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症

精英症

社會精英是指那種社會地位比較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現代社會還有一個大家都普遍認同的標準:那說法是他們創造的價值大,得到的物質收入也高。這個人群的特徵明顯:他們普遍受教育程度高,事業心強,有成就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精英症
  • 人群:受教育程度高
  • 人群特徵:事業心強,有成就感
  • 負面影響:生存壓力很大
人群特徵,負面影響,易患原因,上班族現狀,

人群特徵

一、事業心強,有成就感。
二、有強烈的工作動機,勤奮甚至玩兒命工作。
三、能量充足,似乎永遠不知疲倦,有連續工作能力。
四、很看重自我聲望,對自己要求嚴格,有很強的歷史使命感,大多有捨我其誰的想法。
五、他們總是處於一種應激狀態。

負面影響

首先,生存壓力很大。很多男士肩負著養家餬口的重任,看到別人有車有房,如果自己不擁有的話,大有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感。而這就容易形成一種玩兒命工作的狀態,體力嚴重透支。為了改善生活,解決生存壓力,他們拚命工作,改變個人地位以及提高在親戚朋友中的威望。這樣不斷自我加碼,最後就容易引發生命危機。由於精英人群總是時時、處處、事事表現能量充足,他們往往對體力透支、工作壓力超過體能極限的危機狀態渾然不覺。心理疾病又不是很快能表現出來的,它是隱藏在突然聚變中的潛在殺手。
其次,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往往普遍比較敏感。當前社會大眾所擁有的相對剝奪感,這個群體也在所難免。相對剝奪感是人們在比較中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失衡狀態。當他們實際得到的和期待得到的之間、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時,就會產生相對剝奪感。有相對剝奪感的人容易憤怒,發無名之火。有時這種憤怒就會轉化為侵犯。好在這個群體一般都受過良好教育,會把這種相對剝奪感壓抑在心裡。從心身健康的角度講,這會進一步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
再次,根據研究,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的人會經過“警覺”“、反抗”和“耗盡”三個階段。這就是說應激精神狀態可以導致身體疾病。這種疾病被稱作心身疾病,即不是由生理原因所產生的疾病,而是由心理原因所導致的疾病。這種心身疾病最典型的是高血壓、心臟病,還有皮膚病、頭痛、腰痛、關節炎、哮喘、支氣管炎、癌症等。

易患原因

上班族精英們的工作性質大多以腦力勞動為主,那么當前上班族精英的勞動強度遠遠地超出他們可承受的範圍時。那么他們就是在拿自己的健康透支。如高校教師對學術的思考需要連續性和深度,雖然在家辦公,卻是不分白天黑夜,只要問題解決不了,精神就不可能鬆懈下來,工作也不會停止,所以格外容易疲勞。再比如,大學教師不僅每人一年要承擔數百個課時的工作量,因教學需要還要翻閱大量資料。現在實行的各種聘任制,對學術研究要求非常苛刻,規定非要拿到什麼國家級、省部級的獎才行,評定職稱也規定要在學校指定的核心期刊發表多少篇文章才行。可全國一共才有多少獎、多少種期刊?怎么能保證所有教師都有份?
所以在這樣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為了能夠使自己脫穎而出,許多高校的教師永遠都處於高強度的工作中,把很大一部分時間放在自己的學術上,這樣其實是把原來應當留給自己的家庭、休閒以及健康的時間給剝奪了。而這樣的後果就是透支了自己的健康,透支了自己的生命。
令人可悲的是,時至今日,一些媒體和領導仍在宣傳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的“工作狂”,表彰模範先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不少單位一味壓任務、促進度、抓成果,而且“鞭打快牛”,將中
年精英逼上只能進不能退的“獨木橋”,而很少關心他們的工作負荷和身體健康。而中年精英又總是對事業的期望值很高,常常以忘我工作來實現自我,不注意勞逸結合,缺少體育鍛鍊。中年精英中“過勞”現象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上班族現狀

