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山景區

紫荊山景區

紫荊山屬大瑤山余脈,在縣境北端,東邊平南縣鵬化山區,西北與武宣象州金秀等縣相鄰。幅員遼闊,面積270平方公里。境內峰巒重疊。林海茫茫,大坪、田心、花蕾三水由北至南,至舊三江圩匯合,再經風門坳破峽而出,奔向金田平原。紫荊山區山雄水奇,洪水項海拔1313米。由於“山高皇帝遠”,明代大藤峽瑤民起義曾“據為窟宅”(舊縣誌)。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於金田村,紫荊山又成為這場農民起義的搖籃。至今,兩次農民起義的遺蹟隨處可見。紫荊山內,壯、漢、瑤三個民族毗鄰而居,壯村瑤寨,風光獨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紫荊山景區
  • 地理位置大瑤山
  • 占地面積:270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雙髺山
發展歷史,景區歷史,

發展歷史

紫荊山位於數縣交界處,清代中葉以後,一度為潯州、柳州、梧州三府的陸路交通孔道。舊《武宣縣誌》在一幅地圖中,將武宣縣東鄉通往紫荊山區的一條羊腸小道—東張界,標明為“通衢大道”。解放後,研究經濟史的學者絡繹而來,沿著這條“通衢大道”,去尋找廣西近代資本主義商業經濟發展的脈絡。
這樣的“通衢大道”,還有從紫荊山區北面經洪水界至象州縣境一條。據史料記載以及紫荊山區老人世代相傳,清道光末年(19世紀40年代末)以後,大批“過山客”沿著這條崎嶇小路,經過紫荊山區往南再經金田平原,將各種山貨、土特產挑運至潯江邊上的大湟江口,經水路運梧州、廣州;往西、北翻越東鄉界和洪水界,將大批經由大湟江口運來的當時所謂“洋貨”,如“東鹽”、“洋紗”、“火油”等,挑運到武宣、象州,然後運銷柳州、貴州。這些絡繹於途的“過山客”,少者每天數十人,多時每天可達二三百人。
洪水界下的界腳、深水和東鄉界下的花蕾等村,是“過山客”必經之路。當年,村民開設不少路店,專供來往客商食宿。至今,當地老人還可給來訪客人指點,那裡就是當年開設路店的地方,歷歷如數家珍。

景區歷史

紫荊山區曾經孕育了大藤峽瑤民起義和太平天國起義,洪秀全、馮雲山曾在這裡秘密進行反清活動數年,留下了許多吸引中外遊人的史跡。
炭窯、藍缸 太平天國起義前夕,天災頻仍,許多無田地的農民被迫進入紫荊山區,以燒炭、種藍(藍:藍靛,一種植物染料)為生。不少燒炭工人加入拜上帝會,後來成為太平軍中的骨幹。至今,紫荊山中還可以找到當年留下數以百講的舊炭窯。那時種藍的人很多,紫荊山中到處有“藍沖”(整條山沖村民均種藍),如今,在紫荊山口風門坳下烏龜嶺腳,還保留著用三合土做成的,漚制藍靛用的三隻大藍缸。藍缸呈圓形。直徑1.5米,深1.2米,每隻可盛藍靛百擔左右。
大沖曾家書房 在今紫荊圩西4公里蒙沖村內。1846年馮雲山由古林社進入紫荊山,在大沖曾家書房任塾師。他白天教書授徒,夜裡便穿村過寨,發動貧苦農民參加拜上帝會。楊秀清、肖朝貴首先授受他的反清革命思想,成為拜上帝會骨幹。1847年洪秀全來到紫荊山後,與馮雲山同住大沖書房,書房背後有“田頭伯公”(社公),洪秀全發現後,連夜把田頭伯公挖起丟去。翌日村民發現,又把田頭伯公豎起。夜裡,洪秀全再把它除去。這樣接連幾次,拜田頭伯公的人就逐漸少了。1848年冬,馮雲山在書房門口張貼對聯:“暫借荊山棲彩鳳,聊將紫水活蛟龍”,由於亮副對聯,後來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營盤 1974年,自治區和本縣文博工作人員聯合進行調查,發現在紫荊山三江村附近有22座營盤,都是當年太平軍構築使用留下來的。營盤規模大小不一,其構造與金田村營盤大同小異。現紫荊鄉糧所背後有一座規模較大的營盤,是明代侯大狗領導的大藤峽瑤民起義軍構築,後來太平軍加以修繕使用。
茶地太平軍總部遺址 現金田水庫邊茶地村,當年村中有趙家大屋,1851年7月太平軍由象州回師紫荊、金田,曾在此設立總部,洪秀全駐蹕於此。
雙髺山 在紫荊山區以西與武宣縣交界處,海拔1016米,雙髺山下為“通衢大道”東鄉界。1851年7月,太平軍由象州回師紫荊、金田時,以茶地村為大營,以雙髺山為屏障,派重兵駐守,清軍屢攻不下,死傷慘重。後清軍乘大霧繞道豬仔峽來攻,雙髺山失守,紫荊山無險可守,洪秀全乃下令全軍撤至金田。
紫荊山內,居住著壯、漢、瑤三個民族。壯村瑤寨,風光奇異,瑤寨風情尤為獨特,近年前來觀光瀏覽的人漸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