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鎮(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北部鄉鎮)

紫荊鎮(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北部鄉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紫荊鎮(漢濱區)是原沙壩、荊河兩鄉合併後的建制鎮,地處漢濱區北部山區,距安康市中心城區75公里,是漢濱區最北端鄉鎮之一,也是陝南人民抗日革命第一軍成立地,東與茨溝鎮相接,南與大河鎮毗鄰,西與中原鎮相交,北與鎮安縣交界。全鎮轄15個行政村,全部被省政府命名為革命老區村,107個村民小組, 2220戶,10492人,有駐鎮單位4個,鎮屬部門10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紫荊鎮
  • 別名:沙壩鄉
  • 行政區類別: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
  • 所屬地區:陝西陝南
  • 下轄地區:茅溪村;紅花村;紫荊村
  • 政府駐地:紫荊鎮街道1號
  • 電話區號:0915
  • 郵政區碼:725001
  • 人口:10492人(2015年)
  • 氣候條件:溫暖濕潤
  • 著名景點:陝南抗日第一軍成立地紀念碑
  • 機場:五里機場
  • 火車站:安康火車站
  • 車牌代碼:陝G
紫荊鎮是原沙壩、荊河兩鄉合併後的建制鎮,地處漢濱區北部山區,距安康中心城區75公里,是漢濱區最北端鄉鎮之一,也是陝南人民抗日革命第一軍成立地,東與茨溝鎮相接,南與大河鎮毗鄰,西與中原鎮相交,北與鎮安縣交界。全鎮轄15個行政村,全部被省政府命名為革命老區村,107個村民小組, 2220戶,10492人,有駐鎮單位4個,鎮屬部門10個。
全鎮是以糧食、經濟作物種植和畜牧養殖為主的農業經濟。形成了以蠶桑、畜牧、核桃為主的三大主導產業。至2013年,全鎮生豬飼養量達到15000頭;全鎮森林覆蓋面積率達到90%,核桃栽植面積達到15000餘畝,全鎮工農業生產總值達到7363萬元,其中農業生產總值達到53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010元。
鎮域自然地貌以山地為主,環境優美,降雨適中,四季分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平均海拔820米,境內資源豐富,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無霜期210天,宜農、林、牧及中藥材生長,為漢濱區主要林區之一。全鎮共有耕地面積22550畝,可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廣闊,具有發展林業產業的獨特優勢。
全鎮基礎設施完善,通信、交通、就醫等條件便利。現有貫穿全鎮的縣級公路1條,鄉村主幹道1條,通達村組的道路網路健全,電力、電信、寬頻網、電視、移動、聯通網路基本覆蓋,教育、醫療等服務業布局合理,生產生活環境便利。
土特產聞名。盛產木耳、香菇、核桃等林特產品,五味子、天麻、當歸、柴胡、黃姜等中藥材。特別是核桃皮薄、隔少、瓤滿、營養價值高。
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紫荊鎮
紫荊鎮革命老區的紅色歷史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經歷了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從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到偉大祖國全面復興,無數中國共產黨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上下求索,苦苦追求,前仆後繼,勇往直前。紫荊鎮作為偉大祖國的組成部分,從馬克思主義在安康傳播,到陝南人民抗日革命第一軍成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全面建立,一代又一代的紫荊人為革命作出了重大犧牲和巨大的貢獻。
陝南抗日第一軍成立及其在紫荊。陝南抗日第一軍的前身是從國民黨第十七路軍陝西警二旅沈璽亭部四團九連以何振亞(何繼周)為首的安國官兵,在長安縣引駕回舉行起義,組成“陝南遊擊縱隊”,拉回秦嶺山區開展武裝鬥爭。他們學習紅軍,打富濟貧,宣傳抗日。陝南抗日第一軍從首次進入秦嶺山區,到1937年奉命北上,主力撤出陝南,活動區域遍及整個安康縣北部山區。包括原紫荊、荊河和沙壩等鄉鎮,總面積1500多平方公里,活動時間長達兩年之久。1936年8月12日,經過連續輾轉行軍,抗日一軍到達大河紫荊鄉(時屬鎮安縣),住在地主劉大乾及附近幾戶院子裡。一軍軍委決定在這裡舉行抗日一軍正式成立大會。他們連夜刻印《宣言》、傳單、標語,籌備成立大會各項工作。13日,陝南抗日第一軍成立大會在紫荊劉家大院舉行,會上發表了陝南抗日第一軍《宣言》和《告民眾書》,宣布了整編後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的領導和編制名單。會後,部隊在紫荊休整,休整期間,全殲了盤距在紫荊洪岩寨的地方保全隊王三春的隊伍40多人,繳獲槍枝20餘支。這是抗日一軍成立後的第一個勝仗,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何繼周將洪岩寨命名為“德勝寨”。當地民眾為了永遠懷念抗日第一軍,在部隊走後,即將黑獐岩村改為德勝村。
