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引論

精神分析引論

《精神分析引論》是奧地利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創作的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17年。全書總計28講,對精神分析理論具有全面且系統的概括性論述。

全書分成三個部份:第一編“過失心理學”,針對一般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失誤動作來分析表面行為下的深層含意,這可視作是某種預兆或訊號;第二編“夢”,則試圖由釋夢的技術去探索夢的顯意與隱意,並推演出夢的作用;第三編“神經病通論”,結合前兩篇對失誤動作與夢的分析,以確證支配神經症患者的症狀與其經歷相關,並探索精神分析的治療方法。

《精神分析引論》以“心理衝突”和“泛性淪”觀點對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過失行為、夢及神經症三項專題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系統的闡述,以潛意識與性慾理論為核心,構成了整個精神分析理論的根基,因而該書並沒有涉及多少新的理論發展,也未能對精神分析在正常人以及社會生活中的套用作過多的解釋。該書雖然主要討論精神病的病因與治療,但其中關於性衝動、夢及其象徵與轉移作用、壓抑、自戀、移情等問題的論述,對用精神分析原理說明藝術和美學課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心理學思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精神分析引論
  • 外文名稱:Vorlesungen zur einführung in die psychoanalyse
  • 作者:【奧】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 類別:心理學著作
  • 首版時間:1917年
  • 字數:272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精神分析引論》共分三部分。第一編《過失心理學》共四講,主要講述屬於日常生活的精神分析的內容,通過對過失的理論研究,諸如口誤、筆誤、遺忘、放錯東西等日常生活中的過失現象的分析探討人的潛意識問題,指出失誤動作絕非偶然,而是有自己的意義;第二編《夢》有十一講,屬於夢的解析部分,通過對夢的分析探討人的潛意識問題,較為系統地闡述了夢的實質、內容、夢的檢查作用和象徵作用、工作原理、釋夢的技術等;第三編《神經病通論》共十三講,在闡明精神分析有關神經病的理論與治療技術之餘,還深入討論了精神分析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如果把前兩部分看作精神分析的理論層面,那么神經病通論則屬於精神分析的套用技術層面,它介紹了精神分析的一些方法。
在這部著作中,弗洛伊德以“心理衝突”和“泛性論”觀點對日常生活中人們的過失行為、夢及神經病三項專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系統的闡述。在他看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過失現象是有意義的,是心靈中兩種相反的傾向相互牽制而趨調和的心理行動。書中弗洛伊德指出,對自我的分析和研究是精神分析的入門,精神分析不同於別的醫藥方法,它是治療神經錯亂的一種方法,主要靠談話。同樣,弗洛伊德認為,夢是健康人所具有的、被忽視的心理現象。夢也是有意義的,夢的研究不但是研究神經病的最好的準備,而且夢本身也是一種神經病的症候,有顯義和隱義兩種。記得的、可以說出來的夢是夢的顯義,被偽裝了的、由釋夢的工作所揭示出來的是夢的隱義。夢的隱義常常是被壓抑的,他通過種種偽裝才能在夢中表現出來。兒童的夢未經化裝,其顯義和隱義一致。第三部分《神經病通論》討論了比較複雜的問題,即神經病的精神分析和治療。弗洛伊德指出,神經病的症候背面都有意向,症候是有意義的,與病人的內心生活有密切的關係。書中他討論了神經病症候的意義,症候和潛意識欲望的關係;討論了心理歷程中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問題;討論了精神分析學對性的認識,性的衝動與精神病、文化的關係;討論了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的關係,它們各自的特點;並討論了神經病治療中的病原學及一些技術問題等。

作品目錄

第一編過失心理學第二編夢第三編神經病通論
第一講緒論
第五講初步的研究及其困難
第十六講精神分析法與精神病學
第二講過失心理學
第六講初步的假說與釋夢的技術
第十七講症候的意義
第三講過失心理學(續)
第七講顯意和隱意
第十八講創傷的執著——潛意識
第四講過失心理學(續完)
第八講兒童的夢
第十九講抗拒與壓抑
第九講夢的檢查作用
第二十講人們的性生活
第十講夢的象徵作用
第二十一講里比多的發展與性的組織
第十一講夢的工作
第二十二講發展與退化的各方面、病原學
第十二講夢的舉例及其分析
第二十三講症候形成的過程
第十三講夢的原始的與幼稚的特點
第二十四講一般的神經過敏
第十四講欲望的滿足
第二十五講焦慮
第十五講幾點疑問與批判的觀察
第二十六講里比多說:自戀
第二十七講移情作用
第二十八講分析療進

