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孩兒(秋海棠科秋海棠屬植物)

紅孩兒(秋海棠科秋海棠屬植物)

紅孩兒(學名:Begonia palmata D. Don var. bowringiana〔Champ. ex Benth.)J. Golding et C. Kareg.〕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屬多年生具莖草本植物裂葉秋海棠的變種。根狀莖粗壯,結節狀,有殘存褐色之鱗片,葉均基生,葉片兩側極不相等,上面褐綠色,有白斑,下面色淡,托葉膜質,卵形,早落。花玫瑰色或白色,花序被疏毛;苞片膜質,卵形,花葯長倒卵球形,子房長圓形,蒴果下垂,種子橢圓形極多數,6月開花,7月開始結果。

分布於中國廣東、香港、海南島、台灣、福建、廣西、湖南、江西、貴州、四川、雲南。生於河邊陰處濕地、山谷陰處岩石上、密林中岩壁上、山谷陰處岩石邊潮濕地、山坡常綠闊葉林下、石山林下石壁上、林中潮濕的石上,海拔100-1700米。該種花形多姿,葉色柔媚。盆栽常用來點綴客廳、櫥窗或裝點家庭窗台、陽台、茶几等地方。藥用全草。功效主要是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主肺熱咳嗽,疔瘡癰腫,痛經,閉經;風濕熱痹,跌打腫痛,蛇蛟傷。

(概述圖參考: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生長空間,澆水施肥,生長習性,病蟲防治,葉斑病,灰霉病,根腐病,猝倒病,枯萎病,植物文化,

形態特徵

原植物:多年生具莖草本,高20-50厘米。根狀莖伸長,長圓柱狀,匐匐,直徑5-8毫米,節膨大,節間長8-20毫米,節處有殘存褐色的鱗片和細長纖維狀之根。莖直立,有明顯溝紋,被褐色交織綿狀絨毛,老時脫落減少。
紅孩兒
基生葉未見。莖生葉互生,具柄;葉片兩側不相等,輪廓斜卵形或偏圓形,長12-20厘米,寬10-16厘米,先端漸尖至長漸尖,基部微心形至心形,邊緣有疏的又極淺的三角形之齒,齒尖常有短芒,掌狀3-7淺至中至深裂,裂片形狀和長短均變化較大,從窄三角形至寬三角形,通常又再淺裂,上面深綠色,散生短小硬毛,下面淡綠色,亦被短小之毛,沿脈較密,有時有絨毛狀之毛,掌狀5-7條脈。下面明顯;葉柄長5-10厘米,被褐色長毛,近頂端較密;托葉膜質,披針形,長約1.5厘米,先端有刺尖頭,邊有短緣毛。
花玫瑰色、白色至粉紅色,4至數朵,呈2-3回二歧聚傘狀花序,一次分枝長5-11厘米,二次分枝長(1-)1.5-3.5厘米,均有明顯溝紋,密被褐色交織絨毛;苞片大,外面被褐色絨毛;雄花:花梗長1-2厘米,被褐色毛;花被片4,外面2枚寬卵形至寬橢圓形,長約1.5-1.7厘米,寬約8毫米,先端圓,外面被柔毛,內輪2枚,寬橢圓形,長約8毫米,寬約6毫米,先端圓,雄蕊多數,花絲離生,長約1 .5毫米,整體呈球狀,花葯倒卵球形,長約1毫米,先端微凹;雌花:花被片4-5,外面寬卵形,長8-10毫米,外面被柔毛,向內逐漸變小;子房長圓倒卵形,長6-7毫米,直徑約5毫米,外面被褐色的毛,花柱基部合生,柱頭2裂,外向螺旋狀扭曲呈環形。蒴果下垂,梗長2.5-3.2厘米,疏被或近無毛;輪廓倒卵球形,長約1.5厘米,直徑約8毫米,近無毛,具不等3翅,大的長圓形或斜三角形,長1.1-2厘米,有明顯縱紋,無毛,其餘2個窄;種子極多數,小,長圓形,淡褐色,光滑。
該種莖和葉柄均密被或被銹褐色交織的絨毛;葉片輪廓和大小變化較大,通常斜卵形,長5-16厘米,寬3.5-13厘米,淺至中裂,裂片寬三角形至窄三角形,先端漸尖,邊緣有齒或微具齒,基部斜心形,呈(30) 90-130度角,上面密被短小而基部帶圓形的硬毛,有時散生長硬毛,下面沿脈密被或被銹褐色交織絨毛;花玫瑰色或白色,花被片外面密被混合毛。花期6月開始,果期7月開始
紅孩兒

分布範圍

產中國廣東、香港、海南島、台灣、福建、廣西、湖南、江西、貴州、四川、雲南。生於河邊陰處濕地、山谷陰處岩石上、密林中岩壁上、山谷陰處岩石邊潮濕地、山坡常綠闊葉林下、石山林下石壁上、林中潮濕的石上,海拔100-1700米。模式標本采自香港。

