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書·遵義章

《素書》是以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發揮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對應事物、處理事物的智慧型之作。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素書
  • 外文名稱:sushu
  • 作品別名:素書
  • 創作年代:20世紀
作品簡介,作品簡析,作品全文,

作品簡介

相傳為漢代黃石公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後把此書授予張良,張良憑藉此書,助劉邦定江山。

作品簡析

《素書》是作者人生觀的具體表現。全書六章共講了五個問題。
遵義章第五篇、闡述了自己的處世之道。我們中國人的政治是人治的政治,能否處理好人際關係,是事業能否亨通的關鍵。作者提出‘好直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輕上生罪,侮下無親’、‘上無常守,下多疑心’、‘近臣不重,遠臣輕之’等,都給如何處理好各種關係提出了借鑑。

作品全文

建功立業,須遵循事物的自然之理,明辨事由的起因,判斷事物的結局。
全章共分五節。第一節,是說欲立功立事,首先須明察自身的弊端,追本溯源。有過不知,迷而不返,以言取怨,政令不一,怒而無威,就是蒙蔽真象,惑亂真理,禍患來侵,毀墜背離的根由,對此不可不慎。再如,好直辱人,戮辱所任,慢其所敬,貌合心離,親讒遠忠,近色遠賢,又是災殃、危亡、凶敗、孤獨、死喪、昏暗的原由。
第二節,是暢述行事用人的弊病。女謁公行,私人以官,凌下取勝,名不勝實,略己責人,自厚薄人者,是事體混亂,淺浮不久,下者侵犯,主體耗散,亂而不治,棄廢不救的因由。
第三節,是講處事應酬,賞罰裁決的利害關係。如以過棄功,群下外異,既用不任,行賞吝嗇,多許少與,既迎而拒,薄施厚望,貴而忘賤,念舊惡,棄新功,用人不得正,強迫用人,正是損失、淹沒、疏散、阻止、生怨、背離、不報、不久、危殆、不畜、混亂、凶敗的前因。
第四節,是說謀事的策略。如失其所強,決策不仁,陰謀外泄,厚斂薄施,戰士貧,游士富,貨賂公行,聞善忽略,記過不忘,又是劣弱、險難、失敗、凋削、衰落、昏昧、殘暴的起因。
第五節,是說明斷是非,賞罰公平的道理。對賢者要用,不賢者不可用。以德化人,不可專尚刑法,小怨要赦,賞罰要合理,要知美讒仇諫,將有危亡之患。應得其所,禁忌貪人之有的殘暴。
以明示下者暗;
老子曰:“自見者不明。”意即:顯示自己有知見的人,必有不明之處。
有過不知者蔽;
*:蔽:遮蓋,掩蔽。
常言道:“人不知己過,蛇不知自毒。”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有了過錯不知道,必不改悔,不改悔則繼行,愈行愈錯,其理愈蔽,正道愈閉愈塞,使其心性昏荒,行事糊塗。
迷而不返者惑;
失去了真常之性,恣情縱慾,迷於情妄,不自省悟,必愈迷愈深,以致心境昏冥,損伐性命,行事惑亂,傷害人倫。故張商英注曰:“迷於酒者,不知其伐吾性也。迷於色者,不知其伐吾命也。迷於利者,不知其伐吾志也。”
以言取怨者禍;
既出言於己,就應按出言而行事,若言行不兌現,人必致怨,人怨必生禍端。如晉文公在秦出言廣告割其地,歸晉未曾兌現,故有秦怨興兵之禍。
令與心乖者廢;
*:乖:背離。
頒布的政令與存心不一致,再與行為背離者夕其政令雖嚴,人民則廢棄而不用。故《中庸》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在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意即:文王、武王的心地仁慈,施以仁政,而萬民尊服。文王和武王死了,後輩仍講仁政。萬民則不從,蓋因出令人的心與政令不一之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