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繩記譜法

結繩記譜法

結繩記譜又叫結帶記譜,是流傳、套用於我國西南苗族地區的一種古老的記譜法。因該記譜法主要用於苗族巫師法事歌調的記實與傳承,故又稱“法帶”或“神符”。

結繩記譜法類似於上古時期的結繩記事、其基本方法是,先根據曲調的長短,選一條花邊作主帶,然後根據音符的高低,依次結上寬半寸、長四寸的各式布條,一種顏色代表一個音高。一般是黑布條表示do,白布條表示re,藍布條表示mi,黃布條表示sol,綠布條表示la,金色的布條則表示休止。音的長短可用彩條打結後留出繩頭的長短來表示。不同的時值節奏則用不同的結法來表示。

結繩記譜法來源,介紹,

結繩記譜法來源

結繩記譜法是一種較為原始的記譜法,如同原始的結繩記事時,各人打結所提供的暗示並不相同一樣,結繩記譜法也沒有約定統一的解釋。打結所記的音大概只能發生在一個八度之內,音域過大或節奏稍微複雜一些,彩條音符就很難記住了,同時,由於掌握這種記譜法的多為巫師,巫師的“法帶”只傳至親信徒,故各地適用的彩條顏色及結法所表示的音符含義亦有所區別。

介紹

結繩記譜是苗族經濟文化發展中的特殊文化現象。苗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人口五百多萬,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四川和廣西等省區,由於人口多以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形式居住在高山地區,故經濟、文化的發展相對落後,一直沒有本民族的文字。解放後,1956年,國家為苗族人民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經濟文化的相對落後,是原始的結繩記譜法得以產生並留存至今的客觀因素。苗族人民能歌善舞,民歌、說唱、舞蹈、器樂等都具有鮮明的特徵和較高的表演水平。苗族音樂的旋律多在一個五度或八度內作三和弦分解式的運動,偶爾在一些旋律支幹音上由二度倚音作裝飾,形成頻繁跳進的風格特點,也有一些地區的音樂、旋律始終在短小的音列中作級進活動。這又為結繩記譜在一個八度內標記音調提供了可能。
一個完整的記譜系統,首要條件是能準確地記錄音高與節奏,就此點而論,結繩記譜法是原始的、模糊的,但就結繩記譜本身來看,它以顏色表示音高,以打結的方式表示節奏、時值、實際上是以自身的方式顯示了早期人類的智慧。
上古時代未有文字以前,繩子就像筆和紙一樣,曾是先人用以幫助記事的一種工具,大事打大結,小事打小結,不同的結記下了不同的暗示,據《易·繫辭下》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尚書·序》說: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這說明,結繩是文字產生以前用來代替文字的一種幫助記憶的記譜法。勤勞智慧的苗族人民,把彩色的布條結到花邊上記錄音樂,這既是對美的渴求,更是智慧的結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