主要價值

盆栽常用來點綴客廳、櫥窗或裝點家庭窗台、陽台、茶几等地方。藥用全草。功效主要是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主肺熱咳嗽,疔瘡癰腫,痛經,閉經;風濕熱痹,跌打腫痛,蛇蛟傷。全草(紅孩兒):酸,涼。清熱解毒,化瘀消腫。用於跌打損傷,吐血,感冒,咳嗽,蛇咬傷,瘰癧。

繁殖方法

播種
播種繁殖常用與國內外引種、品種改良和規模性商品生產。主要優點是繁殖係數高和培育新品種。播種繁殖均可在室內或溫室內進行,播種常規引種以春季4-5月或秋季9-10月為宜。因種子特別細小,播種時需謹慎操作。
紅孩兒(秋海棠科秋海棠屬植物)
播種方法:通常用淺瓦盆或播種箱,以高溫消毒的腐葉土培養土和細沙均勻拌和的土壤最好。播種容器要求乾淨清潔,常用新盆。先以瓦片把盆地墊好,均勻裝上疏鬆、肥沃的播種土,再用園木板輕輕壓平後,將種子均勻撒上,播種後不必覆土,用木板在輕壓一下即可或撒上一層石英砂,用澆水會衝散種子,常從盆地浸水,濕潤後取出。同時盆口蓋上半透明玻璃,以保持盆內有較高濕度,並放室溫18-22℃的半蔭處,早晚噴霧。一般播後7-30天發芽。
扦插
扦插可採用莖插、葉插和根莖插。
紅孩兒(秋海棠科秋海棠屬植物)
莖插:莖插繁殖在室溫條件下,全年皆可進行,但以4-5月效果最好,生根快,成活率高。常選取健壯的莖部頂端做插穗,長10-15厘米,帶2-3個芽,如插穗上生有花芽,對生根不利,往往插後容易開花,反而延遲生根,最好不用帶花芽的頂莖做插穗。插壤用疏鬆、排水號的細河沙、珍珠岩或糠灰,扦插時插穗不宜埋得太深,以插穗的一半為宜,並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和20-22℃室溫。插後一般在9-27天癒合生根。
葉插:葉插繁殖以夏、秋季節效果最好。室溫栽培,冬季也可進行,但生根緩慢。葉插材料應選擇充分發育的成熟葉片,太嫩或老化的葉片,癒合生根慢,成苗率也低。葉片比較大的種類可採用平插法,將葉片平放在沙床上,在葉中央主脈處用刀片劃1厘米切口,每片葉可劃4-5個切口,然後用“n”鐵絲把葉片扣緊於沙面上,也可用直徑1.5-2厘米的卵石壓在葉片切口周圍,即能從葉脈切口長處小植物體。如扦插過程,插壤溫度低於15℃,生根則要延遲,低於10℃時就難於生根。
根莖插:適用於根莖密集的秋海棠,春、秋季將低下根莖剪成3-5厘米一節,斜插或平放於沙床,保持室溫20-22℃。和較高的室內濕度,使之產生不定根和不定芽,一般插後15-20天長出不定根,30-40天萌發出不定芽,待形成幾片小葉時即可移入小盆養護。

栽培技術

生長空間

秋海棠應於溫室中栽培,適當遮陰。因為溫室環境可以使植物得到更好的保護,例如雨水落在植株上。若秋海棠葉片過濕的話很容易傳染細菌性斑點病,該病是一種嚴重病害。
正確的生長空間布置也是生產出健康植株的關鍵因素,空間過密會導致葉柄過長、株形鬆散,植病性減弱,葉片也更容易傳染細菌性斑點病;而擺放過稀的話,植物澆水後很容易失水,在通風較好室尤其如此。

澆水施肥

為了節約用水,鼓勵採用滴灌或其他地下灌溉的方式進行觀葉秋海棠的澆水、施肥等工作,這樣以減少細菌性葉斑病等病害的發生,另外在澆水時儘量減少採用植株頂部灌溉的方式。
紅孩兒(秋海棠科秋海棠屬植物)
泥炭為主的商業基質由於透氣性和持水性都比較好,很適合秋海棠的生長,生產者一定要採用潔的基質進行秋海棠的生產。肥料的比例以N:P:K為3:1:2或2:1:2為好,再補充微量元素即可。記肥料濃度不可過高,否則積累在根系周圍很容易燒根。

生長習性

生長適溫為19-24℃,冬季溫度不低於10℃,光照的反映是敏感的。一般適合在晨光和散射光下生長,在強光下易造成葉片灼傷。排水好,腐葉土層的林下或岩石縫隙中,這對根部生長和發育極為有利。適合生長在pH值6.5-7.5的中性土壤。

