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司橋

位於安徽省當塗縣新市鎮葉家橋村一內河。始建於南宋紹熙元年之前,長22.2米,寬4.25米,高5.2米,三孔拱形青條石結構。是當塗縣現今保存較為完好,且年代最為久遠的古橋。紹司河是橫山來水的分水河,它將橫山來水直接送入丹陽河,並且承接由丹陽河注入的長江來水,河水滔滔,經年不息。紹司橋的落成,保證了溧水至當塗官道的陸路暢通,歷史也成就了紹司橋曾經的輝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紹司橋
  • 位於:安徽省當塗縣新市鎮葉家橋村
  • 始建於:南宋紹熙元年之前
  • 長度:長22.2米,寬4.25米,高5.2米
簡介,概述,

簡介

位於安徽省當塗縣新市鎮葉家橋村一內河。始建於南宋紹熙元年之前,長22.2米,寬4.25米,高5.2米,三孔拱形青條石結構。是當塗縣現今保存較為完好,且年代最為久遠的古橋。在當博公路興建之前,是當塗至溧水官道上的重要橋樑。相傳是居住在丹陽湖和石臼湖交界處的袁時圩一帶幾個商人,經常往來於當塗,見此處靠渡船過岸,行人極不方便,隨捐資建橋,可是到了工期快結束時,掌事的人把捐資款賭輸了,無錢收工,其他捐資人不肯再捐,此橋成了半拉子工程,既無橋碑也無橋名。 後人雖完成了工程,卻被如何確定橋名難住了,清歲貢生在橋下得一寸磚,見上有“紹熙元年四月初九趙師”十字,甚感委曲,不知命橋為“紹師橋”還是“趙師橋”。到了民國二十二年,捐資修橋的人也感委曲,乾脆以“紹熙年間所造”之意正式命橋名為“紹司橋”。

概述

紹司河是橫山來水的分水河,它將橫山來水直接送入丹陽河,並且承接由丹陽河注入的長江來水,河水滔滔,經年不息。紹司橋的落成,保證了溧水至當塗官道的陸路暢通,歷史也成就了紹司橋曾經的輝煌。
最遲至明嘉靖年間,紹司橋變成了了水旱碼頭。從紹司橋東橋頭過新市街至尚甸(新市街東四華里),官府鋪設了一條帶車轍槽的青石板路,綿延十里(至今仍可在田間見到散落石板)。沿河兩岸,尤其是橋東新市、新博、博望及溧水諸多鄉鎮的商賈在此轉運貨物,為此,官家在橋東一華里處設立了有司衙門,名為“當塗城東第一衙”(今衙頭村),民間稱為“嚴嵩府”。由此可見紹司橋當年繁華之一斑。 紹司橋,顧名思義是南宋紹熙年間所造的橋,但紹司橋亦名紹師橋、趙師橋和善橋。緣何如此雜亂?這須從民間傳說和當塗縣誌(1935)記載說起。在南宋紹熙元年之前,紹師河就是河東居民到當塗城的必經之路,來去必須擺渡過河,人行車載極為不便。石臼湖畔袁宅圩有三個商人經年累月進域貿易,苦於船渡,同時也想為當地居民做件修橋的善事,便商議著共同捐資在渡口造一座石橋。工程很快上馬,人們甚為感激,可是臨到石橋竣工的時候,由於掌事的商人賭錢把捐資輸光了,工程被迫下馬,成了爛尾橋,商人們自然無顏樹碑立傳,故無橋名。善始而不能善終者當令人嗤笑,然樂善好施者並未止如此,後續工作照計畫完成,但他們畢竟不是造橋第一人,也無意去樹碑立傳。
當地有人說“紹司橋”的音跟當地方言“臊死橋”音相同,有貶義,是最初的稱謂,究竟出自於何朝何代,無人能說清。據《當塗縣誌》(1935)記載,清朝一貢歲生在橋下得一寸磚,上有“紹熙元年四月初九趙師”十字,遂有“趙師橋”一說,但過於牽強。唯有“紹師橋”一說頗有意思,大有評橋論德的味道:紹者:繼續、繼承也;師者:效法,即善始也能善終者才值得人去學習或效仿。民國二十年七月發生普遍性大洪水,橋毀損嚴重,民國二十二年政府重修,故有人名曰該橋“紹司橋”,指繼續修造的意思。這是曲解,橋樑有異於其它建築物,它在承受人行車軋的同時,還須抗禦洪水,哪有不受損之理,若修橋人均以“紹司橋”一以冠之,普天之下豈不萬橋同名?所謂正名者,“紹司橋”乃“紹熙年間所造”,可作牽強附會之解。
橋名如何確定,任由百家爭鳴,作為祖祖輩輩生活在紹司橋周圍的人們受橋所慧,感謝那些形形色色的弄橋人,在他們心目中,這就是一座“善橋”。建國後在行政區劃時,該地域以“善橋大隊”、“善橋行政村”命名。
然而,1977年3月丹陽新河建成後,紹司河成了一條死河,紹司橋下波瀾不驚,帆船絕跡,橋上沒了如梭的行人和車水馬龍,空橋枯立,孑單影孤。2005年並村區劃,“善橋村”消失除名。若干年後,隨著歲月流逝,紹司橋謂之“善橋”之深刻涵義將落入歷史的塵埃。
紹司橋,無論是它曾經的輝煌,抑或善緣坎坷真的不該被遺忘,當列入地方史冊。
但當地的老百姓有說法,認為始造橋者善始不能善終,“燥死人”,該名橋為“燥(方言: 同紹音)死橋”,而後人不計前嫌,幾次捐資補修,看視補了橋,實為補了羞,善了終。後人口頭上稱“紹司橋”為“善橋”,。建國後在行政區劃時,該地域一直以“善橋大隊”和“善橋行政村”命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