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村(山東省煙臺市海陽鳳城街道辦事處下轄村)

全村轄區總面積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蔬菜、蘋果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統一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煙臺市
  • 面積:2.6平方公里
  • 轄區總面積:2.6平方公里
  • 耕地面積:73.3公頃
村情概況,歷史沿革,大事記,組織建設,地圖信息,

村情概況

統一村位於鳳城十字路口東北方,地處東經121°14′,北緯36°42′。東鄰高爾夫球場,西連建設村,北依望石山,南鄰先鋒村、勝利村,緊靠黃海,隸屬鳳城街道辦事處。 2002年,全村有318戶,911人。有趙、高、劉、鞠、於、榮、王、薛、梅、楊、邵、李、宋、葉、孫、安、張、汪、賈、朱、紀、吳、馬、羅、梁、謝、閻、韓、臧、冷、呂、徐、范、叢、辛、姜、許等姓,均為漢族。

歷史沿革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朝廷從山後(今山西、河北省內外長城之間地區)遷民到山東各州縣。其間,山後人張匡合,遷入現鳳城先鋒村東南角安家,以姓命村名為張家莊。 明洪武十年(1377年),大嵩衛指揮兼鎮撫蔣懋修之先人從張家口遷入,在現鳳城正西0.5公里處建村,以姓命村名蔣家莊。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在望石山之南,龍頭港之北,張家莊、蔣家莊所在地設定大嵩衛。 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從江蘇、安徽、湖廣、福建移民大嵩衛。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衛設縣後,縣城即設於大嵩衛駐地,稱在城,後改稱城裡。 1942年改海陽城裡為鳳城,村行政設四個里。1945年將四個里分為統一村、建設村、先鋒村、群利村、勝利村、鞏固村、民生村等七個村。

大事記

1939年4月日軍飛機轟炸城裡,城裡高小被炸毀,連同民宅,共毀房百餘間。 1940年2月10日(農曆正月初三日)日軍侵占城裡。 1941年1月國民黨第二十六旅秦毓堂暗地投降日軍,率部進占城裡,並盤踞海陽南部及東部,日軍撤離。 1942年9月16日國民黨投降派秦毓堂部被八路軍擊潰,其殘部逃竄至行村被收編。城裡解放,10月改名鳳城。 1947年11月7日國民黨第五十四整編師(師長闕漢騫)進攻膠東竄入海陽侵占鳳城及周圍部分村莊35天,殺害幹部民眾,返鄉地主反攻倒算,搶掠金銀財寶,被解放軍圍殲,殘部於12月11日從海上逃竄。 1949年7月狂風、暴雨、海嘯成災。 1955年村成立三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6年三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並為一個高級社。 1973年本村通電。 1981年10月全村用上自來水。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1年,高鳳梧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5年成立黨支部,高鳳梧任村黨支部書記。1949年,本村黨員身份公開,有黨員7名。2002年,全村有黨員34人。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高鳳梧、孫鑫、趙連瑞、高振福、薛吉壽、孫永華、薛奉先、趙鳳吉、趙成斌。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9月16日鳳城解放,設一、二、三、四里,本村為一里,里長薛芝亭。1945年撤四個里,分設七個村,本村為統一村。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曾任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薛希渠、鞠炳訓、辛秀卿、王裕禮、孫永華、薛吉壽、高振福、汪喜芝、高鳳、王福洲、趙鳳吉、趙成斌。

地圖信息

地址:煙臺市海陽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