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技術在藥物遞送中的套用

《納米技術在藥物遞送中的套用》是2015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圖書作者是金義光。

基本介紹

  • 書名:納米技術在藥物遞送中的套用 
  • 作者:金義光 主編 杜麗娜、陳煜、凌沛學 副主編 
  • ISBN:978-7-122-22283-1
  • 頁數:454頁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4月
  • 裝幀:精裝
  • 開本:16K 787×1092 1/16
  • 版次:1版1次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圖書前言,

內容簡介

納米藥物技術近年來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在藥物製劑方面更是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本書全面地對納米藥物技術的相關內容進行介紹,主要內容包括納米技術在藥物緩控釋、靶向遞送、基因治療、納米中藥製劑等方面的套用,以及刺激敏感納米給藥系統、脂質體、聚合物膠束、自組裝藥物傳遞系統、注射納米給藥系統、口服納米給藥系統、經皮納米給藥系統、肺吸入納米給藥系統、眼用納米給藥系統、中藥納米技術、生物技術藥物納米製劑等各類納米給藥系統。本書內容系統全面,注重原理與方法的介紹,更強調技術的實際套用。本書作者是活躍在藥學研究領域的國內一線研究專家,圖書內容反映了國際研究動態,更體現了國內創新研究水平。
本書適用於從事藥物製劑研究、新藥開發的技術人員,也可供相關專業高校師生參考。

