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濕流光/紫丁香唯美書系

細雨濕流光/紫丁香唯美書系

《細雨濕流光》作者:淺藍,由敦煌文藝出版社在2013年9月發行的一本書。

基本介紹

  • 書名:細雨濕流光/紫丁香唯美書系
  • 作者:淺藍
  • ISBN:9787546805429
  • 頁數:179頁
  • 出版社:敦煌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9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叢書名:紫丁香唯美書系
  • 版次:1
  • 用紙:膠版紙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作者的文字,是一泓清水,對人間物事洗濯和過濾之後,筆下流淌出浪漫詩意的溫暖和女性少有的哲思。酸甜內斂的《石榴》,是一隻盛滿歲月珠玉的陶罐;一出生就老了的《槐》,是遊子內心永遠的痛楚;一卷《粗布》,攜帶著濃烈的懷舊與鄉情。在《桐》樹下,於喧囂之中,揀拾搖落的靈性之珠;《消失的河流》,表達了對自然變遷的深切關懷和時代給予內心的憂傷;而《初雪》中,作者沉醉於天籟的靜美,揚起想像的羽翼,能聽到許多細小的精靈穿著冰鞋子,踩在傘蓋上發出輕碎悅耳的“索索”聲。於小處著筆卻心游萬仞,時時展露出一顆文人對生活的熱愛、敏感與獨有的赤子之心。《細雨濕流光》作者(淺藍)具有柔弱又知性的氣質,文字細膩溫情又不失內心的堅韌和剛強。書評部分的寫作,視覺銳利,見解獨特,用優美的字句展現理性的分析與嚴密的邏輯推理,富於情趣。

作者簡介

淺藍:女。原名李群娟,河南洛陽人。教師,碩士學歷,洛陽市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2009年開始發表作品,目前主要致力於散文、詩歌創作。作品散見於《散文選刊》《美與時代》《牡丹》《寧夏日報》《信息時報》《洛陽日報》《洛陽晚報》等,曾是《洛陽晚報》長期的專欄寫作者。

圖書目錄

第一輯 蔽芾甘棠
核桃
柳病
甘棠
棠棣

女貞

紫桐
石榴
第二輯 風中的日子
嫁接
秘密
曠野
不能碰觸
焦慮
侵蝕
自由的囚徒
風中的日子
一年的花開花落
回家
第三輯 重複的城鎮
重複的城鎮
消失的河流
流失
一個下午
疲倦
舊路重遇
畫上家園
鄉下
夜半
花事
萬物生
杏子紅
飛走的草坪
美樹
命若牡丹
春天來了
野菜
白鴿
第四輯 看看月亮
看看月亮
匣子裡的精靈
初雪
救風塵
舊時光
老人
鑰匙
第五輯 細雨濕流光
細雨濕流光
粗布
青銅
銀飾
箱子
舊時年畫
舊物
香包
第六輯 遇見嬰寧
遇見嬰寧
菊梅
花開貽阿誰
秋紅
青春的詩本子
紫茉莉
青鳳
明月
琦瑤
麗顏

