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阿摩司·夸美紐斯

約翰·阿摩司·夸美紐斯

夸美紐斯(J.A.Comenius,1592—1670),出身於一磨坊主家庭,17世紀捷克新教教育家,近代資產階級教育思想的先驅。捷克基督教兄弟會的牧師、長老和主教,還是兄弟會學校的教師和校長。所著作的《大教學論》奠定了近現代教育理論的根基,倡導四個階段的教育,1-6歲幼兒教育,7-12歲初等教育,13-18歲中等教育,19-24歲高等教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阿摩司·夸美紐斯
  • 英文名:Johann Amos Comenius
  • 籍貫:拉摩維亞
  • 性別:男
  • 國籍:捷克新教
  • 出生年月:1592年
  • 去世年月:1670年11月15日
  • 職業:教育 教育家
  • 畢業院校:赫爾博恩(Herborn)大學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教學原則,代表作品,

人物簡介

約翰·阿摩司·夸美紐斯
夸美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捷克著名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資產階級教育理論的奠基者之一。生於新教派“捷克兄弟會”會員家庭。12歲失去雙親,中斷了學習生活。16歲由兄弟會資助進入普雷洛夫(Prerau)拉丁文法學校接受中等教育。1611年,又由兄弟會選送到德國的赫爾博恩(Herborn)大學學習哲學和神學。在大學期間,系統學習了古代思想家的著作,研究了人文主義者的思想,接觸了新興的自然科學知識,了解了宗教改革以來各國的教育發展動向,探討了當時德國著名教育家的教育革新主張,為後來從事文化教育活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1614年,回到捷克,在母校普雷洛火拉丁文法學校任教,1618年調任富爾涅克城牧師兼兄弟會學校校長。同年,30年戰爭爆發,捷克完全喪失了獨立,新教徒慘遭迫害,夸美紐斯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失去了全部家產、書稿和妻兒。1627年,隨同30000戶兄弟會員家庭遷往波蘭的黎撒(Lissa)避難,先在該地兄弟會中學任教,後來擔任了校長,又被推選為兄弟會長老。在這裡,完成了他的一些最重要的著作:拉丁文教科書《語言學入門》(1631年)、教育學巨著《大教學論》(1632年)、學前教育專著《母育學校》(1632年)、中學物理教材《物理學概論》(1633年)。其中《語言學入門》一書很快被譯成了12種歐洲文字和四種亞洲文字,在各國廣泛流行,使夸美紐斯獲得了世界聲譽。夸美紐斯吸收了歐洲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教育成果,反映新興資產階級的教育要求,總結自己長期的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全面系統地論述了資產階級教育問題,奠定了歐洲近代資產階級教育理論的基礎。

人物生平

1592年3月28日,夸美紐斯出生於拉摩維亞一個屬於“捷克兄弟會”的磨坊主的家庭里,早年就失去父母,成為孤兒,16歲起由“兄弟會”擔負其學費,受完中等教育(在普利洛夫拉丁學校上學)和高等教育(在德國的赫爾朋大學、海得堡大學上學),受到新教教派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的薰陶。1616年大學畢業後,被選為兄弟會的牧師,並主持兄弟會的學校且被推為普利洛夫學校的校長。1618年,歐洲爆發了三十年戰爭,當時夸美紐斯積極參加了反對德國貴族和天主教會殘酷鎮壓捷克人民和迫害新教徒的鬥爭。戰爭爆發後,和兄弟會的其他會員同時遭受反動勢力的迫害,有幾個月被迫躲居於崇山森林之中。戰火中,夸美紐斯失去了多年的心血——全部書稿和珍貴藏書,瘟疫又奪去了妻兒的生命,在祖國與家庭連遭不幸的日子裡,懷著悲憤的心情寫下了社會政治性學術著作——《世界的迷宮與心的天堂》,揭露了貴族的貪婪、教會的黑暗、侵略的罪惡和人世間的不平。
約翰·阿摩司·夸美紐斯
1627年,德國皇帝下達了迫害新教徒的法令,為堅持新教信仰,兄弟會3萬戶居民於1628離開祖國,赴波蘭的黎撒城。離開捷克時,曾在邊境的山頂上面向祖國跪下,失聲痛哭。1628年,在捷克兄弟會遷居于波蘭時,在黎撒城,夸美紐斯又主持已改為古典中學的兄弟會學校,長達13年之久。在此期間,夸美紐斯由於所寫的幾本有關教育的著作的出版而享有世界聲譽。這些著作是:《語言和科學入門》、《母育學校》、《大教學論》、《物理學概論》、《泛智先聲》等。