圖書目錄

1緒論1
參考文獻32納米給藥系統的評價5
21粒徑5
211電子顯微鏡技術5
212動態雷射散射法5
213小角X射線散射法6
214比表面積法6
215原子力顯微鏡法6
216X射線衍射法6
217拉曼散射法7
218粒徑測定方法的選擇7
219研究實例7
22Zeta電位8
23外觀形態9
231掃描電子顯微鏡9
232透射電子顯微鏡9
233原子力顯微鏡9
234射線衍射9
235熱分析10
236核磁共振10
237套用實例10
24藥物包封率11
241透析法11
242凝膠柱色譜法11
243高速離心法11
244離心超濾法11
245微型柱離心法11
246魚精蛋白凝聚法12
247螢光猝滅法12
248電子自旋共振光譜法12
249導數分光光譜法12
25藥物釋放的測定13
26細胞和分子生物學評價13
261藥代動力學評價13
262藥效評價16
263毒理學評價18
264研究實例20
27體內評價和研究20
271納米給藥系統的藥代動力學20
272納米給藥系統的藥效學體內研究方法23
273納米給藥系統的毒理學體內研究方法24
28納米給藥系統的質量標準25
參考文獻263納米給藥系統的生物相容性31
31引言31
311生物相容性評價項目32
312生物相容性評價試驗方法33
32有機材料35
321天然高分子材料35
322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42
33無機材料50
331碳基材料50
332矽膠材料51
333磷酸化物52
34有機無機雜化材料53
341聚乙二醇/聚乙烯亞胺/納米磁流體53
342明膠處理的鈣磷多孔陶瓷53
35生物微機電系統53
351微針53
352矽基微機電系統54
36結語54
參考文獻544納米技術用於藥物緩控釋59
41納米給藥系統對藥物吸收和釋放的影響59
411納米給藥系統對藥物吸收和轉運的影響59
412納米給藥系統的藥物釋放機制和模式61
42納米給藥系統的體外釋放測定方法62
43體外釋藥的影響因素64
431藥物在載體中的分布和結合方式64
432載藥量65
433藥物性質65
434粒徑66
435載體材料67
436製備方式和條件72
437釋放介質73
438載體表面修飾74
44複合納米製劑用於藥物緩控釋77
45結語79
參考文獻795納米技術用於藥物靶向83
51納米靶向的基本原理83
511被動靶向84
512主動靶向85
513物理化學靶向87
52腫瘤靶向90
521概述90
522被動靶向納米製劑91
523主動靶向納米製劑93
524物理化學靶向納米製劑93
53腦靶向94
531血腦屏障95
532腦靶向納米給藥系統95
533鼻腔給藥途徑腦靶向97
54淋巴靶向97
541淋巴的生理特點97
542淋巴靶向納米給藥系統98
543淋巴靶向展望99
55肝靶向99
551肝的生理特點99
552肝靶向納米給藥系統99
553肝靶向展望101
56肺靶向101
561概述101
562肺靶向納米給藥系統101
563肺部給藥納米製劑101
57腎靶向102
571概述102
572腎的生理特點102
573腎靶向納米給藥系統102
574腎靶向展望104
58骨靶向104
581概述104
582骨的生理特點105
583骨靶向納米給藥系統105
584骨靶向展望106
59結腸靶向106
591概述106
592結腸的生理特點107
593結腸靶向納米給藥系統107
594結腸靶向展望109
510眼靶向109
5101眼的生理特點109
5102眼靶向納米給藥系統109
511細胞和細胞內靶向112
5111概述112
5112細胞靶向機制和細胞內轉運過程113
5113細胞質靶向113
5114細胞核靶向116
5115線粒體靶向116
5116溶酶體靶向117
5117內質網靶向117
512靶向納米給藥系統的套用前景117
5121概述117
5122靶向納米給藥系統的優勢118
5123靶向納米給藥系統的產業化118
5124靶向納米給藥系統面臨的挑戰及應對119
5125靶向納米給藥系統展望120
參考文獻1206刺激敏感納米給藥系統128
61刺激敏感機制128
611物理化學刺激128
612生物化學刺激129
62刺激敏感納米給藥系統131
621聚合物膠束131
622水凝膠132
623樹枝狀聚合物133
624環糊精135
625納米球137
626納米囊138
627脂質體138
628聚合物體140
629納米泡145
63刺激敏感聚合物148
631溫度敏感聚合物148
632離子敏感聚合物151
633pH敏感聚合物152
634氧化還原敏感聚合物152
635光敏感聚合物152
64刺激敏感基因遞送153
641溫度敏感基因遞送載體154
642pH敏感基因遞送載體155
643還原敏感基因遞送載體156
644其他刺激敏感基因遞送157
65結語157
參考文獻1587脂質體166
71脂質體基本組成167
711磷脂167
712膽固醇170
713抗氧化劑170
714表面活性劑171
72脂質體製備方法171
721薄膜法171
722逆向蒸發法171
723復乳法172
724離心法172
725注入法172
726鈣融合法172
727硫酸銨梯度法172
728高壓乳勻技術173
729前體脂質體173
73脂質體的質量控制174
731形態174
732粒徑174
733包封率175
734氧化指數177
735溶血磷脂178
736藥物含量179
737滲漏率179
738滲透壓179
739滅菌條件179
74抗腫瘤藥物脂質體179
741研究現狀179
742新型抗腫瘤藥物脂質體180
743抗腫瘤藥物脂質體的體內特點181
744抗腫瘤藥物脂質體研發策略183
75抗菌藥物脂質體183
751研究現狀183
752體內分布特點184
753新型抗菌藥物脂質體184
754抗菌藥物脂質體研發策略185
76抗原蟲藥物脂質體185
761研究現狀185
762抗瘧疾藥物脂質體186
763抗利什曼原蟲藥物脂質體186
764抗錐蟲病藥物脂質體187
77抗病毒藥物脂質體187
78心血管病藥物脂質體188
781研究現狀188
782新型心血管病藥物脂質體189
79中樞神經系統藥物脂質體190
791研究背景190
792吸附介導腦靶向脂質體191
793受體介導腦靶向脂質體191
794其他機制腦靶向脂質體191
710生物技術藥物脂質體192
7101生長因子脂質體192
7102siRNA脂質體192
7103包載疫苗藥物脂質體193
711脂質體的發展前景193
參考文獻1938聚合物膠束196
81聚合物膠束材料196
82聚合物膠束製備方法197
83聚合物膠束性質198
831體內長循環和靶向性198
832穩定性198
84功能化聚合物膠束199
85刺激敏感聚合物膠束199
851pH敏感膠束199
852溫度敏感聚合物膠束200
853超聲敏感膠束200
854光敏聚合物膠束201
855還原敏感聚合物膠束201
86聚合物膠束研究進展202
861遞送siRNA202
862腫瘤治療202
863細胞作用機制203
864交聯聚合物膠束203
參考文獻2039自組裝藥物傳遞系統206
91藥質體和自組裝藥物傳遞系統206
92自組裝藥物傳遞系統的特點208
93自組裝藥物傳遞系統的研究進展209
931阿昔洛韋209
932去羥肌苷211
933齊多夫定213
934異煙肼214
935吉西他濱215
936核黃素218
937雙頭基脂質前藥219
938酶敏感脂質前藥223
939最新進展223
94自組裝藥物傳遞系統研究展望224
參考文獻22410注射納米給藥系統230
101注射納米給藥系統的特點230
102脂質體231
103微乳和納米乳234
1031微乳和納米乳的組成234
1032檢測方法235
1033存在的問題235
1034實例235
104納米粒235
1041聚合物納米粒236
1042固體脂質納米粒237
