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毛毛氈草

絲毛毛氈草

絲毛毛氈草,中藥名。為菊科植物擬毛氈草Blumea sericans (Kurz) Hook. f.的全草。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等地。具有清熱利尿之功效。用於急、慢性腎炎,腫毒瘡瘍。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絲毛毛氈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桔梗目
  • :菊科
  • :艾納香屬
  • :擬毛氈草
  • 採集時間:夏、秋季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微苦、淡,性平。

功效

清熱利尿。

主治

用於急、慢性腎炎,腫毒瘡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切段晾乾或鮮用。

形態特性

擬毛氈草又名:絲毛艾納香,鋸齒草。粗壯草本。莖直立,高0.6-1米,基部徑約5毫米,不分枝或上部有分枝,具條棱,被白色密絹毛狀絨毛,上部毛更密,基部有時脫毛,節間長3-5厘米。葉主要基生,幾成蓮座狀,基部葉倒卵狀匙形或倒披針形,長6-12厘米,寬2.5-3.5厘米,基部長漸狹,下延而成具長翅的柄,頂端圓鈍,邊緣有不規則的密細齒,有時略反卷,上面被白色絨毛,後漸脫毛,下面被絹狀絨毛,中脈在兩面凸起,側脈5-6對,明顯;莖葉疏生,向上漸小,匙形、匙狀長圓形,稀長圓形,長6-12厘米,寬1.5-3厘米,無柄或有翅柄,頂端圓形,少有凸尖,邊緣有規則的密或疏細齒,兩面被密絹毛狀絨毛或棉毛。頭狀花序較多至多數,徑6-10毫米,常2-7個球狀簇生,排成穗狀狹圓錐花序,無花序柄,稀有約3毫米的短柄;總苞圓柱狀或鐘形,長約8毫米;總苞片約4層,線形或線狀長圓形,綠色或上部禾稈黃色,外層長3-4毫米,頂端短尖,背面被白色密絨毛,中、內層長5-8毫米,頂端短尖或漸尖,邊緣乾膜質,背面被絨毛,長5-8毫米;花托稍凸,中央有時多少凹入,徑2-4毫米,無毛,有泡狀小突起。花黃色;雌花多數,花冠細管狀,長6-7毫米,檐部3-4齒裂,無毛;兩性花花冠管狀,約與雌花等長,向上漸擴大,檐部5淺裂,裂片三角狀卵形,被疏毛,雜有乳頭狀腺點。瘦果圓柱形,長10-12毫米,具10條棱,被疏毛。冠毛白色,糙毛狀,長約6毫米。花期4-8月。

生長環境

生於路旁、荒地、田邊、山谷及丘陵地帶草叢中。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等地。

藥材性狀

莖不分枝上部有分枝,具條棱,被白色密絹毛狀絨毛,基部有時脫毛。葉基生,幾成蓮座狀,基部葉倒卵狀匙形或倒披針形,長6-12cm,寬2.5-3.5cm,基部長漸狹,下延成具長翅的柄,頂端圓鈍,邊緣有不規則的密細齒,兩面被密絹毛狀絨毛或綿毛,中脈凸起,側脈5-6對,明顯。總苞圓柱狀或鐘形;總苞片線形或線狀長圓形,綠色或上部禾稈黃色,頂端短尖,背面被白色絨毛;花托稍凸,無毛,有泡狀小突起。花黃色。氣微,味微苦。

相關論述

《福建藥物志》:“治急慢性腎炎、腫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