文摘

核桃
天空灑下巨大的寂靜。靜寂中站立著年老的核桃樹,繁枝密葉間篩下初秋午後的陽光碎片,有一兩朵毛絨絨的光斑在女孩衣袖上輕輕晃動,她則專注於手的揉搓動作,碎裂的葉片在掌中散出新鮮濃郁的苦香,浸出的汁液,將混在一起的塑膠條兒越染越黃。
透明的塑膠條兒是從生產隊的包裝膜上剪來的,八歲已懂得愛美,口袋沒有一分錢,也希望打扮自己。她瞧見村裡的女子們如此染出嫩黃鮮亮的帶子,扎在辮梢,甩來甩去的很好看。那段時間,正流行這種小手工,每個女孩嬌嫩的手心都染得焦黃。
整個下午她都在忙手中的活兒。搓好一根,晾在石頭上,再搓另一根,重複幾次才能出效果的。反正也沒什麼事兒,她有大段的空閒可以浪費。很多年前秋天的下午,比現在可是緩慢悠長得多,像匹一頭色澤鮮亮,一頭色澤漸趨黯淡模糊的棉布,在風中涼涼抖動著,扯也扯不完。村子裡的大人們慢慢騰騰地下地幹活,或在家裡敲敲打打修理秋收的農具。織布機子節奏均勻地哐哐響著,納鞋底的女人們吃力地拽著鋼針和雪白的棉繩,發出嗤嗤的摩擦聲。那時沒有高樓大廈,也很少機器的轟鳴。土地廣闊,村莊幾百年地偃臥於綠樹紅塵中,又小又矮很遠才有一個。天無遮攔地覆蓋下來,世界寥廓曠遠,萬物寂靜,任何聲響都能被這巨大的寥廓吸納,很快消失不見。女孩半下午地坐在寂靜中,小板凳前的土泥地面,印著玲瓏的鞋印。飄散果香的老核桃樹是外婆年輕時種下的,它意態雍榮地站在院門外撐著郁綠的大傘,女孩抬頭眯眼望著綠色的樹,覺得它像一座童話中的蘑菇屋。綠色蘑菇屋長在一面平緩的坡下面。整個村莊的房子都站在高低起伏的坡上坡下,依勢穿窯鑿洞,起土建屋。遠望去,像散亂的棋子,在純淨的陽光下,反射著淡淡的光。
“嘎巴”!碎裂聲響過,將用勁兒向牆推動的門扇鬆開,從安置門軸的旮旯里,撿出擠碎了硬殼的核桃,如果力道剛剛好,核桃仁會完整地從堅硬的碎殼裡裸露出來,雖然沾了些積塵,那時候的灰塵也不髒的,拍掉就好了。撿核桃的人內心喜悅,吃起核桃也覺著格外香甜。
這種剝核桃的方式,伴著吱扭的門軸聲響,來自於那個因陋就簡的時代,來自小時候鄉村生活的記憶。那年代的物質生活儘管貧乏,卻無疑是原生態的,一切需用手工勞動親自創造,一切需要用智慧隨機解決,有一扇門,除了避風擋雨,就可不必再備敲堅果的錘子,或核桃夾子。這種生活儉樸又簡靜,四處空蕩蕩的沒什麼東西,世界空曠到多回聲,人心空曠到像割盡莊稼的田野。
那時候,有人招呼出去玩耍的孩子回家吃飯,站在門外喊一嗓子,坡坡坎坎的小山溝會發出連綿的回聲,振盪的聲波在高高低低的土壁上衝撞,在淡藍的煙靄中盤旋,半天方止。到處是窯洞,地下多被挖空,也因這個緣故,經過外婆家院旁那條窄長的小坡路時,我和弟弟常喜歡劃著名胳膊像滑翔的飛機一樣飛奔著衝下來,讓腳下發出巨大的轟鳴聲,伴著我們熟悉的嬉笑,外婆馬上就知道是我們一家子到了。外婆居住著一所土窯與磚瓦、土坯房混合的三進院子,那裡曾生活過祖輩幾代人,隨著年老的一個個故去,年輕的都各自另立門戶,只剩外婆一人孤單地住在院子盡頭的窯洞裡。走進那所古舊清涼的舊宅子,空氣里漫著極淡的藍煙,腳下石板響起空空的足音,空氣靜得仿佛凝滯了一般,任何聲響都會被這寂靜放大,連母雞的咕咕聲都顯得小心翼翼,人也忍不住想屏住呼吸,躡手躡腳。外婆的窯洞檐前掛著乾辣椒串和大蒜辮子,兩扇嵌有銅環的木門古老陳舊,油漆盡脫,布滿裂紋、手印與風雨的蝕痕。窯洞內約長三丈有餘,由燻黑的木隔扇分成里外兩截,表著青磚的高高的穹頂看起來很堅固,青磚在上百年的歲月風塵中泛出白色的土鹼。住在裡面,平時打個噴嚏也會有嗡嗡的回聲,好處是冬暖夏涼。
