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高原的童話

紅土高原的童話

曉劍編著的《紅土高原的童話》是生命之歌系列之一本。 《紅土高原的童話》是一部反映雲南邊遠地區紅河口的一部分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人的生活、勞動、創業、愛戀的小說集。為了說明在新世紀中所產生的對知青歷史的新思考、新視角、新觀點、新故事。

基本介紹

  • 書名:紅土高原的童話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頁數:268頁
  • 開本:32
  • 品牌:武漢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 作者:曉劍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710659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紅土高原的童話》描述的是不為人知的知青生活,讀罷有聳人聽聞之感,但又確實是一代人的真實生存狀態。
《紅土高原的童話》作者曉劍為中國第一批知青作家,1980年代初期就在《收穫》雜誌和《當代》雜誌以頭條位置發表了知青長篇小說,1980年後期在《人民文學》雜誌以頭條位置發表知青中篇小說。此外,中國第一部知青電影《我們的田野》由曉劍編劇,中國第一部知青大型專題片《中國老三屆》由他總撰稿。

作者簡介

曉劍,男,1952年9月24日出生於河北省唐山市,祖籍為河北省南宮市,漢民族。國中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附中;1969年到雲南省河口縣紅河人民公社上山下鄉當知識青年,後在北京電視學院編劇班及武漢大學作家班學習,1988年到海南工作至今。1973年在《重慶日報》發表第一首知青詩歌《家》,1974年在上海《朝霞》發表第一篇知青短篇小說《樂大叔》,1983年在上海《收穫》頭條發表第一部知青中篇小說《世界》,同年第一部知青電影《我們的田野》上映。1984年在《當代》發表及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知青長篇小說《青春夢幻曲》,1998年與郭小東共同編寫中國第一部20集大型電視專題片《中國老三屆》,還曾主編中國目前唯一5卷本知青文學精品文庫。從事文學創作以來,總共發表文字達千萬,並有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日文、義大利文,在國外發表和出版。