105聚合物膠束238
1051聚合物膠束結構238
1052聚合物膠束類型239
1053聚合物膠束製備方法239
1054實例240
106納米凝膠240
1061納米凝膠的製備241
1062藥物從納米凝膠中的釋放243
1063納米凝膠的體內套用246
1064實例247
107納米藥物248
1071納米晶技術249
1072納米混懸劑249
108多聚複合物252
109結語255
參考文獻25511口服納米給藥系統262
111口服納米給藥系統的特點262
112脂質體262
1121概述262
1122脂質體製備方法263
1123大分子藥物脂質體264
1124中藥和化學藥脂質體264
113納米粒265
1131概述265
1132固體脂質納米粒265
1133聚酯納米粒266
1134殼聚糖納米粒267
1135大分子藥物納米粒268
114微乳268
1141概述268
1142微乳的處方268
1143微乳的製備269
1144微乳的評價270
1145微乳套用舉例270
115聚合物膠束271
1151概述271
1152聚合物膠束的材料271
1153聚合物膠束的製備272
1154聚合物膠束套用舉例272
116枝狀聚合物273
1161概述273
1162枝狀聚合物的結構和特性273
1163聚醯胺胺的合成275
1164枝狀聚合物的表征275
1165枝狀聚合物套用舉例275
117納米藥物晶體276
1171概述276
1172納米藥物晶體的製備276
118口服納米給藥系統的評價278
1181口服吸收屏障278
1182口服納米給藥系統吸收機制280
1183口服納米給藥系統的評價方法281
119結語284
參考文獻28512經皮納米給藥系統289
121經皮給藥機制和影響因素290
1211皮膚結構與藥物吸收290
1212藥物經皮吸收的影響因素290
122經皮納米給藥系統的優勢292
123脂質體292
124傳遞體293
125醇質體293
126微乳和納米乳294
1261納米乳促進藥物吸收的機制294
1262影響納米乳經皮吸收的因素295
127納米粒296
128微針297
1281微針長度299
1282微針形狀299
1283藥物分子量299
129結論300
參考文獻30013肺吸入納米給藥系統303
131肺吸入納米給藥系統的特點303
1311肺吸入給藥裝置304
1312微粒肺部沉積的影響因素305
1313肺吸入納米給藥系統劑型307
133蛋白多肽藥物肺吸入納米製劑310
1331胰島素310
1332降鈣素311
1333胸腺五肽311
1334白細胞介素311
1335牛血清白蛋白311
1336免疫抗原311
1337質粒DNA312
134肺吸入納米給藥系統存在的問題312
參考文獻31214眼用納米給藥系統315
141眼的生理結構315
142眼科藥物的給藥途徑316
143藥物的眼內過程317
144眼用納米給藥系統概述和特點319
145眼用納米給藥系統分類320
1451納米脂質體與類脂質體320
1452納米粒321
1453固體脂質納米粒322
1454樹狀大分子322
1455環糊精包合物322
1456微乳322
146眼用納米給藥系統存在的問題323
147治療眼部感染的納米給藥系統323
1471氯黴素325
1472環丙沙星325
1473加替沙星326
1474氧氟沙星326
1475阿米卡星326
1476慶大黴素327
1477妥布黴素327
1478兩性黴素B327
1479氟康唑327
14710阿昔洛韋328
14711更昔洛韋328
148抗炎和抗過敏眼用納米給藥系統328
1481地塞米松329
1482雙氯芬酸鈉330
1483氟比洛芬330
1484布洛芬331
1485吲哚美辛331
149治療青光眼的眼用納米給藥系統331
1491β腎上腺素受體拮抗劑332
1492溴莫尼定333
1493乙醯唑胺333
1494鹽酸多佐胺334
1495毛果芸香鹼334
1410抗腫瘤藥和免疫抑制劑眼用納米給藥系統334
14101貝伐單抗335
14102環孢素A336
14103雷帕黴素336
14104他克莫司336
141055氟尿嘧啶337
14106卡鉑337
14107阿糖胞苷337
14108柔紅黴素337
14109高三尖杉酯鹼338
141010他莫昔芬338
1411其他眼用藥物338
14111阿托品339
14112哌侖西平339
14113鏈激酶339
14114維甲酸339
14115維生素A及其酯339
14116血管活性腸肽339
參考文獻34015中藥納米技術353
151中藥納米技術的優勢353
1511改善藥理活性353
1512提高生物利用度353
1513靶向功能354
1514控釋功能354
1515減少耐藥354
1516增強穩定354
1517智慧型給藥355
1518擴展給藥途徑355
1519中藥製劑現代化355
152納米中藥的製備方法355
1521超細粉碎技術355
1522超臨界流體技術355
1523超聲速微射流技術356
1524微乳化技術356
1525高壓均質技術356
1526包合技術356
1527微囊技術357
153中藥納米製劑常見類型357
1531納米脂質體357
1532納米粒357
1533微乳及納米乳358
1534納米包合物358
1535固體分散體358
1536磁性納米載體358
154中藥納米技術的思考和前景359
參考文獻36116生物技術藥物納米製劑364
161多肽和蛋白藥物納米製劑365
1611納米粒365
1612脂質體368
1613水凝膠371
1614微乳372
1615多肽/蛋白質自組裝體373
162納米製劑用於疫苗遞送373
1621納米粒373
1622脂質體375
163核酸藥物納米製劑375
1631脂質複合物377
1632脂質體378
1633多聚複合物379
1634殼聚糖380
1635固體脂質納米粒381
1636納米凝膠381
1637多功能封套式納米器件381
164結語382
參考文獻38217納米技術用於基因治療389
171概述389
172基因載體389
173脂質體390
1731陽離子脂質體390
1732pH敏感脂質體391
1733溫度敏感脂質體391
1734長循環脂質體391
1735免疫脂質體391
174高分子載體392
1741聚乙烯亞胺392
1742聚L賴氨酸393
1743殼聚糖394
1744聚醯胺胺394
1745聚酯396
1746含磷聚合物396
1747聚氨基甲酸酯397
175無機材料載體397
1751二氧化矽納米粒397
1752氧化鐵納米粒398
1753羥基磷灰石納米粒398
1754金納米粒399
1755碳納米管399
1756量子點399
176結語400
參考文獻40018納米敷料405
181納米敷料的特點405
182納米水凝膠敷料406
1821納米材料複合水凝膠407
1822納米水凝膠407
183納米纖維敷料408
1831不可降解合成高分子納米纖維410
1832可降解合成高分子納米纖維410
1833天然高分子納米纖維411
184納米薄膜敷料413
1841澆鑄制膜技術413
1842LB膜技術414
1843LBLSA膜技術414
185納米銀敷料415
1851銀的抗菌性能及機制416
1852納米銀敷料的套用方式416
1853納米銀的毒性417
186樹枝狀聚合物417
參考文獻41819納米製劑的製備和檢測儀器422
191納米製劑的製備422
1911“自上而下”技術422
1912“自下而上”技術425
1913納米製劑製備方法的比較429
192納米製劑的檢測儀器430
1921粒徑檢測儀器430
1922表面電位檢測儀器433
1923外形檢測儀器435
193納米製劑生產實例439
1931Doxil439
1932Myocet441
194結語442
參考文獻44220藥物遞送中納米技術套用展望445
參考文獻447
索引449

