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威廉·諾爾曼·蒙特

蒙特(1864年~1935年5月13日)生於挪威卑爾根,又譯蒙茨、芒笛、蒙克。1886年前往中國,供職於中國海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他為中方作戰,並被後來成為中華民國首任總統的袁世凱任命為副都統。蒙特是一個狂熱的中國藝術品收藏家,他的藏品包括瓷器、書畫、服飾、青銅雕像和大理石雕像等。在中國呆了20多年後,他帶著一大堆古玩藏品用船運回到挪威。在他去世前,這些藏品都捐贈給了家鄉卑爾根的KODE藝術博物館。

基本介紹

  • 本名:約翰·威廉·諾爾曼·蒙特
  • 出生地:挪威卑爾根
  • 出生時間:1864年
  • 去世時間:1935年5月13日
介紹,生平,

介紹

約翰·威廉·諾爾曼·蒙特
約翰·威廉·諾爾曼·蒙特約翰·威廉·諾爾曼·蒙特
蒙特(1864年~1935年5月13日)生於挪威卑爾根,又譯蒙茨、芒笛、蒙克。儘管蒙特的名字在挪威、甚至在他的家鄉卑爾根都默默無聞,但KODE藝術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大部分都來自他的捐獻。
蒙特出身行伍,起初是挪威軍隊的一名騎兵軍官,他在1886年前往中國,供職於中國海關。在中日甲午戰爭中他為中方作戰,並被後來成為中華民國首任總統的袁世凱任命為副都統。他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得到這個官位的外國人。此外,他還是香港前總督葛量洪的繼父。
蒙特是一個狂熱的中國藝術品收藏家,他的藏品包括瓷器、書畫、服飾、青銅雕像和大理石雕像等。在中國呆了20多年後,他帶著一大堆古玩藏品用船運回到挪威。在他去世前,這些藏品都捐贈給了家鄉卑爾根的KODE藝術博物館。

生平

在1938年的西挪威實用藝術博物館年度雜誌上,有孔蘇兒·比爾尼·阿格德(ConsulBjarneAagaard)的一篇富有感情的文章紀念芒笛(蒙特)。阿格德初次認識芒笛是在1905年北平的旅行,那次他去,大概是與當時的中日戰爭有關。芒笛給他一個深刻的好印象,這導致他們之間終生的友誼和超過25年的信件交往。
1907年,芒笛(蒙特)與一個年輕的親戚喬治娜·阿倫茨·尼爾森·尼·伯更(吉娜)結婚。猜測那是他最初去中國前的青年時的情人。他最早一批禮品運送到伯根的西挪威實用藝術博物館,就是希望在那裡建立一個中國藝術品展覽,起因便是他娶了當地一位女士為妻。她離開了自己的丈夫和獨子,隨他去了中國,他們在1907年結婚,從那以後直到1916年,芒笛生活里充滿快樂和成功;他寫給博物館主任約翰·貝格(JohanBegh)的信里,對自己成為捐獻者感到興奮和榮耀。而且,他和他妻子兩人都有莫大的熱情和信心,他們總是一道去挑選購買,包裝和託運那些藝術品上船。不料,1916年他妻子突然逝世,這個打擊幾乎讓芒笛站不起來。他對伯根博物館的興趣也一落千丈!那以後中斷了來信,直到1930年11月14日,他才再度給博物館主任貝格寫信,“我的妻子吉娜在1916年8月逝世了,對我而言,就像太陽永遠落下,我們在一起有過那么快樂和諧的生活”。同時,他還寫到決定賣掉自己的收藏,以便在伯根建立一個大基金會,“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助那些生活不像我們這樣順利的不幸者。”這個基金將冠以他和他妻子的名字。在妻子死後的餘下二十年時間裡,他便一直為實現這個計畫努力活動,同時也有益於他的收藏。但是,這一次他沒有成功。1919年,他再次結婚,這次的新娘是一個英國上將阿里山大·格雷厄姆·尼·萬·黑德的孫女,她母親那邊可以上溯到雨果·雷多林。不過,芒笛在他與博物館主任的通信中沒有提過這個新妻子。