外婆一人守著這所老了幾輩子人的宅院,都說她膽大,大約她自己也這么說,但不硬撐著有什麼辦法,她信神鬼,難道不忌怕那院子中許多遊走的鬼魂么?她肯定是孤單的,雖然每當好天,太陽射過門楣上方的窗欞和門,能照亮外間的小半個屋子,照得清空氣中輕輕飛動的細小塵埃,和灶頭上方洞頂垂掛的灰線,但畢竟太安靜了,日影像蝸牛一樣移得極慢。睡睡醒醒,摸摸索索,轉來轉去,一天還總是熬不到頭,穿著黑布衣褲的她只好挪著纏過的小腳,拄著拐棍,移動高大肥胖的身軀坐在大門外的青石上,看過往行人,跟過路村民或找食的雞狗打招呼,有時也自言自語幾旬。聽到我們串親戚時響起的腳步聲,她總是慌張又快樂地手搭涼棚迎出來,撫著多日不見的我們眉開眼笑,再一路氣喘吁吁顛著小腳扶牆過院,走進窯洞木隔扇里,在黑乎乎的裡屋掏磨半天,掀簾捧出幾塊柿餅,一把花生,有時候是幾枚核桃。
核桃是舅母家的大核桃樹結的,收穫時總會送給她十幾個。雖然是自己年輕時所栽,但分家時給了二兒子,外婆剛強自尊,便從不自己主動去動他家一枚核桃。
送來的核桃帶著青皮,外婆一個也不捨得吃。她開始坐在大門外望著天上的雁陣,聽著風中空空響起又消失的足音,算著我們去看望她的日子。她從不主動捎信讓我們去,也強忍著不對別人吐露內心的思念,她最疼愛我的母親,知道她鐘愛的小女兒拖家帶口的不容易。必得等到村子裡樹木都落淨了葉子,地上枯草都已在嚴霜下乾透,飄下第一場小雪時,在農忙與家務中騰開空閒的母親才會帶我們回五里外小山溝里的娘家探親。
儘管窯洞外飄著雪,或是刮著寒風,娘兒們到一起,總是說不完的噓寒問暖的話。其樂融融之時,外婆搬出落滿灰垢的小泥爐,收拾一下生了火,放在臥室兼儲藏室的里問,掌著燈,從窯盡頭的大缸蓋上將收拾著的核桃拿出來。核桃外面豐潤的青皮已因脫水而乾皺發黃,但放到通紅的煤火上一燒,仍然濃香四溢勾人饞涎,等果皮冒著青煙燒得焦黑透熟了,用火鉗夾住丟到磚地上,外婆用她穿著黑棉靴子的小腳反覆蹴踏,果皮脫落,露出白淨的淺啡色硬核,再放外邊門軸後一擠,嬌嫩噴香的核桃仁就整個兒出來了,吃在嘴裡,又鮮又香,又滑又嫩,真是那個年月難得的美味,讓人嚼出那個年月溫暖愜意的親情與關愛。
以核桃香味為線索,總能勾起串串關於往事的美好回憶。長大後,就喜歡上了姿態豐腴,性情沉靜溫和的核桃樹。我們家搬了新院子後,也沒忘種上一棵,這種樹,耐蟲耐旱,不擇地理,又樹形優美有芳香。只可惜,沒等小樹結出核桃,外婆就故去了。
提到核桃樹,無論用樹葉染髮帶的小女孩還是用力推著門板擠核桃殼的我,長大後都難免心裡充滿了親切的回憶,那個時代,每個村莊都有核桃樹婆娑的身影,它們也一定到現在還被許多人默默記掛著。P2-4

