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腰鸚鵡

紅腰鸚鵡

紅腰鸚鵡(學名:Psephotus haematonotus)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鳥體主要是綠色,特徵是尾部有一塊紅斑。成熟的雄鳥顏色較明亮,紅色部分也較鮮艷,而雌鳥的體色則較黯淡。在野外,它們生活在草原及灌木叢里,通常以約150隻的大族群出現。以草地和灌木種子、地面上的植被、植物嫩芽、漿果、水果、花朵、昆蟲以及其幼蟲等為食。主要分布於澳洲東南部。

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紅腰鸚鵡體長約27厘米,體重54 – 70克,這種鸚鵡頭部為綠色;前額、頭頂前端和臉頰下方帶有藍色;胸部黃綠色;腹部帶有明顯的黃色;尾巴內側覆羽白色;頸部和背部為深藍綠色;背部下方紅色;翅膀外側中間覆羽為黃色;翅膀彎曲的地方、內側覆羽和外測主要覆羽附近的羽毛為藍紫色;翅膀內中間覆羽和次要飛行羽為藍綠色,尾巴內側淺藍色;尾巴上方覆羽綠色;鳥喙灰黑色;虹膜深棕色。
雌鳥為橄欖灰色,頭頂、背部和翅膀為橄欖綠色;背部下方和尾巴上方覆羽為綠色;翅膀彎曲的部份、主要飛行羽覆羽和其附近羽毛為深藍紫色;翅膀外側中間覆羽為淺\藍色;尾羽內側白色並帶有淺藍;鳥喙為灰色。幼鳥和成鳥體色相同,但是羽色較深;年幼的雄鳥背部下方帶有少量紅羽,幼鳥需要4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羽色。

棲息環境

紅腰鸚鵡主要棲息於開闊的林地、果園、桉樹叢林、熱帶草原、農耕區、充滿樹木的牧地、約1100米高水源流經的地區;曾經在袋鼠島上的紅樹林區發現其的蹤跡,有時候也會在公園或是花園中出沒。

生活習性

紅腰鸚鵡平時大多成對或是以小群體活動,平時大多在地面覓食,在冬季會聚集高達100隻的數量,有時會在籬笆或是電線桿上休憩;在繁殖季雄鳥會組成一個群體活動;每天會花上數個小時於地面覓食,喜歡在濃密有樹蔭的高大樹下尋找食物;在飛行的時候相當容易被發現,但是引伸於濃密林中時,由於身體的羽色提供了相當良好的掩蔽,因此很難被察覺;有時候會前往人類居住的農場或是農田附近,撿拾掉落的穀粒;每天清晨破曉後會先前往地面飲水,然後便飛往覓食處,如過天氣炎熱或是夏季,一天會前往飲水好幾次;在日正當中炎熱時,會選擇濃密的樹蔭下或是灌木叢乘涼休憩;平時在地面覓食的時候戒心不強,因此時常被猛禽或是澳洲當地的野貓所捕食;如果警覺到有猛禽來襲,會群聚飛起避難;紅腰鸚鵡飛行的速度相當快,高度也頗高,和同伴間會用尖銳的叫聲來彼此聯繫,繁殖季的時候叫聲更大,非常顯而易見。
紅腰鸚鵡主要以草地和灌木種子、地面上的植被、植物嫩芽、漿果、水果、花朵、昆蟲以及其幼蟲等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洲東南,除了古柏氏克里克區(Cooper's Creek area)以外;南澳的東北和昆士蘭西南。
紅腰鸚鵡分布圖紅腰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紅腰鸚鵡在野外的繁殖期是8至第二年1月,洞巢選擇在一個中空的樹枝或樹幹上,往往靠近水源,或在農場和郊區的建築物附近,每巢產4至8枚卵,孵化期19天。幼鳥留巢期約四周。
人工繁殖,雌鳥每窩會產下4-7個卵,孵化25天,幼鳥約一個月大離巢,但仍會讓親鳥餵食一段時間。幼鳥長大後必須與親鳥分開,因為雄鳥可能會攻擊它,它們也不能與其他的種類飼養在同一間鳥舍里。若要選擇假母時,紅腰鸚鵡是一個很好的對象。

亞種分化

紅腰鸚鵡(2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Psephotus haematonotus caeruleus
2.
Psephotus haematonotus haematonotus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LC)。
紅腰鸚鵡全部圖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