約翰·威廉·諾爾曼·蒙特另外有個人,他能告訴我們一些芒笛在中國的晚年生活,這個人後來在1962年運送芒笛放在美國的藏品回挪威伯根的行動中,也起到關鍵性作用。1925年春天,一個週遊世界的年輕美國人查爾斯·R·阿羅特(CharlesR.Arrott),旅行到了中國。在北京,古老的中國藝術第一次進入視野,引起他強烈的興趣,總在古董店裡流連忘返,便有人建議他去拜訪一個北歐人,說那是當時存留中國的最後一個知名收藏家——芒笛將軍,他家有很多收藏。經過引薦,他和另一個古董商受到芒笛之邀去喝茶。阿羅特描述那次的見面情景:“在約定時間裡,我們來到一個紅漆的大門前,兩邊是高高的灰色石牆,裡面便是芒笛將軍的院子。敲門之後,有僕人來,引我們進入一個有點幽暗、靜謐無聲的花園,主要景觀是被大樹夾著的小徑,道旁聳立著石柱和雕像。後來我才知道,這些路旁的塑像已經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了。我們跟隨僕人沿小徑走向房子去,那裡是正門,一個很瘦的老人正在等待。他身高不超過一般高度,相當瘦,身架窄小,臉型端正有一雙深陷的眼睛。我覺得自己一下子便喜歡上這個人!他顯得寧靜、平和、智慧和克制。招呼我們時,看來他已有所了解。”後來阿羅特又被芒笛邀請過幾次,來看他的藏品,並且鑑定其中的一些質量。芒笛請他留在北京幫忙編出藏品的目錄,拍下它們的照片,這件工作就占去了他們半年時間。這份阿羅特參與編寫的目錄後來成為極有價值的參考物。博物館整理芒笛的藏品,正因為阿羅特當年的參與,我們才得以了解:在1925年芒笛的藏品究竟有多少,芒笛經由哪些途徑獲得了它們?阿羅特自己對中國藝術的鐘愛使芒笛在中國的生活被觀察和記錄下來:“我感受到的與學到的是他擁有那么多了不起的收藏,很多是他在中國近五十年的時間裡,一件件積累起來的,所以才有了這么廣泛的藝術品種類。因此,我眼裡他是一個少見的人,一個擁有爭議、思維敏銳、誠實等諸多特點皆有的人,一個應當獲得欽佩和尊重的人。”阿羅特還提到芒笛的房屋有很多的大房間,房間裡面裝滿了藝術品以至難以一一詳盡,甚至芒笛本人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有多少了。現在,全部藏品都帶出中國,在這個花園裡,它們數目清楚,都被測量了準確尺寸,有了分類,都被拍下了照片。
當我們讀到阿羅特對那個時期芒笛的藏品描述時,不能不思緒激發。想想看,在1907年、1911年、1914年和1916年,芒笛多次運送了他的藏品到伯根—共達到800件。他的房子1911年曾經失火,大量器物被毀,此後他又繼續收集。他的藏品總數一定接近3000件。阿羅特保持了與芒笛的通信,1926年聖誕節,芒笛給他寫到:“外國人的角色在中國已經沒戲了,也許我們會被一腳踢開或者扔出去,是否和平的或者暴力的方式,時間會告訴的;不過我們肯定得離開……我對中國開始覺醒的人們懷有極大的同情,對這個民族的精神懷有極大同情,但是我希望這個過程運作合法,而非暴力;不幸的是,看來人們很快就寧願選擇武器……”