圖書目錄

知青,一個難以訴說的字眼(代序)
紅土高原的童話
野鴿子
1976年的知青之死



第一次
聚會
謀殺案
女劊子手
小樹已大
紅河谷紀事

文摘

倒木
他又在砍倒木。
中午我第一次看見他,他就在砍斷那些被雷劈倒、被洪水連根衝出、被巨塊山石砸折的大樹,這些橫在山間泥徑上的樹被寨子裡的人稱作倒木。
現在正是雨季,倒木很多。
作為伐木人,他並不粗壯,身體的每個部分都不足以使他被稱作偉男子,但他的胳膊卻顯得像蒸汽機活塞桿一樣有力,一下又一下地甩動著斧子,空氣中發出山風吹過後的唿哨聲,而被砍開的樹身,痛苦地“吱吱”呻吟著,那哀傷的音調如同垂死的小鹿一樣在河谷兩邊淒涼地、徒勞地迴蕩。
這是一條充滿冷清和莊重的山峽,除了樹,到處都呈現出暗淡的紅色,如同大賓館內被各種雖趾高氣昂、但卻平庸之極的腳踩得發禿了的紅地毯。山峽的一邊,玩具似地站立著百十間新新舊舊的竹房,組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寨子;另一邊,有一座歪歪扭扭、四面透風的大草棚,這就是寨子裡的國小校。我作為講師團成員,被分配到這所國小教書。
本來我可以留在州教育局寬敞明亮的大辦公室里當秘書,可是與整天擺弄那些沒完沒了的簡報相比,我更樂意深入到一塊最寂寞的土地,因為我對亞熱帶雨林宗教般的神秘和童話般的色彩一直嚮往得要命。我慌慌張張地寫了一張很堅決的申請,於是,被分到了本州最偏遠的這個小寨子。
坐了一整天長途客車,又坐上鄉里特意來接我的手扶拖拉機顛簸了12個小時,第三天步行了一上午,終於看見一座光禿禿的山嶺間陡然聳立起古城堡一樣沉重、陰鬱的大森林。我仰起臉,想從像地平線一樣同藍天接壤的黝黑樹梢處發現幾隻跳躍的鳥類,以使自己不致感到突如其來的空寂和沒有依靠的孤獨感。但沒有鳥,只有被陰沉沉的風掀動的枝葉。
我咽了口唾沫,走進如同裂開的帷幕般的山峽間,這通向雲層盡頭的溝谷給我一種旅途漫漫的印象。一個姑娘走在這陡峭無人的泥徑間,委實有幾分心虛。
其實,根本無需憂慮荒蕪的空寂,沒走多遠,我就聽見注定是人類所製造出的“咚、咚”的聲響,似乎有盜墓者在砸開封閉著古代文明的石碑。那石碑在斷裂,在倒塌,在沉重地摔下山谷,露出已經死亡了幾個世紀的歷史的方窗。
這不問斷的巨響在逼近我,我知道我不會寂寞了。這神奇的、有節奏的聲音,會使我看到潮濕得有點水淋淋的、悶熱得想使人脫光衣服的森林中與城市生活絕然不同的景象。我不正是為此而來到這離邊境線只有20公里的小寨子的嗎?
眼前劇烈地閃動了幾下,我陡然失望了。根本沒有什麼令人震撼、使人奇異的景象。在我前方20米的山道上,一個骨瘦如柴,又黑又黃的長髮漢子在砍樹!
那是一棵和泥徑一樣粗細的大樹,嚴肅地、毫不開玩笑地橫在路的中間,樹冠扎進路下邊濃密的山茅草中,昂起的枝權像是幾十棵勃發的小樹迎著山谷的風招展,而另一頭粗大的根連線著山崖上幾十米長的滑痕,充滿死亡氣息地靜臥著,隨同它一起滑落下來的葛藤僵直地伸向四面八方。
那漢子認真地掄動著一柄長把斧子,在樹身上開出一個很大的槽溝,以便於向下砍去。白色的木屑群蝶般地飛起,又落花似地飄下,使空氣中增添了一股熱烘烘的樹膠的異香,他大概一點沒有覺察在他身後不遠的地方站著一個不算漂亮,但還可愛的胖姑娘。
我走近去,按照我所知道的山裡人的規矩大聲說:“大哥,我去勐哈寨國小。”
他沒有嚇一跳,甚至無動於衷地又砍了幾斧,才慢慢直起身子,轉過來。
我看到的是一張酒精中毒的臉,黃里泛著綠,綠里又透出豬肝色。他胸膛上的肋條骨清晰地排列著,如同海浪上的竹排一根接一根地起伏。他嗓子中有痰,發出嘶嘶聲,很顯然是林子中濕氣太重,侵犯了肺。我難以想像這樣早該進到醫院去的人,怎么還會在這裡一絲不苟地砍樹?
他對我看得並不太仔細,遠沒有他對那棵樹認真,只是隨意地“嗯”了一聲,朝前面一指:“還有半里路,去學校往右,進寨子向左。”他那挺蹩腳的國語中幾乎每個字都帶著山里人怪裡怪氣的味道。
我提著旅行包,靈巧地一蹦,像小山羊一樣躍過了樹身,回頭向他一笑,以示感謝。誰想到他竟然根本沒有轉回身來注意我,而是正在深思地望著我來的方向,那裡,雲層裂開的縫隙中露出一縷紅黃相間的光芒。
我向左進了寨子,在石板小徑上轉了一圈,才碰到自稱村長的老人,把我領進一家夾竹桃和劍麻圍繞的竹樓。,裡面住著一個熱情的寡婦。
“你就住在這裡。”老人的聲音居然比那個伐木者響亮有力得多,本來我以為山里人由於艱辛生活的煎熬都有些未老先衰呢!
寡婦很快擺上竹桌,端上用香草纏繞、烤得香噴噴的魚、酸竹筍和用竹筒燒的白米飯。我吃得很撐,放下碗,就向村長要求到國小校去看看。我就是這樣的性格,要么不乾,乾就要像個乾的樣子。
村長放下一直沒離口的竹煙筒,擺擺手:“今天學生放假哩!幫家裡點種苞谷吵!你先休息休息。”
但我還是執意要去看看學校。
村長點點頭:“出寨子,過溝就是了,比不得城裡的大學校。”
他有點傷感,為孩子,可能也為自己。
我還是那身牛仔褲和牛仔衫。出了寨子,走上小路,很快來到該拐去國小校的泥濘岔道,又看見他在砍一棵比上午那棵細一些的紅心大樹。這樹的碎屑濺落在他身上,好像他全身每一處都在滴血,而和血一樣紅的濕漉漉的大地,似乎是他噴濺的熱血的染成。
P1-4