人名對照表

創作背景

該書的原型由弗洛伊德於1915—1916年兩個冬季學期在維也納大學講授精神分析的28篇講稿組成,成書後分為過失心理學、夢、神經症等三個部分。

作品思想

潛意識
潛意識是弗洛伊德理論的核心,他曾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露在水面上的是意識心理活動,掩在下面的不易看到的則是潛意識領域。潛意識是意識的基礎,是一切意識行為的出發點和動力源泉。潛意識源於人們心理中的原始和非理性的底層,以性衝動為核心內容。由於弗洛伊德主張性衝動是人類心靈最高文化、藝術和社會成就的根本動力源泉,所以長期以來被一些人誤認為是一個泛性主義者。其實,作為一個治療精神病的醫師,他經常發現本能欲望過分地受到壓抑而致使不少人生病的事實,因而相應地強調了性的地位和作用。生活中的弗洛伊德對於性堅持一種極端否定的態度,他一貫地指出性的危險,甚至對非神經病者來說也是這樣,他勸告人們必須努力克服一般動物的需要。他說,性的行為是會使人墮落的,會污損精神和肉體的。
精神疾病的病因
在弗洛伊德看來,無意識主要由本能構成,而人的基本本能表現為原始性慾。原始性慾的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為“里比多”。以“里比多”為核心的無意識衝動、需要等本能,時常處於受壓抑的狀態。壓抑意味著把痛苦可恥的經歷從意識中排除出去,或者防止那些不體面、見不得人的衝動或欲望進入意識中來。壓抑的存在以消耗“里比多”能量來維持,由於主體有限的能量儲存被部分地消耗掉,而不能為自己利用,同時由於壓抑的動力學問題難於徹底消除壓抑,所以受到沉重壓抑的人就變得越來越衰弱,最終導致精神病的發作。可以認為,不論廣義還是狹義的性衝動,是精神病的重要致病原因。
精神分析的任務就是設法消除這些壓抑,其實現的途徑為:辨別偽裝的形式,找出被遺忘和受壓抑的本能衝動;引導主體回憶先前被壓抑的衝動,藉以克服或戰勝他頑強抵抗回憶的那些壓抑和被遺忘事實的態度,以期達到治療的效果。
在《精神分析引論》中,弗洛伊德詳細地闡述了精神分析理論的方法和依賴的原理,同時意識到精神分析法在治療精神病方面所面臨的困難。弗洛伊德說,精神分析有兩個信條足以觸怒全人類:其一是和人們的理性成見相反,其二是和人們的道德觀念衝突。這些成見戒律是人類社會長期積澱形成的產物,具有極強的勢力,要打破它們,確非易事。
性慾論
弗洛伊德的性慾論是泛性主義的性力決定論,也是《精神分析引論》的主要理論內涵。弗洛伊德把性慾視為人類行為的真正動機和發生的原因,但他反對把性和成人性活動相等同的狹隘性慾觀,認為性慾是尋求廣義上的快感。就是說,性的含義極為廣泛,除生殖活動的性的本能外,凡能產生快感的都直接或間接地與性有關。在他看來,性的後面有一種潛力,常驅使人去尋求快感。弗洛伊德把它叫做“力比多”(或“欲力”、“性本能”),即指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性衝動,它是推動人的一切行為的原始的內驅力。他主張“性的衝動,廣義的和狹義的,都是神經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這是前人沒有意識到的。更有甚者,我們認為這些性的衝動,對人類心靈、最高文化的、藝術的和社會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貢獻。”
夢論
夢論是精神分析的三大理論支柱之一,也是《精神分析引論》的主要理論內涵。“夢是潛意識願望的滿足”成了弗洛伊德夢論的中心命題,弗洛伊德把這一命題作為他的夢的新理論的“標語”。他認為,夢不是一種軀體現象,而是一種心理現象。夢之所以是願望的滿足,是因為它使由願望衝動造成緊張的心理能量得以宣洩的緣故。誠然,“上面形成的夢”是由意識所引起的,但意識的願望只有在成功地喚起了一個類似的潛意識願望去強化它時,才能有效地激發起夢。至於從“下面形成的夢”則是直接由潛意識願望所引起的。這種潛意識願望找到日間某些遺留物作為其表達的手段。從這兩種夢的形成中可以看到夢的實際建構者不是睡眠時軀體內外所受的刺激,而是潛意識願望的力量。因為潛意識中的原始衝動或性慾難以直接見人,加上意識對潛意識具有檢查和控制的作用,所以它必須通過偽裝的方式才能滿足自己的願望。因此,弗洛伊德認為夢是被壓抑的潛意識願望的滿足。

作品影響

此書的章目與1933年出版的《精神分析引論新講》的章目銜接,均被公認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主要著作。
《精神分析引論》可以說是弗洛伊德系統表達精神分析理論的重要代表作,是其著作中除《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外流傳最廣的一部作品,也是其對早期思想的一次全面系統的梳理和總結。其內容概括了《夢的解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性學三論》三部經典著作中的精華,是其思想在經歷了早期發展後逐漸向後期過渡的代表作。
《精神分析引論》是了解和研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一部入門性讀物。在《精神分析引論》一書中,弗洛伊德首先假定他的讀者絕沒有任何關於精神分析的基礎知識,所以寫得淺顯易懂,其基本目的就是為了把精神分析的思想傳播給普通的讀者。1917年,該書在維也納出版後,被認為是標準的精神分析教科書和入門讀物,曾被譯成17國文字。
《精神分析引論》出版以後,徹底改變了人類傳統的思想觀念,對當代人們了解自我和認識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精神分析理論的基礎上,弗洛伊德創造了治療精神病的方法,並逐漸形成心理學的理論,開創了現代心理學一個重要學派,對心理學、人類學、醫學、甚至文學、史學和哲學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作品評價

英國性心理學家藹理士:“即使是對精神分析學說持全盤否定態度的人,要想把《精神分析引論》里出自睿智卓識和豐富經驗的研究成果擱到一邊,完全無動於衷,事實上也是很難辦到的。”

作者簡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奧地利精神病醫生、精神分析學創始人。1873年進入維也納大學,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5-1886年間就學於J.M.夏爾科,後又赴南錫觀察A.A.利博爾和H.伯恩海姆催眠療法,更深信神經病是可以通過心理治療而奏效的。1892年左右,他發現催眠的效能不能持久,就改用他所特創的精神分析治療法,藉以挖掘忘記了觀念或欲望。1897年提出了戀母情結,即仇父戀母的情緒。1930年被授予歌德獎金。1936年壽辰時榮任英國皇家學會通訊會員。
主要著作有《夢的釋義》、《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此論新編》、《弗洛伊德自傳》等。
精神分析引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