有很多的心理疾病患者,在最初的診斷中都以為是生理疾病,通常經過一到兩年的折騰,才會去找心理醫生。對於很多上班族來說,除了有關知識的欠缺之外,更多的是不願也不敢承認自己有心理問題。
在中國,精神疾患還是個相當隱蔽的殺手。通常最初的反應是會感覺到疲倦和累,抑鬱乏力,甚至會出現心悸頭疼,或者胃潰瘍出血或者發生器質性的改變,表面上看是某種慢性病,實際上是長期的緊張、壓力、抑鬱等心理因素所致。
根據心理學的規律:遇到困難把原因歸結為別人的人多患有焦慮症;遇到困難先責備自己的人多產生抑鬱症。而焦慮和抑鬱與追求和願望成正比,與自信心成反比。職位越高、收入越高、壓力越大。壓力越大,抑鬱焦慮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當今社會,心理疾病作為“精英症”的一部分,已經成為困擾中年成功人士的一大頑症。
其實心理疾病只是“精英症”的一部分而已。那么,當代我們的社會精英,在各個行業中起著中堅作用的成功人士的身心健康現狀又是如何呢?四組來自四個不同方面的數據進一步說明了“精英症”。
第一組數據來自北京零點市場調查有限責任公司,它是針對北京大公司的社會精英的。零點公司採用專門的心理學測評工具“枯竭量表”,對415位北京“社會精英”做調查,以評估他們的心理疲勞程度。如果達到三級就意味著心理疲勞非常嚴重,身心健康正在受到嚴重的威脅。而最終結果顯示心理疲勞程度在等級三級及以上的人數比例達到了61.4%。心理疲勞的表現是:易疲倦;缺乏精力;易生病,臉色不好;與家人或朋友的溝通越來越少;容易忘事;容易憂慮、發愁;有迷失感,難以開心快樂,易急躁、發脾氣。
第二組數據來自美國《財富》雜誌(中文版)和北京易普斯企業諮詢服務中心的調查。它是針對中國高級經理人的。有1576位高級經理人參與了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個人的壓力狀態(包括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心理衰竭水平、壓力來源、壓力應對方式以及對心理調適的看法等等。結果是70%的接受調查者感覺到壓力的困擾。這次調查用到了一個心理學的專用名詞——心理衰竭。這種狀況被描述成身體、情緒和心理上消耗殆盡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將體驗到持續的身心疲憊不堪、厭倦沮喪、悲觀失望、失去創造力和生命活力,是身心健康的最嚴重後果。這項調查顯示,高級經理人中有27%。
第三組數據是來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陳龍教授的。從2000年起持續至今,中科院以開灤煤礦作為個案,研究“社會轉型期間不同職業群體主要社會應急源和心理健康”問題。開灤煤礦是中國第二大煤炭企業,有11萬多人,這次調查結果能反映出從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型時期的所有問題。1995年至2000年間,這裡民眾上訪來信上漲了三倍,因精神病入院人數上漲三倍。在調研過程中,不斷有幹部死亡,都在四五十歲。調查顯示:職位越高,承受壓力越大,心理出問題的可能性也越大。參加調查的人當中有31.95%和11.21%的人曾經分別患有或正在患有恐怖症、焦慮症、強迫症、抑鬱性神經症、疑病性神經症、癔症、神經衰弱等症狀。
第四組數據來自媒體的報導。有媒體稱:國家公布的一個專項調查中,中國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僅為
58歲,低於全國平均壽命10歲左右。上海社科院《社會科學報》公布了一份跟蹤近十年的“知識分子健康調查”,北京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從十年前的58~59年降至調查時期的53~54歲,比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北京市平均壽命75.85歲低了20歲。而在上海地區,1994年調查的科技人員平均死亡年齡為67歲,較全市職業人群降低3.26歲,其中15.6%發生在35~54歲的早逝年齡段。中青年知識分子的死亡率大約超過老年知識分子的兩倍之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