紅七十四師在紫荊。1935年7月,紅二十五軍主力北上離開陝南,中共鄂陝、豫陝兩特委在紅二十五軍留下的部隊的基礎上,會和各自領導的游擊隊,於1935年10月16日在商南縣碾子坪成立了紅七十四師。11月上旬,紅七十四師南下,經紫荊、荊河等鄉到旬陽縣開展活動。中旬受到國民黨重軍圍剿,為擺脫敵人,12月中旬又返回安康北山,西去漢陰、寧陝。
1936年初春,為了擴大紅軍影響,紅七十四師獨立團在紫荊、荊河一帶同敵周旋。這裡山大人稀,敵人力量薄弱,紅軍經常到此活動。3月上旬,鄂豫陝特委決定,紅七十四師“化整為零”進行游擊活動。其中五團在師政委李隆貴的率領下,中旬進入安康北山。同月,紅軍兵分兩路,一路從鎮安經過三朝洞;一路從紫荊,經過五里砭。9月,紅七十四師與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在安康北山會合,兩支部隊領導詳細分析了敵情,劃分了部隊活動範圍:紅七十四師活動在鎮安以東,抗日一軍活動於鎮安以西。同時制定了聯合作戰計畫,紅七十四師贈送了部分槍枝彈藥和其他物品給抗日一軍。從此兩軍結下了更深厚的友誼,雙方互通情報,互相配合,協同作戰。
紫荊鎮革命老區建設的成就
2011年是紫荊鎮被命名為革命老區10周年。10年來,中共紫荊鎮委員會、紫荊鎮人民政府團結帶領全鎮人民大膽改革、勇於創新、艱苦奮鬥、奮發圖強,打響老區品牌,逐步改變了紫荊貧窮落後的面貌,鎮域經濟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全鎮基礎條件、鎮容村貌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1.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十年來,我們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和“雙五”全覆蓋的目標要求,不斷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力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2007年7月,在區老促會大力支持下,投資10萬元修建了坪安村村級組織活動室,解決了該村多年來活動無場所、辦公無住房的實際困難;2010年8月,老促會領導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再次投資18萬元修建了坪安、規劃便民橋,解決了兩村1000餘人生產生活中的諸多問題。特別是鎮政府街道、小沙壩集中安置點及大廟三處集鎮建設,水、電、路、訊功能齊全,商鋪雲集,路燈、綠化、美化工程實施,使民居環境改善,生活觀念不斷提高,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2.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2005年11月,在區老促會多方協調、積極資助下,投資20餘萬元修建了茅溪口大橋,解決了該鎮5個村2000餘人過河難的問題。2005年5月,區老促會投資7.5萬元,修建了原荊河鄉甘溝口防洪堤工程,保障了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2009年12月,區老促會領導高度重視,再次給予大力支持,總投資30餘萬元,修建了原荊河鄉紫申道路5.5公里,使4個村1800餘人口受益。
3.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教育基礎條件不斷改善,全鎮現有學校7所,九年制學校1所,國小6所,在校學生978人,教職工65人,2006年8月,為了改善辦學條件,解決老區子女上學難問題,區老促會領導了解情況後,給予大力支持,主動投資10萬元,修建教學樓一幢,解決了近100餘名學生上學難問題,並更名為“紫荊一軍國小”,讓子孫後代了解革命老區,傳承老區文化,弘揚老區精神。
4.革命老區精神文明建設邁出新步伐。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在搞好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把精神文明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深入持久地在全鎮幹部民眾中進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及時政等教育,學習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大力提倡公民道德規範,全鎮人民整體素質不斷提高。在全鎮樹立起了積極向上、文明誠信、勤勞友善的公民形象,形成了風清、氣正、心齊、勁足的政風民風。文明村、文明單位、文明戶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紮實推進。宣傳工作質量和文化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大力弘揚陝南人民抗日第一軍革命精神,打造老區品牌,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