圖書前言

六年前,筆者組織翻譯了美籍華人科學家王炳和教授主編的《Drug Delivery: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藥物傳遞:原理與套用》),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在本專業領域產生較好的反響。這本書系統論述了藥物遞送的各個方面,包括藥物遞送中的生理學和生物化學問題、藥物遞送和靶向給藥相關的基本科學問題、細胞學研究方法,特別是介紹了各種主要藥物遞送系統的基本原理和最新進展,包括前藥、受體介導系統、多肽蛋白給藥、基因遞送系統、肺部遞送系統、抗體介導系統、脂質體等。但這本書有一個遺憾的地方,就是沒有涉及納米技術。
納米技術很早就在藥物遞送上得到套用。1965年英國科學家Bangham發現脂質體的時候,就開始涉及納米藥物載體。到20世紀80年代時,國際上納米技術在給藥方面的套用達到了一個高度。當時的國內藥劑學界也很早把納米給藥系統介紹到國內,並開始研究。當時把納米粒寫成“毫微粒”,“毫微”就是納米的意思。
與國際上大量的納米技術在藥物遞送方面套用的著作比較,國內還沒有專門介紹相應內容的著作,這和國內大量的納米藥學研究不相匹配。同時,國內也缺乏一本為剛進入或準備進入該領域進行科研和生產工作的工作者全面介紹該領域基礎知識和發展的書籍。
本書即是基於上述原因進行編撰的。筆者作為主編聯合幾位副主編,組織該領域一線科研人員編撰此書。全書分為20章,涵蓋了納米技術在藥物遞送套用的各個方面。本書在編撰格式上,也傾向於“手冊化”,不僅各章內容都有主題,各小節和小標題也體現了“條目化”。讀者很容易從中直接找到需要的內容。同時各章在行文方式上都比較獨立,使它們都具有“獨立”參考價值。每章詳盡和最新的參考文獻也為有特殊興趣的讀者提供了深入了解相關知識和文獻追蹤的可能。“納米技術”和“藥物遞送”涵蓋了太多內容,它們交叉後又涉及很多問題,限於本書篇幅,不能全部納入,希望在以後再出版時,進行補充。
筆者除了撰寫部分章節外,還仔細閱讀和核對了每一章,對某些不合適的概念觀念進行了統一或修改,對參考文獻進行了格式統一和確認,力爭做到全書正確、規範。
感謝參與本書的各位編輯。本書中的許多圖被重新繪製,並與筆者進行許多細節上的討論和確認。正是他們的努力,才使本書得以出版。
希望本書的出版能普及知識,推進科研,指導生產,造福大眾。
金義光2014年6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