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額金剛鸚鵡

紅額金剛鸚鵡

紅額金剛鸚鵡(學名:Ara rubrogenys)產於美洲熱帶地區,是體型最小的金剛鸚鵡,體格壯碩強健,野外數量相當稀少。紅額金剛鸚鵡幼鳥時期頭部紅羽並不明顯,會隨著年齡慢慢增多,成熟後頭部、面頰與肩部的羽毛會呈現美麗鮮艷的橘紅色,非常美麗。食譜由許多果實和花朵組成,食量大,有力的喙可將堅果啄開,用鈍舌吸出果肉。產於美洲熱帶地區,在河岸的樹上或崖壁洞裡築巢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紅額金剛鸚鵡身長55-60厘米,鳥體大致上為橄欖綠色。前額、耳羽以及大腿附近都有紅色的羽毛,翅膀也有零星的分布紅色羽毛。在翅膀前端彎曲的邊緣和翅膀覆羽內側有少量的橘紅色,翅膀內側的覆羽大部份為橄欖黃色,尾巴上方為橄欖綠色,尖端帶有些藍色,尾巴內側為橄欖黃色,臉部附近白色的裸皮有幾條棕黑色的羽毛橫向分布,鳥喙為黑色。

棲息環境

喜歡半乾燥的山谷、並且以山谷附近森林的植被為活動範圍,也常常喜歡飛到這些山谷附近的農田去覓食。

生活習性

紅額金剛鸚鵡通常成對活動,在繁殖季也會群聚多達30隻左右,偶爾在築巢的樹上會聚集高達80隻。喜歡在峭壁或是小樹洞中築巢,一大早便會飛到覓食區覓食直到黃昏才歸巢,很吵雜但是個性並不內向,每天會花很多時間在地面尋找食物,有時候高達4小時。當地有些人稱它們為“Loro Burro”,意思是很笨的鳥,笨到話都講不出來。紅額金剛鸚鵡喜歡農人種植的農作物(例如花生、玉米是它們的主食),也喜歡乾燥地區各種不同的仙人掌,以及一些野生的水果、漿果、堅果和小昆蟲等。
紅額金剛鸚鵡(圖4)紅額金剛鸚鵡(圖4)

分布範圍

分布於玻利維亞中部。是當地特有物種,通過玻利維亞的安第斯山脈以東的北丘基薩卡小面積的中南部,從南科恰班巴和西聖克魯斯以東北。主要在大里奧斯,米斯克,堅而皮科馬約谷系統中。這是當地常見的,但數量在下降。
紅額金剛鸚鵡分布圖紅額金剛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野地繁殖大多在11月至4月間,多在岩壁洞穴里築巢繁殖,一次繁殖約產1-3枚卵,但可能只會帶大一隻幼鳥,由於巢穴多在岩壁內所以幼鳥比較不易被盜獵者捕捉。
紅額金剛鸚鵡的人工繁殖並不容易,需要夠大的籠舍比較容易繁殖成功,約在4歲時會開始繁殖,然而6歲以上的鳥會有比較穩定的繁殖成果與周期,繁殖期近時,互相理毛、交配次數、求偶行為、進出巢箱的次數與攝取的食物會明顯增多,公鳥對人會變的比較有攻擊性與侵略性,母鳥一次產下2至4枚,孵化期約26日,幼鳥羽毛長成約12至18周。
人工繁殖鳥不多,但十分強壯而且很快能適應新環境,叫聲雖不比其它大型金剛大,但仍會造成不小的噪音,應提供寬敞的籠舍,
它們喜愛啃咬所以籠舍與棲木須使用堅硬的材質,也可提供一些木頭供其咬嚼,飲食方面仍應注重多樣化與營養平衡,蔬菜、水果、種子、堅果、鳥餅乾、蛋食品、維他命補充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手養鳥生性友善、愛玩耍、聰明、與飼主互動性高,學語能力佳,受到不少國外鳥友的好評;紅額金剛鸚鵡在鸚鵡養殖業的源起很晚,在70年代剛被南美學者發現時曾被認為是金剛鸚鵡雜交下的種類,後來才證實為獨立種類,在人工圈養與繁殖的腳步上自然落後其它種類許多。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在1991-1992年之間,估計總數量在2000-4000隻,在1991年可能減少了1,000隻。2007年保守估計僅有不到500個繁殖對,在2011年進行的一項調查試圖覆蓋該物種的整個範圍,定位34-35年在懸崖上占據的築巢地,其中16隻為以前未知的,本次調查統計130對,其中67-86隻為人工飼養。2011年在繁殖季節非繁殖個體聚集的7地區,包括了545隻,總人口(包括對)是805隻,本次調查還顯示過去5年稱為繁殖地點已經無鳥出現。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Ⅰ一級保護類鳥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