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背葉(大戟科山麻桿屬灌木)

紅背葉(大戟科山麻桿屬灌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紅背葉(學名:紅背山麻桿,拉丁學名:Alchornea trewioides (Benth.) Muell. Arg.)為大戟科山麻桿屬灌木,高1-2米;小枝被灰色微柔毛,後變無毛。雌雄異株,雄花序穗狀。蒴果球形,具3圓棱,直徑8-10毫米。花期3-5月,果期6-8月。分布於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背山麻桿
  • 拉丁學名:Alchornea trewioides (Benth.) Muell. Arg.
  • 別稱:紅背葉、紅帽頂、紅背娘、紅丹里、紅白膜、紅羅裙、紅苦梅
  • 二名法:Alchornea trewioides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大戟目 Euphorbiales
  • 亞目:大戟亞目 Euphorbiineae
  •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 亞科:鐵莧菜亞科 Subfam. Acalyphoideae
  • :鐵莧菜族 Trib. Acalypheae
  • :山麻桿屬 Alchornea
  • :紅背山麻桿
  • 分布區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
  • :小托葉組 Sect. Stipellaria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灌木,高1-2米;小枝被灰色微柔毛,後變無毛。葉薄紙質,闊卵形,長8-15厘米,寬7-13厘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淺心形或近截平,邊緣疏生具腺小齒,上面無毛,下面淺紅色,僅沿脈被微柔毛,基部具斑狀腺體4個;基出脈3條;小托葉披針形,長2-3.5毫米;葉柄長7-12厘米;托葉鑽狀,長3-5毫米,具毛,凋落。雌雄異株,雄花序穗狀,腋生或生於一年生小枝已落葉腋部,長7-15厘米,具微柔毛,苞片三角形,長約1毫米,雄花(3-5) 11-15朵簇生於苞腋;花梗長約2毫米,無毛,中部具關節;雌花序總狀,頂生,長5-6厘米,具花5-12朵,各部均被微柔毛,苞片狹三角形,長約4毫米,基部具腺體2個,小苞片披針形,長約3毫米;花梗長1毫米;雄花:花萼花蕾時球形,無毛,直徑1.5毫米,萼片4枚,長圓形;雄蕊(7-)8枚;雌花:萼片5 (-6)枚,披針形,長3-4毫米,被短柔毛,其中1枚的基部具1個腺體;子房球形,被短絨毛,花柱3枚,線狀,長12-15毫米,合生部分長不及1毫米。蒴果球形,具3圓棱,直徑8-10毫米,果皮平坦,被微柔毛;種子扁卵狀,長6毫米,種皮淺褐色,具瘤體。花期3-5月,果期6-8月。
紅背葉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5-400(-1 000)米沿海平原或內陸山地矮灌叢中或疏林下或石灰岩山灌叢中。

分布範圍

產於福建南部和西部、江西南部、湖南南部、廣東、廣西、海南。分布於泰國北部、越南北部、日本硫球群島。模式標本采自香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