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心藜

紅心藜

紅心藜為藜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的變種。區別是枝頂幼葉密被紅色粉粒,成長後漸變綠色。

嫩莖葉呈玫瑰紅色,是一種斑色葉草本植物,可以開發做觀葉地被,相信效果會很不錯。該種在《浙江植物志》里被作為藜的變種處理,但在《中國植物志》里卻被歸併為藜,沒有單獨作為變種處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心藜
  • 拉丁學名:Chenopodium  album cv. Centrorubrum 
  • 別稱:中紅藜、灰藋、赤藜、藜、紅藜、灰滌菜、金鎖天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石竹亞綱
  • 石竹目
  • 藜科
  • 藜屬
  • 分布區域:西北、東北及內蒙古等地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特性,栽培要點,繁殖方法,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莖直立,粗壯,具條棱及綠色或紫紅色色條,多分枝;枝條斜升或開展。葉片菱狀卵形至寬披針形,長3-6厘米,寬2.5-5厘米,先端急尖或微鈍,基部楔形至寬楔形,上面通常無粉,有時嫩葉的上面有紫紅色粉,下面多少有粉,邊緣具不整齊鋸齒;葉柄與葉片近等長,或為葉片長度的1/2。花兩性,花簇於枝上部排列成或大或小的穗狀圓錐狀或圓錐狀花序;花被裂片5,寬卵形至橢圓形,背面具縱隆脊,有粉,先端或微凹,邊緣膜質;雄蕊5,花葯伸出花被,柱頭2。果皮與種子貼生。種子橫生,雙凸鏡狀,直徑1.2-1.5毫米,邊緣鈍,黑色,有光澤,表面具淺溝紋;胚環形。花果期5-10月。
主要分布分布遍及全球溫帶及熱帶,我國各地均產。生於路旁、荒地及田間,為很難除掉的雜草。
本科概述:本科約100餘屬,1400多種,主要分布於非洲南部、中亞、南美、北美和大洋洲的乾草原、荒漠、鹽鹼地及地中海、黑海、紅海沿岸。我國有39屬188種,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以及內蒙古等地,而以新疆種類較多。本科藜屬(ChenopodiumL.)和濱藜屬(AtriplxL.)等的多種植物有毒,生長在荒漠、鹽鹼地區,多引起牲畜中毒;有些種類可供蔬菜、製糖和飼料,或作藥用。本科有毒植物含多種生物鹼,主要有毒藜鹼、羽扁豆鹼、毒藜素等,其他還含草酸鹽、硝酸鹽、氰甙以及萜烯類化合物。有些植物含光敏性中毒物質,接觸或食後,皮膚的暴露部分經日光照曬,容易引起皮炎或浮腫等症狀。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兔皮下注射植株地上部分濃縮的水、醇、醚溶液能引起光敏性中毒反應,產生水腫、潮紅和皮下出血等。

分布範圍

台灣,熱帶亞洲
台灣中、低海拔山區

主要價值

食用:幼苗、嫩莖葉和花穗均是可口的野菜來料理,可炒食或煮湯,亦可醃清漬。將果實曬乾用杵舂過,讓種子與殼分離,在取種子磨成粉沫狀調水,內包肉餡如同漢人吃的湯圓。名稱比尼告。2.藥用:全草有去濕解毒,解熱,緩瀉之效。治瘡瘍、腫毒、疥癬、膚癢、痔疾、便秘等。性味:全草:甘、平,有小毒;果實:苦、微甘、寒。效用:全草:清熱利濕,止癢透疹,解毒,殺蟲。治風熱感冒,肺熱咳嗽,腹瀉,細菌性痢疾,蕁麻疹,疥癬,濕疹,白瘢風,蟲咬傷,濕毒,疥癬搔癢;莖:塗贅疣黑痣,蝕惡肉;果實、種子:清熱袪濕,殺蟲止癢。治小便不利,水腫,頭瘡,耳膿。

特性

一年生草本,株高約 1~2 公尺,莖紫紅色或有紅色縱紋。葉互生,三角狀狹卵形,長 1~5 公分,先端鈍葉緣呈不規則狀,波形至鋸齒緣,基部楔形,葉下表面帶粉;葉柄長 0.5~3 公分。穗狀花序,頂生,花被片 5,春至夏開花結果。種子橫生,果實穗狀下垂,長可達1公尺,有紅、橙紅、紫紅等顏色。花果期5-10月。原產地台灣、分布遍及全球溫帶及熱帶,我國各地均產。
毒性:兔皮下注射植株地上部分濃縮的水、醇、醚溶液能引起光敏性中毒反應,產生水腫、潮紅和皮下出血等。

栽培要點

栽培土質以壤土或砂質壤土為佳,光照、排水需良好。莖枝嫩脆,極易折斷或倒伏。栽培地需避風。性喜暖,生長適溫為20~25℃。

繁殖方法

用播種法,春季為適期。種子發芽適溫為20~2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