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育灃

紀育灃

紀育灃(1899年12月22日—1982年5月),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委員。

紀育灃的研究領域涉及有機化學、藥物化學、天然產物化學,尤其畢生以研究嘧啶化合物著稱。用經典方法對一些中草藥的化學成分進行分離鑑定,屬於首次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紀育灃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浙江省鄞縣
  • 出生日期:1899年12月22日
  • 逝世日期:1982年5月
  • 職業:教學科研工作者
  • 畢業院校:耶魯大學
人物生平,技術成就,代表論著,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1899年12月22日,出生於浙江省鄞縣
紀育灃
1917年—1921年,在滬江大學上學,獲學士學位。
1921年—1922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化學碩士學位。
1922年—1923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任演講助教。
1923年—1924年,在美國耶魯大學讀書。
1924年—1926年,回國在武昌大學任教授。
1926年—1928年,又赴美國耶魯大學化學系學習,獲哲學(化學)博士學位。
1928年—1933年,分別在東北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等校任教授。
1933年—1934年,在上海雷氏德醫學研究院化學研究所任研究員。
1932年—1936年,在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兼秘書。
1936年—1945年,分別在廣西大學、上海醫學院、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
1945年—1946年,任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1946年—1949年,任北平研究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北京大學工學院化學系教授。
1949年—1951年,任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研究員。
1951年—1958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藥學系主任,研究員。
1958年—1982年,任北京化學試劑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兼《化學學報》、《藥學學報》編委。
1982年5月18日2時,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3歲。
北京試劑研究所副所長。1921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1923年獲芝加哥大學碩士學位,1928年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解放前曾任武昌大學、東北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廣西大學、上海醫學院、西南聯大等校的教授,從事教學。也曾在雷氏德醫學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為研究員。

技術成就

紀育灃,1899年12月22日生於浙江鄞縣,1922年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遂赴美國入芝加哥大學學習,1923年獲碩士學位後回國,在武昌師範大學化學系任教。1926年再次赴美,在耶魯大學有機化學家詹森(T.B.Johnson)教授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1928年獲該校哲學博士學位後回國,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關於嘧啶化合物結構測定的研究。”
紀育灃回國後,先後在多所學校和研究機構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歷任東北大學(1928-1930)、廈門大學(1930)、浙江大學(1930-1933)、廣西大學(1936-1939)、上海醫學院及昆明西南聯合大學(1939-1943)等校教授,“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1934-1936)、北平研究院藥物研究所(1943-1949)研究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1949-1951)研究員、中央衛生研究院藥物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前身,1952-1958)研究員兼合成室主任、北京化學試劑總廠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1958-1982)、《化學學報》和《藥學學報》編委等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紀育灃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嘧啶、噻唑、喹啉等類雜環化合物,中草藥化學成分,維生素B1全合成,抗瘧藥物,抗血吸蟲病藥物,維生素C的測定方法以及在動植物產品中的分布等諸多方面。
紀育灃在選擇縮合成嘧啶環的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用實驗證實並討論了縮合成嘧啶環的方向,研究了乙醯丙酮、苯甲醯丙酮和環狀β-環己酮等分別與不同醛及尿素在催化劑作用下的縮合反應。還研究了多種鹵代嘧啶的合成及反應性能。通過對鹵代嘧啶轉化反應的研究,發現了不同類型取代嘧啶的合成方法。他通過對巰基嘧啶的合成及反應性能的研究,提出了不用氨即能從氯代嘧啶合成氨基嘧啶的新方法,也可不用硫代氫由鹵代嘧啶製備巰基嘧啶。
紀育灃早年在雷氏德醫學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和廣西大學時,曾對中草藥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先後對紫蘇、鳶尾、前胡、柴胡、大齒獨活、大花淫羊藿、貝母、鉤吻以及菸草等用經典方法進行了化學成分的分離和鑑定,從獨活中分離出幾種結晶,從淫羊藿中分離出黃酮苷,是中國首次用化學方法研究中草藥的成果。
紀育灃還研製出一種簡單而準確的測定維生素C含量的新方法,曾用於120種食用植物和動物製品及中藥內維生素C含量的測定,為中國營養及生理學提供了大量寶貴的基本數據。
紀育灃是一位愛國科學家。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上海淪陷,日偽聘請他任職,他堅決拒絕,而克服重重困難和阻力,隻身到重慶,繼續在遷入內地的上海醫學院執教,並擔任藥科主任。他不僅講授有機化學、藥物化學和物理化學等多門課程,還因陋就簡地利用化工廠的廢料提煉出化學試劑,用於科研和教學工作。
紀育灃在北京化學試劑研究所工作期間,對該所化學試劑研製規劃,特別是對嘧啶、嘌呤等核酸鹼基、核糖以及20多種基本胺基酸的研製提出了許多高瞻遠矚的建議,對中國化學試劑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紀育灃為人正直,性格剛強,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學事業。他生活十分儉樸,但不惜用重金購買《貝爾斯登有機化學大全》、《化學文獻》和《美國化學會會志》等世界著名的科技書刊,極其珍視自己的藏書。凡與他研究工作有關的重要新書均儘量設法收買,故一生藏書頗豐。1983年,在他逝世一周年之際,他的夫人楊群華遵照他的遺願,將他一生珍藏的全部科技書刊3000餘冊分贈給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和北京化學試劑研究所,為支援邊疆科學事業和發展中國化學試劑做出了最後貢獻。

代表論著

1 紀育灃,凌育宸.嘧啶的研究,(a)4-甲基點-乙基-2,6-二甲氧基嘧啶的分子重排作用.化學學報,1954,2紀育灃,陳淑鳳,吳元鎏,翁元凱.維生素B1的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3 紀育灃,秦錫元,黃龍珍,邵國賢等.抗瘧藥物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

人物評價

紀育灃教授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解放後他積極、熱情的堅持在科學事業上貢獻力量,他歷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及中國醫學科學院科研單位的研究員,並擔任了北京化學試劑研究所的副所長之職。
紀育灃教授為發展中國化學科學事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他多年從事嘧啶及其他雜環的天然有機產物研究和生化試劑以及抗癌藥物方面的合成研究,曾作出較卓越的成績,有80餘篇論文發表在國內外雜誌上。紀育灃教授早在三十年代就參加中國化學會,參加學術活動。紀育灃教授在建國初期參加了中國科學規劃的制定,並在有機化合物命名工作中也有不少成績。他是中國老一輩的化學家,在國內外化學界享有一定的聲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