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針尾雀

紋針尾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 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紋針尾雀代表物種的普通亞種,雄性成鳥(繁殖羽):全身羽色呈法蘭絨淺灰色;鼻須及前額基部絨黑色;眼先,眼周,臉頰部及耳羽區,連成界限清晰的純白塊斑,並稍向後上方,伸延到上頸側部;上體自頭頂、背部、腰部至尾上覆羽均呈法蘭絨淺灰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紋針尾雀
  • 外文名:Streaked Tit-spinetail, Streak-backed Tit-spinetail
  • 拉丁學名:Leptasthenura striata
  • 命名時間:Philippi & Landbeck, 1863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灶鳥科
保護級別,外形特徵,繁殖方式,分布範圍,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外形特徵

紋針尾雀代表物種的普通亞種,雄性成鳥(繁殖羽):全身羽色呈法蘭絨淺灰色;鼻須及前額基部絨黑色;眼先,眼周,臉頰部及耳羽區,連成界限清晰的純白塊斑,並稍向後上方,伸延到上頸側部;上體自頭頂、背部、腰部至尾上覆羽均呈法蘭絨淺灰色;尾羽淡灰,並具隱約不顯的淺灰褐色橫斑端稍向外捲曲,外翈窄狹,稍綴褐灰色;雙翅表面淺灰色,飛羽軸灰褐色,初級飛羽端尖灰褐色;翅下覆羽及腋羽淡灰白色。下體頦部灰褐色;喉胸部淡灰;腹部轉為淺淡灰色;下腹至尾下覆羽近灰白色。
雌性成鳥:體形較雄鳥為小,羽色近似雄鳥但顯然稍為暗淡些。
幼鳥:體羽暗灰褐色;頭側臉頰部白塊斑的界限不甚清晰;翅角腕關節緣具灰白斑,翅下覆羽及腋羽亦呈灰白斑。
虹膜橙紅色;嘴、跗蹠與趾、爪均黑色

繁殖方式

紋針尾雀的巢置於闊葉高大喬木樹冠岔枝間,距地面約10米以上;灰卷尾繁殖期:在海南島4-6月間,在華東區則為5-7月間;多數地區一年繁殖一次,6-7月進行;巢構造細緻而精巧,呈淺杯狀;內壁層是以細枯草、根須、雜草花穗、植物細纖維等編織而成,中間雜以枯乾碎葉片;巢的外層由細小樹枝、葉柄、樹皮碎片組成;巢緣及巢外並覆以偽裝與加固物質,如地衣碎片、苔蘚、蜘蛛網絲、動物絨毛纖維等。通常產卵3-4枚,卵殼顏色多變異,殼呈乳白、橙粉或粉紅色;殼表面雜有灰色、暗棕褐色、褐紅色和棕黃色點斑或大小不規則的斑塊和漬斑,一般在卵的鈍端斑點較密集。卵徑為24-26.5mm×17.5-19mm。能見到親鳥銜食餵育幼雛。

分布範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