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井

紅毛井位於台灣嘉義市東區,於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12月23日公告為歷史建築,為嘉義市內留存最久的古蹟,乃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諸羅山社開鑿的水井,在清朝乾隆年間以“蘭井泉甘”之名列入“諸羅八景”之一,而在2001年的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中,該井獲選為第63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毛井
  • 位置台灣嘉義市東區
  • 公告時間:2008年12月23日
  • 地位:嘉義市內留存最久的古蹟
介紹,沿革,其他,

介紹

原本紅毛井一帶因此井而設有“蘭井裡”,在2010年2月1日時該里與文昌里、鎮南里、祐民里(部份)合併成民族裡(因里內有民族國小)。此外嘉義市有一條蘭井街,亦是因此井得名,是位於安和街與林森西路之間的東西向街道。

沿革

紅毛井又名蘭井,為荷治時期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於1655年首次於諸羅山社派駐專任政務員及牧師後,因派駐人員日漸增多,為因應需求及改善水質而於1657年開鑿的大井。井址選定於諸羅山社聚落中心:“中央廣場”,廣場附近即為政務員與牧師的房舍群。
而後在明鄭時期曾由鎮守當地的部將吳智武所整修。據清代《台灣府志》記載,該井井欄原為方形,而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時,諸羅知縣衛克堉因該井井水味美,聞名全縣而以“蘭井泉甘”之名列入諸羅八景之一。而在日治時期初期,該井依然為當地居民所使用。但日本人類學家伊能嘉矩於1909年踏查時發現,當時官署已在水井貼上“不適於飲用”的告示。1928年12月11日,報紙報導紅毛井已被磚石填滿,“穢水差池,以僅見古蹟,委之廢墜,殊可惜也”。
二次大戰後,嘉義市長許世賢於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重修此井,並在井上架設鐵欄、立“紅毛井整修紀念碑誌”紀念。而在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時,嘉義市政府又重修圓形井欄,並在周圍增加意象鋪面的設計。

其他

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在研究紅毛井相關歷史後指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台灣其他地方所開鑿的水井多為圓井,但嘉義紅毛井在日治時期到民國八十七年(1998年)整修成圓井前可確知為方井,至於荷蘭時期的紅毛井為圓井或方井則還要再加以調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