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花碧桃

紅花碧桃

紅花碧桃(拉丁學名:Amygdalus persica L. var. persica f. rubro-plena Schneid.)是薔薇科桃屬植物喬木,高3-8米;樹冠寬廣而平展;樹皮暗紅褐色,老時粗糙呈鱗片狀。花期3-4月,果實成熟期因品種而異,通常為8-9月。本種為桃的變種,花半重瓣,紅色。我國各省區均有栽培,供觀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花碧桃
  • 拉丁學名:Amygdalus persica L. var. persica f. rubro-plena Schneid.
  • 二名法:Amygdalus persica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薔薇目 Rosales
  • 亞目:薔薇亞目 Rosineae
  • :薔薇科 Rosaceae
  • 亞科:李亞科 Prunoideae
  • :桃屬 Amygdalus
  • 亞屬:桃亞屬 Subgen. Persica
  • 亞種:紅花碧桃
  • 分布區域:世界各地均有栽植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栽殖方法,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原變種
喬木,高3-8米;樹冠寬廣而平展;樹皮暗紅褐色,老時粗糙呈鱗片狀;小枝細長,無毛,有光澤,綠色,向陽處轉變成紅色,具大量小皮孔;冬芽圓錐形,頂端鈍,外被短柔毛,常2-3個簇生,中間為葉芽,兩側為花芽。葉片長圓披針形、橢圓披針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7-15厘米,寬2-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上面無毛,下面在脈腋間具少數短柔毛或無毛,葉邊具細鋸齒或粗鋸齒,齒端具腺體或無腺體;葉柄粗壯,長1-2厘米,常具1至數枚腺體,有時無腺體。花單生,先於葉開放,直徑2.5-3.5厘米;花梗極短或幾無梗;萼筒鐘形,被短柔毛,稀幾無毛,綠色而具紅色斑點;萼片卵形至長圓形,頂端圓鈍,外被短柔毛;花瓣長圓狀橢圓形至寬倒卵形,粉紅色,罕為白色;雄蕊約20-30,花葯緋紅色;花柱幾與雄蕊等長或稍短;子房被短柔毛。果實形狀和大小均有變異,卵形、寬橢圓形或扁圓形,直徑(3)5-7(12)厘米,長几與寬相等,色澤變化由淡綠白色至橙黃色,常在向陽面具紅暈,外面密被短柔毛,稀無毛,腹縫明顯,果梗短而深入果窪;果肉白色、淺綠白色、黃色、橙黃色或紅色,多汁有香味,甜或酸甜;核大,離核或粘核,橢圓形或近圓形,兩側扁平,頂端漸尖,表面具縱、橫溝紋和孔穴;種仁味苦,稀味甜。花期3-4月,果實成熟期因品種而異,通常為8-9月。2n=16。
本種特點
本種花半重瓣,紅色。

分布範圍

原產我國,各省區廣泛栽培。世界各地均有栽植。

栽殖方法

紅花碧桃宜栽植於沙壤土或礫壤土的地塊。沙壤土或礫壤土通透性好,可保證紅花碧桃根系正常的生理活動。另外為創造根系健康生長的環境條件,要避免在低洼排水不良的地方栽植,栽植時切忌過密過深。澆水在乾旱季節里較為適宜,每周澆一次透水為宜。見乾澆水,避免過乾過濕的現象。
開始時病部稍膨脹,隨後陸續分泌出透明柔軟的樹膠,和空氣接觸後,逐漸變為茶褐色硬膠塊,病株樹勢漸衰,葉片變黃,嚴重的甚至造成死亡。果實發病由果核內分泌黃色膠質,溢出果面,病部硬化,嚴重的龜裂。

病蟲防治

紅花碧桃養殖過程中防治病蟲害要及時,同時要注意防治過程中不要造成較大的機械傷口。紅花碧桃的病蟲害常發於夏、秋兩季,其主要病害有:穿孔病、炭疽病、流膠病、縮葉病。如有發生,可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進行噴施,亦可和百菌清交替使用。主要蟲害有蚜蟲與紅蜘蛛,如果發現,可用氧化樂果乳劑1000倍液或馬拉硫磺乳劑1000~1500倍液或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殺蚜蟲、紅蜘蛛和介殼蟲,紅頸天牛的成蟲可人工捕殺,幼蟲可用敵敵畏等農藥注入蟲孔中,並將洞口用泥巴封死。冬季在主幹及粗壯枝上塗白,對防治天牛繁衍幼蟲有較好的效果。

主要價值

桃樹幹上分泌的膠質,俗稱桃膠,可用作粘接劑等,為一種聚糖類物質,水解能生成阿拉伯糖、半乳糖、木糖、鼠李糖、葡糖醛酸等,可食用,也供藥用,有破血、和血、益氣之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