁育的基礎上,別進行不同品系的定向培育,並開展品系雜交配套試驗,儘量杜絕純合基因的外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