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桔塔

紅桔塔

“紅桔塔”是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江東村浦口宮民眾紀念梅妃“春秋兩祭”中春祭的“紅桔疊果龕”的祭祀製作形式,是一種源於唐代的民間民俗的工藝美術 祭品。它的特點:莊嚴、靜觀、奇特,是全國獨一無二、世上無雙的祀典祭品。《紅桔塔》的含意,紅是紅利、桔是吉祥之 兆。全村共有十三個里社,自清嘉慶十三年重修浦口宮時,每社疊一座桔塔,一直延續至2005年。近幾年又增加永興里社和 董事會2座桔塔,一共製作十五座《紅桔塔》。逢年元月初三,各里社男女老少歡天喜地在浦口宮分檢不同類型大小紅桔,由 泥、木工為主,忙於搭建製作壘起《紅桔塔》,按仿古傳承位置排列,矗立在江梅妃主殿長案桌上。各里社按戶數人口不 等,分為高低,最高由底座直穿在屋樑之上,雄偉壯觀,絢麗獨特,名揚五洲四海,參觀人員絡繹不絕,人人讚不絕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紅桔塔
  • 地理標誌:荔城區黃石鎮江東村浦口宮 
  • 批准時間:2009年1月 
  • 非遺級別: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俗介紹,歷史記載,製作規範,製作流程,

民俗介紹

“紅桔塔”是荔城區黃石鎮江東村浦口宮民眾紀念梅妃“春秋兩祭”中春祭的“紅桔疊果龕”的祭祀製作形式,是一種源於唐代的民間民俗的工藝美術 祭品。它的特點:莊嚴、靜觀、奇特,是全國獨一無二、世上無雙的祀典祭品。《紅桔塔》的含意,紅是紅利、桔是吉祥之 兆。全村共有十三個里社,自清嘉慶十三年重修浦口宮時,每社疊一座桔塔,一直延續至2005年。近幾年又增加永興里社和 董事會2座桔塔,一共製作十五座《紅桔塔》。逢年元月初三,各里社男女老少歡天喜地在浦口宮分檢不同類型大小紅桔,由 泥、木工為主,忙於搭建製作壘起《紅桔塔》,按仿古傳承位置排列,矗立在江梅妃主殿長案桌上。各里社按戶數人口不 等,分為高低,最高由底座直穿在屋樑之上,雄偉壯觀,絢麗獨特,名揚五洲四海,參觀人員絡繹不絕,人人讚不絕口。
2009年1月,《黃石浦口宮紅桔塔》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紅桔塔

歷史記載

莆田古稱浦口、浦田、興化、蒲陽,江東唐寓天華、東華、港東、連江里、江境等歷代不同地名。
唐明皇時,江東美才女江采蘋被選入宮,賜封梅妃。天寶15年,安祿山兵陷長安,唐明皇西蜀避難,梅妃不願棄國逃避,國 破不失節,驅遣侍人逃命,自己奮不顧身,不屈亂賊,捨身殉國,志節清高……。
梅妃故里“浦口宮”,創建於唐肅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後經歷代重修擴建,系崇祀江梅妃之宮殿,配祀其父母其兄等。父仲遜,封鎮國將軍,後因女為妃,貴封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妃兄采芹封為國舅,褒封為察院御史。江公真人,曾傾盡家產,賑濟災民,御賜《春秋二祭》,歷代典祀不停。有梅妃其人,才有創建浦口宮與春祭《紅桔塔》特色祭典。如今的“紅桔疊果龕”格式還是沿襲清嘉慶十三年重修浦口宮時祭祀的規格,製作程式規範,用料考究,工藝獨特,歷史淵源久遠,是莆田民間的寶貴精神財富。歷代一直傳承至今,香火旺盛,名揚四面八方,遠播海外。
《紅桔塔》源於唐,成於宋,盛於明清,為民間民俗祭典活動的一種儀式,是工藝美術靜觀固定位置的一種祭品,局限於祭祀之項。每座《紅桔塔》分高低採用數十斤、數百斤上下的紅桔,由果盆、果柱、層板、早春、剪紙字樣組成。“紅桔”紅是紅利,桔是吉祥之兆,三春為三春開泰走好運。展出後紅桔分發各家各戶按人數均分,以示梅妃給眾生賜福之兆。

