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脅吸蜜鸚鵡

紅脅吸蜜鸚鵡

紅脅吸蜜鸚鵡(學名:Charmosyna placentis)羽色鮮艷,雄鳥鳥喙和眼睛之間、下巴、翅膀內側覆羽、胸部兩側均為紅色;雌鳥臉頰、下巴、腹脅和翅膀內側覆羽均無紅色,前額和頭頂為綠色;耳羽為藍黑色。

主要以花粉、花蜜與果實為食物,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體內部的構造也很特別,它們的體內有一種特別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於該吸蜜鸚鵡沒有消化穀物飼料的必要,它們的沙囊處理硬食物的能力較其他鸚鵡弱了許多。

分布於印尼和巴布亞紐幾內亞。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紅脅吸蜜鸚鵡身長15-17厘米,體重34-48克 ,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前額和頭頂前端為黃綠色;鳥喙和眼睛之間、下巴、翅膀內側覆羽、胸部兩側均為紅色;耳羽藍紫色,並帶有淺藍色的放射狀條紋;尾巴上端臀部為淺藍紫色;尾羽上方綠色,尖端橙黃色,內側為黃色;尾羽外側為紅色和黃黑底,翅膀彎曲的地方到內側飛行羽為黃色。鳥喙珊瑚紅色,虹膜橙色。
雌鳥臉頰、下巴、腹脅和翅膀內側覆羽均無紅色,前額和頭頂為綠色;耳羽為藍黑色,並參雜著黃色條紋狀羽毛。幼鳥和雌鳥的顏色很相似,但是耳羽為藍色,羽毛尖端為黃色;成鳥的眼睛和鳥喙之間均有紅羽,雌鳥前額帶有黃綠色。鳥喙為棕黑色。

棲息環境

紅脅吸蜜主要棲息於林區和次生林、森林邊緣地帶、濕地、部分開墾過的地區和椰子園,在印尼海拔不超過300米,但在紐幾內亞東部可達1400米;有時也會在狹長的林區、平原地帶、沼澤地區和紅樹林活動。偶爾會前往鄰近村莊或是花園等處。

生活習性

在繁殖季大多成對或是組成10到20隻左右的小群體,喜歡聚集於花朵盛開的樹上;偶爾會和其他同屬的吸蜜鸚鵡一起集結覓食;生性非常活潑,在群體中時常聽見紅脅吸蜜鸚鵡彼此喋喋不休的發生爭吵,發出的噪音相當引人注意。平常安靜的在林間活動,則因為身體的羽色提供了良好的掩蔽,所以不容易被察覺。飛行的時候會伴隨尖銳的鳴叫,很容易看見。紅脅吸蜜鸚鵡主要以花粉、花蜜、花朵、軟性水果、草地植物的小種子等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摩鹿加群島、巴布亞島、 布乾維爾島、俾斯麥群島、安汶島、塞蘭島和阿魯島。
紅脅吸蜜鸚鵡分布圖紅脅吸蜜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在野外一整年都可以繁殖,但是主要的繁殖期在當地的旱季,會在白蟻塔中或是腐爛的樹幹中築巢;在紐幾內亞,會定期探測白蟻丘,特別喜歡在有蕨類植物和苔蘚覆蓋的地區築巢,也利用這些材質鋪巢。繁殖季節從2月至10月期間,在其他月份也可繁殖。
人工飼養的紅脅吸蜜鸚鵡配對非常困難,除非當它們還是幼鳥的時候就使其熟悉並生活在一起,否則成鳥大多會互相攻擊。紅脅吸蜜鸚鵡一整年都可以繁殖,可以提供20×20×35厘米的厚木巢箱。一次會產下2枚卵,孵化期為22到23天,幼鳥羽毛長成約需5到6周。羽毛豐滿後仍留巢約1個月。如果飼養得宜,一年可以繁殖3次,親鳥有拔去幼鳥羽毛的傾向,因此要適時取出手養。

亞種分化

紅脅吸蜜鸚鵡亞種(5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Charmosyna placentis intensior
2.
Charmosyna placentis ornata
3.
Charmosyna placentis pallidior
4.
Charmosyna placentis placentis
5.
Charmosyna placentis subplacens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註:紅脅吸蜜鸚鵡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