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陳艾(菊科植物蔞蒿的全草)

紅陳艾(菊科植物蔞蒿的全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紅陳艾,又名艾草,菊科植物蔞蒿的全草。其植株具清香氣味,具有活血祛瘀,下氣通絡的功效。其多生於濕潤的疏林中、山坡、路旁、荒地、河湖岸邊及沼澤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陳艾
  • 別稱:艾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菊亞綱
  • :菊目
  • :菊科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藥材性狀,性味,功用,變種,

形態特徵

植株具清香氣味。主根不明顯或稍明顯,具多數側根與纖維狀鬚根;很狀莖稍粗,直立或斜向上,直徑4-10毫米,有匍匐地下莖。莖少數或單,高60-150厘米,初時綠褐色,後為紫紅色,無毛,有明顯縱棱,下部通常半木質化,上部有著生頭狀花序的分枝,枝長6-10(-12)厘米,稀更長,斜向上。葉紙質或薄紙質,上面綠色,無毛或近 無毛,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平貼的綿毛;莖下部葉寬卵形或卵形,長8-12厘米,寬6-10厘米,近成掌狀或指狀,5或3全裂或深裂,稀間有7裂或不分裂的葉,分裂葉的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5-7(-8)厘米,寬3-5毫米,不分裂的葉片為長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6-12厘米,寬5-20毫米,先端銳尖,邊緣通常具細鋸齒,偶有少數短裂齒白,葉基部漸狹成柄,葉柄長0.5-2(-5)厘米,無假託葉,花期下部葉通常凋謝;中部葉近成掌狀,5深裂或為指狀3深裂,稀間有不分裂之葉,分裂葉之裂片長橢圓形、橢圓狀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長3-5厘米,寬2.5-4毫米,不分裂之葉為橢圓形、長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寬可達1.5 厘米,先端通常銳尖,葉緣或裂片邊緣有鋸齒,基部楔形,漸狹成柄狀;上部葉與苞片葉指狀3深裂,2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葉為線狀披針形,邊緣具疏鋸齒。頭狀花序多數,長圓形或寬卵形,直徑2-2.5毫米,近無梗,直立或稍傾斜,在分枝上排成密穗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狹而伸長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外層總苞片略短,卵形或近圓形,背面初時疏被灰白色蛛絲狀短綿毛,後漸脫落,邊狹膜質,中、內層總苞片略長,長卵形或卵狀匙形,黃褐色,背面初時微被蛛絲狀綿毛,後脫落無毛,邊寬膜質或全為半膜質;花序托小,凸起;雌花8-12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一淺裂,花柱細長,伸出花冠外甚長,先端長,2叉,叉端尖;兩性花10-15朵,花冠管狀,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或微尖,花柱與花冠近等長,先端微叉開,叉端截形,有睫毛。瘦果卵形,略扁,上端偶有不對稱的花冠著生面。花果期7-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濕潤的疏林中、山坡、路旁、荒地、河湖岸邊及沼澤地。

分布範圍

我國除華南地區及西藏外,各地均有分布。蒙古、朝鮮、俄羅斯也有。

主要價值

藥材性狀

主根1條,纖細,微彎曲,長約9cm~12cm,棕黃色,有縱皺紋,具鬚根多數。莖圓柱形,綠褐色,基部常紫褐色,有縱向順直紋理及葉片脫落後的疤痕,折斷面淡綠色,邊緣有纖維,中央髓部疏鬆。葉互生,皺縮,有的破碎,完整者展開似艾葉但較長,線狀披針形或3~5深裂,上表面棕綠色,下表面灰綠色,密或疏生白色茸毛。質脆易斷。枝梢具黃色小花,多數密集組成狹長的復總狀花序。氣微芳香,味淡。以葉多、莖帶紫褐色者為佳。

性味

苦、辛,溫。歸心、脾經。活血祛瘀,下氣通絡。用於瘀滯腹痛,肝炎,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痛經,內傷致大小便出血,燙火傷。常用量9g~15g。孕婦忌服。
附註 本品在四川作劉寄奴藥用。幼苗可作蔬菜吃。

功用

歸心、脾經。活血祛瘀,下氣通絡。用於瘀滯腹痛,肝炎,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痛經,內傷致大小便出血,燙火傷。常用量9g~15g。孕婦忌服。
性味: 苦、辛,溫
採收加工 秋季採收,曬乾或鮮用。

變種


蔞蒿 (原變種)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ex Bess. var. selengensis
無齒蔞蒿(變種)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ex Bess. var. shansiensis Y. R. Lin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