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車作用

紡車是採用纖維材料如毛、棉、麻、絲等生產線或紗的設備。紡車通常有一個用手或腳驅動的輪子和一個紗錠。紡車在漢代已經成為普遍的紡紗工具水轉大紡車(水力大紡車)是中國古代的水力紡紗機械。發明於南宋後期,元代盛行於中原地區,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紗機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紡車
  • 所屬年代:漢代
  • 文獻記載最早:西漢楊雄《方言》
  • 類型:手搖紡車、腳踏紡車、大紡車
紡車:
水轉大紡車專供長纖維加拈,主要用於加工麻紗和蠶絲。麻紡車較大,全長約9米,高2.7米左右。它與人力紡車不同,裝有錠子32枚,結構比較複雜和龐大,有轉錠、加拈、水輪和傳動裝置等 四個部分。用兩條皮繩傳動使32枚紗錠運轉。這種紡車用水力驅動,工效較高,每車每天可加拈麻紗100斤。水轉大紡車是中國古代將自然力運用於紡織機械的一項重大成就,如單就以水力作原動力的紡紗機具而論,中國比西方早了四個多世紀。《紡車圖》乃大書畫家王居正所繪。布局手段很是巧妙,他把地位讓給了二條飄搖著的細線。環繞二線,畫面出現了眾多人物。右邊一村婦坐在小凳上,懷抱嬰兒哺乳,身旁放置一架紡車,左手正搖輪。哺乳理應身向後靠,而村婦由於身兼二事,只能身向前俯,並微微拔腰。作者在處理這一形像時表現出了自己豐富的生活經驗。前面一老媼,雙手引著線團,臉上體現出體量和愛撫。在這個主題展示的同時,作者又引入了另一情節。村婦身後有一個席地而坐的兒童,手中拿著木桿,牽著一隻蟾蜍,似乎等著嬰兒下地玩耍。此圖勾線細勁,紡車等都據實描繪,體現了北宋風俗畫的較高水準。
漢代的紡車,其結構雖然比較簡單,但是紡紗動效已經比紡專提高大約二十倍。這種紡本上已經使用繩輪傳動,證明我國早在兩千年前就在工具機上使用繩輪傳動了。使用這種紡車,還可以加拈、併合比較均勻一致、不同粗細的絲或弦線。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叫做”漢瑟”的樂器;它的弦是用十六根單絲合股加拈成的,每一根都紡得非常均勻,能發出協調的音律,大概就是用這種紡車加工的。
這種紡車,除了可以紡紗之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製成緯紗用的纖子。過去用紡專的時候,需要另外偽工具搖纖,現在有了紡車,就能兼做這項工作了。這就可以比較大地提高生產效率。
在紡績麻、絲、棉等生產實踐過程中,為了提高質量和產量,我國勞動人民是本斷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的,在手搖紡車的基礎上創造的腳踏紡車和水力紡車,又進一步把我國的紡紗技術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