製作規範

《紅桔塔》製作規範。自唐至今,製作方式不斷發展,從簡單到不斷複雜,從不太規範到規範。自清嘉慶後,製作格式幾乎沒有變化,都是由各社召集人帶領本社有關人員,從正月初三上午進行精心疊桔塔。每社製作人數,一般根據各桔塔的高低和各社戶數多少而定。桔塔製作高的,所需人數就多;桔塔製作低的,所需的人數就少;有的社最多所需人數三十多人,有的社也只有六至八人,一般製作一座桔塔都要十幾人。製作桔塔人員分工明確,有的專業挑選桔子,有的專門疊桔子,還有協調人,保證桔塔重心挺拔大方、牢固。製作桔塔程式規範,底層桔塔由16粒大小均勻的紅桔上下兩個相疊,圍繞一圈作為底層,層與層之間用一槐八角形的層板木片相間,依次逐層向上的疊加,“塔身”也跟著漸漸縮小,為了保證一層層疊起的桔塔勻稱平衡,筆直豎立,每粒紅桔的大小都必須事先挑選一番。每層疊紅桔的工藝必須精心製作,不能半點馬虎應付。直到頂層“塔尖”,只有4粒紅桔收尾。桔塔疊好後,塔尖貼上“三春”圖案並鳴炮慶賀。
《紅桔塔》組成分為:底座是多種多式的果盆,中間一枝果柱,各層為層板,尖端為紙紮的早春。果盆各里社都有大小不同,木料大部份都是以樟木雕刻而成,圖案各有不同,有百福、百壽、龍鳳呈祥、八仙、花鳥等,各有千秋。果柱用一種“黃櫸”“紅烈”木料為主柱。層板以杉頭鋸成薄板,層板中間大小孔製成與果柱一樣大的四方孔。使果柱起到固定作用。桔塔最高貼上紙紮“三春”一枝,還有各種異彩鮮花,中間用大金紙剪制各里社和各種祀福不同字樣,閃光燈環繞紅桔塔,整個宮殿燦爛輝煌。
打擊樂:以正月初三早五更,大吹大鼓在宮內齊奏莆仙戲傳統三通鑼鼓,石獅壓鼓,接下十音八樂,莆仙曲牌《大且喜》、《滿江風》、《降都春》等,初四夜和初七早基本相同,打擊樂有大鼓、中鼓、戰鼓三個,配樂大吹至少一對和四枝,大鑼、大金、大鈸中鈸小鈸小鑼各一面,鐘鼓齊奏,熱鬧非常,自始至終一直維持原狀。

製作流程

紅桔塔的製作材料及流程:
除大鼓、大吹、大金、大鈸小鑼鐘鼓之外,其他的製作都是由有祖先傳承,部份里文革受破壞,重新製作,果盆用樟木雕刻而成,圖案有百福、百壽、龍鳳呈祥等吉祥圖案,果柱一般採用“黃櫸”和“黃烈”木料,果柱的高度與“紅桔塔”等高,為桔塔的主柱。果盆要正,漆貼金,十分美觀大方,果柱和層板都採用漆工油漆。
一、備料:紅桔、早春、各種花、標誌、閃光燈等。
二、製作程式:
1、分類紅桔大小,製作人員排列果盆為底座,然後插上果柱,接下逐層加層板,二個紅桔相疊環繞圓形而成,尖端插上三春。
2、標誌各社名稱,各種花和剪紙字、閃光燈等不同顏色裝扮,整個紅桔塔底層大,然後逐層縮小,塔身也跟著逐漸縮小,直到頂層“塔尖”也只有4隻紅桔收尾。整座桔塔勻稱平衡,垂直牢固。
3、奏樂過程:“三通”的打擊樂奏獨特。首先宮內鐘鼓按梅妃顯位,敲響十三響,接下鳴炮響,大金、大鑼連響,接下石獅壓堂鼓,大吹大鼓,或樂器由慢到快齊奏,先打傳統曲牌“三通”,接下曲牌有大且喜、滿江風、喜臨門、游四門等傳統曲牌,優美古樸。
總之梅妃故里浦口宮“紅桔塔”源於唐,盛於歷代,延續至今,已有千年民間民俗文化史,它既有特色靜觀工藝美術展觀,又有唐代大吹大鼓的韻味;既有“石獅壓鼓”美麗傳說,又有雄偉嘹亮的莆仙戲的傳統曲牌,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保護和繼承“紅桔塔”傳統文化遺產,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有著現實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