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川

絲川

“絲川”小行星以日本已故“火箭之父”絲川英夫博士的姓命名,與地球直線距離約為3億公里,長約540米,寬約300米,表面崎嶇不平,外形就像個大馬鈴薯。這顆小行星是從太陽系形成初期就存在的天體中分裂出去的,已經有“數千萬到數億年的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絲川
  • 外文名:糸川(IPA [itokawa];日語:イトカワ)
  • 長約:540米
  • 寬約:300米
絲川,經歷,

絲川

“絲川”小行星以日本已故“火箭之父”絲川英夫博士的姓命名,與地球直線距離約為3億公里,長約540米,寬約300米,表面崎嶇不平,外形就像個大馬鈴薯。這顆小行星是從太陽系形成初期就存在的天體中分裂出去的,已經有“數千萬到數億年的歷史”。2003年5月,“隼鳥”隨日本國產的M5運載火箭從鹿兒島縣升空,飛往位於地球和火星之間的小行星“絲川”。研究初衷是測試利用離子引擎實施星際航行的可行性,伺機登入“絲川”,採集岩石樣本。2010年6月13日日本“隼鳥”號探測器的密封艙下降在澳大利亞南部伍默拉附近的沙漠地帶。
絲川

經歷

這顆小行星是在1998年在麗倪耳計畫中被發現的,當時的臨時編號為1998 SF36,在2000年,被日本的隼鳥任務選擇為探測的目標之後,就被命名為“糸川”,以紀念日本的火箭科學之父糸川英夫(Hideo Itokawa)。
2005年11月,“隼鳥”兩度在“絲川”小行星上著陸。但在同年12月,化學引擎出現燃料泄漏,與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聯絡達近2個月。項目負責人川口純一郎決定“隼鳥”延期3年返回地球。
在執行探索任務的同時,“隼鳥”號還將裝有149個國家的88萬個名人姓名的塑膠薄片的金屬球留在小行星上,這些名人包括美國電影製片人史匹堡和英國科幻小說家克拉克等。
2010年6月13日在澳大利亞南部伍默拉附近的沙漠地帶拍攝的日本“隼鳥”號探測器的密封艙下降的圖片。“隼鳥”號焚毀前釋放出可能收納有小行星岩石樣本的密封艙,如果密封艙內確有樣本,這將是人類首次直接獲得月球以外天體的岩石樣本。密封艙狀如炒鍋,直徑40厘米,高20厘米。回收後,密封艙將被運回前線指揮中心,在那裡經清潔處理,裝入充滿惰性氣體的包裝袋後,用專機運返日本。“隼鳥”雖然兩度在小行星“絲川”表面著陸,但岩石樣本採集設備未能打開,不過,著陸時可能有地表土砂進入開口的密封艙。日本時事社說,確認是否採集到小行星岩石樣本,可能需要一個月以上時間。
“隼鳥”號探測器的密封艙下降的圖片“隼鳥”號探測器的密封艙下降的圖片
“隼鳥”在進入大氣層燒毀之前將通過引擎“餘力”調整姿態,使搭載的照相機能“看到”地球,同時爭取拍下密封艙脫離後的圖像。工作人員說,“7年後返回地球,希望能讓它最後拍下故鄉的容顏。”
日本專家最新的分析發現,“絲川”小行星形成後,曾因遭受太空物體撞擊而破壞並部分熔化,持續不斷地向太空釋放出非常細小的塵埃。他認為,這一發現將有助於弄清太陽系內物質的運動。
在從“絲川”小行星帶回的微粒上,研究小組發現,有其他物質高速撞擊微粒表面形成的數十納米(1納米為十億分之一米)大小像炸面圈的環狀凹陷,微粒上還附著了不少因撞擊而熔化並一度飛散的飛屑,此外一些破碎的極其微小的粒子也附著在上面。研究小組認為,這些都是小行星表面發生活躍的物質撞擊的證明。
研究小組還發現,這些微粒過去曾一度被加熱到900攝氏度,這說明曾存在一顆作為“絲川”小行星母體的小行星。母體小行星因與天體撞擊而分崩離析,然後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現在的“絲川”小行星。
“絲川”與地球直線距離約為3億公里,長約540米,寬約300米,表面崎嶇不平,外形就像個大馬鈴薯。這顆小行星是從太陽系形成初期就存在的天體中分裂出去的,已經有“數千萬到數億年的歷史”。
糸川小行星是繼小行星433(Eros)後,第二個有人造飛行器著陸的小行星,也是第一個被人類採樣,並可望成為第一個被帶回樣品的的小行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