病蟲防治

葉斑病

細菌性病害由斑點病菌(Xanthomonascampestris)引起的葉斑病症狀:秋海棠非常容易被該種菌所侵染,但是許多生產者對之沒有足夠的重視,並不認為這是一種病症,因為葉片邊緣壞死和葉片斑點是最常見的,幾乎所有類型的秋海棠都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
控制方法:控制該病的最佳方法是在植物開始扦插繁殖之初就盡力避免感染病菌,發現病株後就及時集中銷毀;此外要儘量減少採用植株頂部灌溉的方式,這樣也會抑制病情的發生和擴散;稍微降料的濃度也可以降低病害的發生。
由漆斑菌(Myrotheciumroridum)引起的秋海棠葉斑病症狀:病症一般出現在秋海棠葉片邊緣、葉尖和破損葉片的葉脈上。壞死區域呈現黑褐色,然後是水漬狀。診斷方法是下部的葉片經常會不規則形狀的孢子群,中央呈黑色,但邊緣為白色。
控制方法:噴灑殺真菌藥劑、減少植株受傷和將肥料儘量降低到一個合理的水平都可以減少該病生。

灰霉病

真菌病害(1)由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引起的灰霉病症狀:秋海棠葉片灰霉病經常發植株的下部,尤其是根莖處與基質接觸的地方更容易感染病菌,被水浸潤的病斑很快會擴散到整個葉整個植株,受害區域呈現壞死斑點,逐漸由褐色轉變為黑色。當夜間溫度較低、白天溫度較高而且濕高時,病原孢子生長加快,受害的葉片上會長出灰綠色的霉狀物。
控制方法:在冬季溫度較低的月份控制葡萄孢真菌的擴散成為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環節,而降低灰發生和擴散的重要方式是促進葉片加快乾燥、降低溫室內的空氣濕度。

根腐病

腐黴菌(Pythiumsplendens)引起的秋海棠根腐病症狀:感染這種病菌後,扦插苗的根系弱、葉片發黃。診斷方法是莖部和根系出現黑色的糊狀物,從插條的基部可以一直蔓延到莖和葉片的部。根部和莖段的腐爛經常是成片發生,而通過栽植床,很容易將病菌傳染給健康的插條。
控制方法:首先從源頭上控制,即從繁殖之初就使用無菌材料,對上盆基質和栽植床進行消毒處在栽種前後用殺真菌藥劑進行處理可以很好地防治由腐黴菌引起的根腐病。另外儘量減少水的灌溉量以減少根腐病的發生,促進根的長勢。

猝倒病

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solani)引起的猝倒病症狀:發病後有褐色的霉狀物附著在病上。霉狀物可以從盆土延伸到植株上。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是由於植物根莖部長出的霉狀物。立枯絲顏色常為紅褐色,外形似蜘蛛網。
控制方法:由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猝倒病可以用噴灑不同的殺菌劑來控制,大部分用土壤灌溉的方法。

枯萎病

由白絹病病菌(Sclerotiumrolfsii)引起的南方枯萎病症狀:白絹病病菌可以侵染植株的一部分,但是在葉片和莖部最容易觀察到。最初,莖段與介質接觸的地方有水漬狀病斑,另一個症狀葉片表面或基質上長出扇圓形的霉狀物,起初是白色的,以後隨著發育變成黑褐色。尤其是在溫暖的若植株受了感染,則很容易導致插條的腐爛。
控制方法:所有受到感染的植株及容器均應儘快移出種植區域並將植株銷毀。現在還沒有對白絹別有效的藥劑。

植物文化

花語:秋海棠又稱相思草。中國人予以“相思”、“苦戀”因其又名“斷腸花”,故又寓意“斷腸”。這在陸游與唐婉、寶玉與黛玉的相戀過程中,秋海棠都成為相思、苦戀的見證。法國人則將秋海棠視為真摯的友誼。歐美花語組合認為秋海棠是親切、誠懇的意思。
紅孩兒(秋海棠科秋海棠屬植物)
詩詞:清朝著名詩人納蘭性德《臨江仙》詞作:“六月闌乾三夜雨,倩誰護取嬌慵。可憐寂寞粉牆東。已分裙衩綠,猶裹淚綃紅。曾記鬢邊斜落下,半床涼月惺忪。舊歡如在夢魂中。自然腸欲斷,何必更秋風。”
明清兩朝是秋海棠的風光年代,人們常將之栽種在屋後或院落的背陰處。因為秋海棠易於栽種,折斷的莖直接插入土中,往往能夠成活。大片栽種之後不用精心打理,也可在每年秋天照常開花。清人編纂的《廣群芳譜》中稱:“性好陰而惡日,一見日即瘁,喜淨而惡糞。”
革命志士秋瑾很是喜愛這種花,覺得自身的氣質與秋海棠略同,還專門為之賦詩一首,既是詠花,又是言志:“栽值恩深雨露同,一叢淺淡一叢濃。平生不藉春光力,幾度開來斗晚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