20世紀20年代後期,中國處於混亂的時期里,芒笛的健康也日益惡化,他交了一個美國的漢學者威廉姆B佩特斯博士(Dr.WilliamB.Pettus)和他的妻子,夫婦倆也信奉基督科學;靠著他們的幫助,芒笛想賣出一些藏品,以便建立計畫中人道主義的基金會並且贊助在伯根博物館的部分展品。1927年,他運出很大一批藏品到美國的洛斯·安吉利斯(LosAngeles)縣博物館,那裡給他提供了一大筆款項,但是出售僅僅其中一部分(縣博物館只買下宋代陶瓷部分),剩下的就滯留在美國,一直到1958年,伯根博物館的主任羅伯特·克洛司特再次過問這件事情,終於以特殊途徑把它們運回了挪威伯根,這也符合芒笛遺囑中的願望。不過,現存的信件揭示了一個情況:佩特斯博士在與伯根博物館的通信里,從未提到為芒笛的基金會願望做過相關活動或者構想過辦法。作為芒笛的朋友,其中有多少信譽,實在是個疑問。芒笛繼續與伯根博物館信件來往,甚至在他後來病重飽受痛苦時也沒有停止。關於這大批藏品的未來和建立基金會的事情成了他心裡沉重的思慮。重見挪威故鄉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但是這個願望沒有實現,芒笛再沒回過自己的國家。他在1935年5月13日,逝世於北京的家中。
最了解芒笛的挪威人,也許就是他的朋友比爾尼·阿格德。他對這個聞名於中國,被中國人自己稱為“外國老大”(NumberOneForeigner)同鄉有如下描繪:約翰·芒笛是一個天賦很高,個性真誠的紳士,這樣的人我們見得不多。他是個情感強烈甚至容易衝動,但是心懷熱誠的人,每件事情都要做得卓然超群。他的內心深處如此清白,毫不勢利,他是一個不被收買的認真的顧問,一個公正嚴肅的裁決者;必要時他會坦言自己的思想,不失尊嚴;這樣一個充滿鮮明個性和氣質的人,日常生活中則相處容易,實在是一個愛幫忙、和藹,完全沒有少年時候那種伯根“小無賴”的特點,他是一個真正的人。
只有少數的歐洲人花費大精力去理解東方藝術的精神,芒笛就是他們其中之一。他渴望獲得有關中國的知識。所以,他達到中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學習當時流行的中國官話。他掌握了聽和說的能力,這就奠定了他日後在中國獲得如此成就的重要基礎,他像一個滿清官員那樣與人們交談,與很多人建立聯繫。他始終敞開門,無論是級別高或者低的人都可以進去,儘管生活在那片遙遠的殖民地上,他卻沒有養成那種空虛無聊的東方式款待習慣。事實上,他的生活非常簡單而且不求奢華,堅持素食多年。他老年時期正處於北京混亂的狀況,只有一個士兵可用,他依舊堅強不懼,成為北京和天津那些流散者的聚集點,因此獲得了中國人和外國人的極大尊敬。在最後的幾年裡,他疾患疼痛纏身,被慢性哮喘折磨,無法入睡,他說自己像一個虔誠教徒那樣成為禁慾主義者。
芒笛的葬禮很風光,軍隊軍士們、外交官員、斯堪的那維亞半島在北京和天津的殖民地人員、高級官員,等等,紛紛到場致以最後的敬意。一支由他建立起來的警備隊挑選出來的士兵列隊向他們的老指揮做了最後一次榮譽的儀式。
在芒笛1907年與吉娜結婚時,他曾說要送一些中國藝術品回挪威,他希望他的同胞認識中國那些意義深遠的藝術品,也渴望那些展品上有他的名字。當年的伯根博物館貝格主任深感興趣而且極力促成。毫無疑問,幸好有這個明智和遠見的博物館主任,芒笛的藏品在伯根獲得了妥善的安頓,而且它們數量如此巨大,品種如此豐富!雙方交往的信件證實了他們之間相互尊敬和融洽的關係。1907年,芒笛獲得了這個博物館榮譽館員的稱號,1908年,在館主任貝格的推薦下,芒笛又獲得了聖·奧萊(St.Olay)一級勳章,獎勵他盡職盡力地為公眾服務。這兩次榮譽激起芒笛更大的收集藏品的興趣。他在遺囑里寫到:“我的願望是服務於人類——慈善和教育。”
約翰·威廉·諾爾曼·蒙特約翰·威廉·諾爾曼·蒙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