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尾水鴝台灣亞種

紅尾水鴝台灣亞種

紅尾水鴝台灣亞種(學名:Rhyacornis fuliginosus affinis)是鶇科水鴝屬的小型鳥類,全長約13cm。雄鳥通體大都暗灰藍色;翅黑褐色;尾羽和尾的上、下覆羽均栗紅色。雌鳥上體灰褐色;翅褐色,具兩道白色點狀斑;尾羽白色、端部及羽緣褐色;尾的上、下覆羽純白;下體灰色,雜以不規則的白色細斑。活動于山泉溪澗中或山區溪流、河谷、平原河川岸邊的岩石間、溪流附近的建築物四周或池塘堤岸間。主要以昆蟲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尾水鴝台灣亞種
  • 拉丁學名:Rhyacornis fuliginosus affin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鶇科
  • :水鴝屬
  • 紅尾水鴝
  • 亞種:紅尾水鴝台灣亞種
  • 命名時間:Vigors, 1831
  • 英文名稱:Plumbeous Water Redstart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紅尾水鴝台灣亞種雄性通體暗藍色,翼黑褐色,尾及其上、下覆羽均栗紅色。雌鳥上體灰褐色,翼褐色並有兩 道 白色點斑,臀、腰及外側尾羽基部白色,尾餘部黑色,下體灰色,布以由灰色羽緣形成的鱗狀斑。雌鳥上體暗藍灰褐色,頭頂較多褐色,翅上覆羽和飛羽黑褐色或褐色,內側次級飛羽和覆羽具淡棕色羽緣、尖端具白色或黃白色斑點,在翅上形成兩排白色或黃白色斑點。大覆羽、初級飛羽和外側次級飛羽具褐色或淡色羽緣。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白色,尾羽暗褐色,基部白色,並由內向外基部白色範圍逐漸擴大,到最外側一對尾羽幾全為白色。下體白色具淡藍灰色‘V’形斑,向後逐漸轉為波狀橫斑,頦沾黃褐色並延伸至頰、眼先和額基等處。虹膜褐色,嘴黑色,腳雄鳥黑色、雌鳥暗褐色。
該亞種眼先黑色較紅尾水鴝指名亞種淡而少。
大小量度:體重♂17-28g,♀15-24g;體長♂117-140mm,♀110-137mm;嘴峰♂9-12mm,♀9-12mm;翅♂70-80mm,♀66-78mm;尾♂47-62mm,♀40-56mm;跗蹠♂21-26mm,♀21-25mm。
(註:雄性——♂;雌性——♀)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台灣。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于山地溪流與河谷沿岸,尤以多石的林間或林緣地帶的溪流沿岸較常見,也出現於平原河谷和溪流,偶爾也見於湖泊、水庫、水塘岸邊。

生活習性

紅尾水鴝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多站立在水邊或水中石頭上、公路旁岩壁上或電線上,有時也落在村邊房頂上,停立時尾常不斷地上下擺動,間或還將尾散成扇狀,並左右來回擺動。當發現水面或地上有蟲子時,則急速飛去捕獵,取食後又飛回原處。有時也在地上快速奔跑啄食昆蟲。當有人干擾時,則緊貼水面沿河飛行。常邊飛邊發出’吱-吱’的鳴叫聲,聲音單調清脆。
主要以昆蟲為食,如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雙翅目、半翅目、直翅目、蜻蜓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此外也吃少量植物果實和種子,如草莓、懸鉤子、莢蒾,胡頹子、馬桑和草子等。

生長繁殖

繁殖期3-7月。通常營巢於河谷與溪流岸邊,巢多置於岸邊懸岩洞隙、岩石或土坎下凹陷處,也在岸邊岩石終逢隙和樹洞中營巢。巢呈杯狀或碗狀,通常隱蔽很好,不易被發現。巢主要由枯草莖、枯草葉、草根、細的枯枝、樹葉、苔蘚、地衣等材料構成,內墊有細草莖和草根,有時墊有羊毛、纖維和羽毛。巢的大小為外徑10-13cm,內徑5.7-7.0cm,高6.5-7cm,深3-4.5cm。主要由雌鳥營巢,雄鳥僅偶參與營巢活動。每窩產卵3-6枚,多為4-5枚,卵呈卵圓形或長卵圓形,白色或黃白色,也有呈淡綠色或藍綠色的,被有褐色或淡赭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7-20mm×13.5-15.5mm。雌鳥孵卵,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