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碎米薺

紫花碎米薺

紫花碎米薺(學名:Cardamine tangutorum O.E.Schulz)是十字花科碎米薺屬植物。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根狀莖細長呈鞭狀,匍匐生長。莖單一,不分枝。基生葉有長葉柄;小葉3-5對,頂生小葉與側生小葉的形態和大小相似。總狀花序有10幾朵花,花梗長10-15毫米;外輪萼片長圓形。長角果線形,扁平;果梗直立。種子長橢圓,長2.5-3毫米,寬約1毫米,褐色。花期5-7月,果期6-8月。

分布於中國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雲南(鶴慶、維西、中甸和德欽)和西藏東部。生長於海拔2100-4400米的高山山溝草地及林下陰濕處。

全草食用;亦供藥用,清熱利濕,並可治黃水瘡;花治筋骨疼痛。可作為觀賞植物栽植於濕地公園、道路兩旁綠化樹下,成片栽植綠意盎然,花期紫花點綴,別有一番綠化效果。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根狀莖細長呈鞭狀,匍匐生長。莖單一,不分枝。基部傾斜,上部直立,表面具溝棱,下部無毛,上部有少數柔毛。基生葉有長葉柄;小葉3-5對,頂生小葉與側生小葉的形態和大小相似,長橢圓形,長1.5-5厘米,寬5-20毫米,頂端短尖,邊緣具鈍齒,基部呈楔形或闊楔形,無小葉柄,兩面與邊緣有少數短毛;莖生葉通常只有3枚,著生於莖的中、上部,有葉柄,長1-4厘米,小葉3-5對,與基生的相似,但較狹小。
總狀花序有10幾朵花,花梗長10-15毫米;外輪萼片長圓形,內輪萼片長橢圓形,基部囊狀,長5-7毫米,邊緣白色膜質,外面帶紫紅色,有少數柔毛;花瓣紫紅色或淡紫色,倒卵狀楔形,長8-15毫米,頂端截形,基部漸狹成爪;花絲扁而擴大、花葯狹卵形;雌蕊柱狀,無毛,花柱與子房近於等粗,柱頭不顯著。長角果線形,扁平,長3-3.5厘米,寬約2毫米,基部具長約1毫米的子房柄;果梗直立,長15-20毫米。種子長橢圓,長2.5-3毫米,寬約1毫米,褐色。花期5-7月,果期6-8月。

近種區別

該種與大葉碎米薺Cardaminemacrophylla Willd.)在形態特徵上是很相似的種,並且也有根同的分布區;不同之點在於莖生葉通常只有3(4)枚,著生於莖的中、上部,小葉3-5對,葉形較狹小,尤以中國陝西、甘肅、青海的標本較易區別。
大葉碎米薺大葉碎米薺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雲南(鶴慶、維西、中甸和德欽)和西藏東部。生長於海拔2100-4400米的高山山溝草地及林下陰濕處。
紫花碎米薺紫花碎米薺

繁殖方法

紫花碎米薺一般用種子繁殖,自然條件下,由於碎米薺種皮中含有抑制萌發的物質不易萌發。另外,溫度過低(15℃以下)或高(30℃以上)都會影響種子的萌發。一般採用穴盤育苗,有利於溫濕控制。種植前將種子在水中浸泡24小時,之後將種子沖洗並攤開放在陰涼處保持濕潤。3天后播入穴盤,環境適宜5天種子逐漸萌發,1個月後即可移栽。

栽培技術

幼苗生長稍慢,管理無特殊要求,最好保持環境溫度在15-25℃,防止蟲害,露地栽植時氣溫不宜超過27℃。紫花碎米薺喜歡疏鬆肥沃的土壤,在整地時多施優質腐熟肥和定量化肥,深翻後,整細耙平,土壤顆粒要細而均勻。紫花碎米薺移栽時要掌握植株間的距離,一般株距15厘米,行距20厘米,移栽後及時澆水以利於幼苗成活。紫花碎米薺屬於耐冷性蔬菜,喜冷涼氣候,因其生長期稍長,根系分布淺,故生長期間須保持肥水充足。可根據植株長勢通過調控溫度和水肥管理,以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主要價值

食用:紫花碎米薺新發的嫩葉及上部嫩莖葉均可食用,人們俗稱石芥菜,採得後及時處理,不易久放,食用時在開水中略焯,可調配食用油、蒜、醋等涼拌,味略苦,口味淡的,可焯後在涼開水中浸泡略除苦味再食用。中國天水及周邊地區民眾每年在這個季節採摘食用,市面較少見,採摘食用一般持續1個月,新芽初發時開始採摘至抽莖現蕾期,在天水是一道季節性山味。鮮菜不耐貯藏,不便外運,採摘過夜便有爛葉現象,可在開水中略焯後,微瀝水分,用保鮮袋包裝,冷凍於冰櫃,食用時取出在常溫下待融化後食用。
藥用:紫花碎米薺全草食用,且有清熱利濕、治黃水瘡、筋骨疼痛等功效,是春季保健清熱除濕的野菜之一。
觀賞:紫花碎米薺在小隴山林區一般在5月初開花,可作為觀賞植物栽植於濕地公園、道路兩旁綠化樹下,成片栽植綠意盎然,花期紫花點綴,別有一番綠化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