序言

認識淺藍有些年頭了,那時在新浪原創論壇里讀她的紅樓系列散文,匝地有聲,凌厲非凡。後來便見識了她的詩,又一番風生水起,旖旎光景。兩下里相比較,再加上私下的交往,覺得淺藍更具詩人特質,比如她的敏銳,她的激進,她的無羈,甚而天真,這些都讓我見識到一位詩人的真性情,一種帶有盲目性的勇敢,讓人對她生出幾分佩服。
《細雨濕流光》是她的第一本書。真是件令人悅憾兼半的事。悅的是她終於擁有了一本文集,遺憾卻不是詩集。但我這樣說,並不是在降低她散文的價值,她在散文中所表現出來的淡定和從容,低調和知悟,使她具備了一個表述者優良的品質,真實而冷靜地呈現出了生活的原貌。六輯作品中,我偏愛《重複的城鎮》這一輯,可以說這一輯是她走出自身困頓和枯澀的一個標誌,這一輯中更緊密貼近事物本真的態度和筆觸,使她的文字有了一定的厚度,若水過,看似無跡,細觀,卻沙石遍地,紅衰翠減。之中滄桑,經受,得失,糾纏,竟是時間雨滴浸濕的光陰,厚的,沉的,卻也是輕的,淡的。
淺藍有幾年喜歡經書,深諳“空”的真諦,而生活和工作,於她又是一種修正和禪悟的過程。她早期的紅樓系列作品,貌似很貼切很老到地剖析著人物命運,世態炎涼,姿態頗高,更像一個觀望者而遠非參與者,使她的這些文章雖然受人歡迎,但不足以人牢記。在以後幾年的歷練和成熟中,她不斷地糾正和感悟自己。她的文章,既充滿浪漫氣息,又有冷峻的現實意味。同樣是人物命運,她在《遇見嬰寧》中,極好地詮釋了這些人的無奈及喜憂,在這裡,她不止是記錄者,而且是參與者,同境者,體悟者,讀罷讓人心生憾意,同時扼腕生憐。
或若是久居洛陽的緣故,淺藍對花的品讀具有一種特別的意境,《萬物生》中,我們清晰地觀望了一場花事,像時光從未流走過,它端端地重現情意的完整,當時的驚艷,嘆息,以及深夜夢回的哀怨。命若牡丹,便是多情人,對父母的情,對愛人的情,對孩子的情,對飛鳥的情,對家畜的情,對花草萬物,山河大地的情,使她成為一個成熟的洋溢著愛意的女子,也使她的文字委婉中不失剛強,冰冷中飽含暖意。
她其實就是這樣一個女子,愛的烈,恨的切,愛恨分明,不容雜質。她的天真可愛,在於遇事常懷幻想。這種詩人氣質在某些時候使她遭受到了創傷,但更多的時候,因為對事物抱有太多美好想願的姿態,使她的幸福感要超於常人。她很少哀怨,每每總是歡喜接應。她的面相頗具佛慈,菩薩有歡喜佛,即心喜、體喜、根喜,她的喜,抑或就是佛的。所以才有了《蔽芾甘棠》,對樹木的慈悲,折射到對人間的慈悲。她漫無目的地閒走,天空灑下巨大的寂靜,她與眼中物事交匯,漸成為靈魂間的邂逅,對生活的熱愛和渴望,亦從這點滴得失中不斷生髮出來。
作為一個對生活極具熱情的人,淺藍對歷史有超常的興趣,她每每說起那些典故,總是滔滔不絕,仿佛她是見證者,她甚至能把當時的情勢分析的頭頭是道,仿若親臨。評價歷史,是很難把握對錯的,一些由來已久的觀念已根深蒂固,但她並未有懼色甚而畏縮,她是勇敢的,敢拿前人的對錯當佐料,溫一壺酒,自斟自品。這種豪氣,使她有了幾分硬朗,讓男兒亦輸幾分。
淺藍有詩云:
長出搖曳的花娑婆的樹蔓延的草之後又長出陶
這當然不是她最好的詩,但我喜歡這種綿延不絕的、頑強的、勃勃向上的氣勢,這其實就是她真實的寫照,在過去差不多的八年時間裡,她的生活發生著巨變,但她卻一直堅持在文字的小路上前行,路過那么多那么多或好或劣風景,越過那么多那么多或長或短的坎坷崎嶇,最終抵達今日。細雨濕了流光,細雨也濕了她所有的過往。今日是清風過,萬物皆安的好景致。牡丹依舊開在洛陽古都,想著她亦是萬花中的一朵,在溫暖的春風中,美的神秘而危險。
作者介紹:指尖,女,山西盂縣人。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曾出版《檻外梨花》,《花釀》、《河流里的母親》《與愛人分享的50種浪漫》。作品散見《散文》、《青年文學》、《讀者》、《格言》等雜誌。曾在首屆《讀者》(原創版)真情徵文大賽獲二等獎;“潔達”杯“愛在人間”紀實散文徵文中獲一等獎。盛世微山·2011年度《青年文學》作家獎提名獎;全國首屆網路文學大獎賽散文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