序言

知青,一個難以訴說的字眼
對於我的女兒一代來說,知青肯定是古時候的事了(我小時候提起大清朝,就稱為古,而那時離宣統年間也不過是40多年)。在知青已經開始當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的今天,我沒有理由指責我的女兒一代對他父親一代少年時的經歷過於漠不關心,終究,新千年和新世紀的誘惑太多,何況,我女兒這輩人面臨的生存競爭更加激烈和殘酷,他們處理自己的事情已經夠累的了。
然而,在我和我插隊的同伴心中,知青可能永遠都是個死結,是個到死也說不清、道不明的話題。
社會學家說知青是一種災難,歷史學家說知青是一種現象,政治家說知青是一種為了民族的群體犧牲,文學家說知青是一種心理情結,芸芸眾生說知青是一種個人命運的被蹂躪和被煎熬,具體到每一個個案,還會有無數種非理性的說法和純粹屬於個人體驗的評價。我認為,對每一種認識都不能否定,但也不能認定是對那一段於我們來說屬於刻骨銘心生活的全面總結,因為整個民族的浮躁使這個民族還沒有以冷靜的心態對整個歷史進行全面的、認真的、科學的反思和梳理,更不用說妄圖遮掩這段歷史的還大有人在。
在湖南衛視《有話好說》節目中,我作為嘉賓,為了使知青話題能夠儘快進入爭論,提出了“當知青好玩不好玩”的問題,似乎引起了眾怒,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風波,這正是我所期待的,假如大家對我的問題漠然處之,那才是我們這代人的悲哀。不過,我至今認為,從某個角度講,一群不諳世事的少年男女離開城市,來到農村,在殘存的童趣中,肯定會有好玩的念頭,這是不容置疑的,即使在面臨國破家亡的抗日戰爭時期,小兵張嘎依然會堵人家煙囪,用摔跤去和小夥伴打賭就是對好玩的一種證明。
當然,好玩絕不會成為整整一代人把青春擺上魔鬼的祭壇的全部內容,甚至它僅僅是那個時代一種苦澀的笑,一種對於政治宗教本能的嘲弄,在今天,它成為了歷史的黑色幽默,成為了記憶中更多淚水的源泉。
我編寫了中國第一部關於知青生活的電影劇本《我們的田野》,我創作了大量的知青長、中、短篇小說,我主編了五卷本的知青文學精品文庫,我總撰稿的《中國老三屆》是目前集數最多、內容最全面的知青專題片,裡面無一不反映了童趣、童貞、童稚、童邪及少年的憧憬和兒提的荒唐,但是,這並不降低了作品基調的沉重感,更掩飾不住歷史對我們這一代人摧殘和不公平待遇;反而,其有助於我們的回憶與反思,有助於下一代人對上一代人的客觀認識和評價。
當然,誰也不可能取代誰的思考,就像誰也不可能取代誰的自身經歷一樣,我只是表達了我個人對過去生活的意念,其他有過知青經歷的人盡可以有著與我截然不同的看法及闡述方式,這絲毫不影響我們這代人無法擺脫的集體意識。
知青,實在是個難以訴說的字眼,好在我們這代人的優勢在於我們永遠有著要訴說的衝動和欲望,有著誰不讓說就和誰玩命的勇氣和魄力,那就讓我們有機會就訴說吧!
致於知青小說前面加一個新字,並不是為了作秀,僅僅是為了說明在新世紀中所產生的對知青歷史的新思考、新視角、新觀點、新故事而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