1641年,英國國會邀請他研究所謂“泛智”問題。到英國後,由於英國發生內戰,關於泛智的研究工作中斷了。1642年,夸美紐斯因希望當時的瑞典政府能夠幫助捷克人民取得獨立,便應邀到了瑞典,在瑞典幾年的工作期間,受該國政府的委託,編輯教科書和語言教學法。
可是希望從瑞典得到對祖國援助的希望未能實現,便於1648年再度回到黎撒城。這時,“捷克兄弟會”有很大一部分人住在匈牙利,夸美紐斯便接受匈牙利一位大公的邀請,擔任匈牙利常年學校顧問,並撰寫了《論天賦才能的培養》、《泛智學校》、《組織良好的學校準則》和《世界圖解》,其中《世界圖解》是一本運用直觀性原則編寫的教科書,書中對每一事物都用圖來說明。是西方第一本圖文並茂的兒童啟蒙讀物,被譯成了多種文學,在歐洲流行200餘年。
1656年,瑞典和波蘭發生戰爭。與瑞典交戰的波蘭執政者疑心捷克兄弟會成員同情瑞典人,便把兄弟會的最後避難所——黎撒城放火燒毀了,夸美紐斯又一次失去了自己幾乎是全部的手稿。當時,文化教育較發達的荷蘭撥款救援捷克流亡者,並歡迎夸美紐斯去荷蘭工作和定居,夸美紐斯於是又輾轉避難於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來到荷蘭第二年,1657年,阿姆斯特丹的元老院決議出版了教育論著全集、《走出經院哲學的迷宮》等。在荷蘭,仍堅持不懈地致力於教育工作,於1670年11月15日去世,終年78歲。

教學原則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根據教育適應自然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教學應遵循的原則。這些原則反映了教學的客觀規律,至今仍具有現實的意義。
(一)直觀性原則
夸美紐斯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感知開始的”。夸美紐斯:《大教學論》,第112頁。主張儘可能地用感官去認識外部世界;實際觀察是首要的,文字的學習是第二位的。認為,經過直觀而獲得的知識是最可靠的,也最易於理解和記憶,因此,直觀性原則是教學的一條“金科玉律”。
教學應當從實際事物的觀察開始;在不能進行直接觀察的時候,應當使用圖片、模型等直觀教具。夸美紐斯還詳細提出了直觀性教學的一些具體要求。
(二)系統性原則
夸美紐斯認為,秩序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的一切活動之中,教學必須循序漸進,系統進行。指出,經院主義學校打亂了教學的系統性,教學雜亂無章,結果學生學到的也是一些零星片斷的知識,不了解知識之間的聯繫。他主張教學科目的安排要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從已知到未知;教學要遵守嚴格的時間,不能隨意打亂計畫;教學要系統連貫,“務使先學的能為後學的開闢道路”。同上書,第102頁。
(三)自覺性原則
夸美紐斯反對強迫兒童學習,認為這樣做是違反自然的。主張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應儘可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調動學習積極性,使之主動地、自覺地進行學習。為此,學校要向學生傳授實際有用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要注意教學方法,使教學富有吸引力;學校要美化環境,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樂於上學。
(四)鞏固性原則
夸美紐斯認為,知識的掌握不僅在於領會,而且在於鞏固和運用。要求,首先要理解知識,因為理解是記憶的前提,只有理解了的知識才能記憶;其次要反覆練習,加深記憶。夸美紐斯反對死記硬背,反對把記憶當作唯一的教學方法。
此外,夸美紐斯還提出教學要量力而行,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接受能力。

代表作品

拉丁文教科書《語言學入門》(1631年)、教育學巨著《大教學論》 (1632年)、學前教育專著《母育學校》(1632年)、中學物理教材《物理學概論》(1633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