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星

紅外星

紅外星是一種幾乎是不會發光的恆星,它們只會輻射出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紅外線。1961年黃授書就預言過這種天體的存在。1966年,貝克林等人在獵戶座星雲中發現了第一顆紅外星,這顆紅外星被稱為“貝克林星體”。上世紀七十年代,天文學家通過觀測證實了在銀河系核心方向上有一個強紅外輻射源,稱為“紅外核”,它的直徑不到十個秒差距,質量為太陽的三百萬倍,紅外輻射為太陽輻射的八千萬倍,幾乎占銀河系總輻射量的1%。之後又陸續發現其它的星系紅外核也有這樣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外星
  • 外文名:infrared star
  • 別稱:紅外核
  • 分類:恆星
  • 發現者:貝克林
  • 發現時間:1966年
  • 直徑太陽直徑的幾百倍到幾千倍不等
  • 表面溫度:4000攝氏度以下
定義,特點,種類,

定義

英文名稱為:infrared star
有一些恆星幾乎是不會發光的,它們只會輻射出我們肉眼看不到的紅外線,這種恆星就叫作紅外星。1961年黃授書就預言過這種天體的存在。對紅外星的研究是天體演化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環。

特點

體積大、溫度低
紅外星的直徑可達到太陽直徑的幾百倍,甚至幾千倍,而紅外星表面的溫度非常低,一般在4000攝氏度以下,有的只有幾百或幾十度,是目前人類所知道的最冷的恆星。因此紅外星不會發出我們肉眼能看到的可見光,而只能發射出紅外線。

種類

紅外星主要包括三類恆星。一類是正在形成中的初生恆星,它們的溫度雖然在逐漸升高,但還不足以產生熱核反應,因而只能發出紅外線。另一類是即將死亡的老年恆星,它們的核能已消耗殆盡,正在慢慢冷卻下來,也只能發出紅外線。還有一類恆星比較特殊,它們被星際塵埃氣體雲包裹得嚴嚴實實,這些塵埃和氣體雲將它們發出的光幾乎全部吸引了,然後發出紅外線。我們把這類恆星也稱作紅外星。
紅外星輻射能量主要在紅外區的恆星。根據普朗克定律,黑體的溫度越低,輻射的主要部分就越向長波區(即紅區)移動,因此相當多的紅外星是有效溫度很低的晚型星。還有一些紅外星,它們輻射能量分布不符合黑體輻射定律,而有明顯的紅外超。其原因是這些恆星周圍存在的塵埃和氣體分子雲,被中心星的紫外線和可見光加熱,再發出紅外輻射。這些星周物質可能是形成恆星或行星的剩餘物,也可能是恆星以連續或間斷的方式拋射出來的。如鯨魚座o 和IRC+10216的周圍的塵埃殼。紅外星主要是一些紅色超巨星﹑長周期變星﹑碳星﹑淹沒在濃密塵氣吸光雲中的O﹑B型星(見恆星光譜分類)﹑B型發射星﹑爆發後不久的新星﹑老新星﹑F﹑G﹑K型高光度星﹑金牛座T型變星和獵戶座BN天體等。不管這些星的紅外發射是否在全部輻射能中占主導地位,它們的研究對了解恆星演化過程是很有意義的。紅外天文衛星探測到的24.6萬個紅外源中,大約65%是恆星。資料分析表明,大部分恆星的紅外輻射與它們的光球溫度所期望的一致,具有紅外超的恆星約占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