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交往理論

精神交往理論

精神交往理論是由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傳播學理論。在確定唯物史觀的第一部著作《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下簡稱馬恩)在他們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了“交往”的理論,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觀。他們所說的“交往”無外乎包括“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兩個層面,這與現代“傳播”概念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精神交往理論
  • 提出者:馬克思、恩格斯
  • 領域:傳播學
  • 引申:馬克思主義傳播觀、傳播學
核心內容,名詞解釋,交往,生產和交往,理論發展,

核心內容

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像、思想、精神交往在這裡還是人們物質生活的直接產物。強調了人們的精神交往是物質活動的直接產物。從社會的需要考察精神交往,馬克思認為,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的需求是現代交往媒介即大眾媒介發明、使用和推廣的動力。報刊、電報的使用,反過來又大大促進了精神交往的社會化。馬克思主義的精神交往既是個人的交往,也是民族的交往、世界的交往。

名詞解釋

交往

第一,它指的是以物為媒介的人與人的交往關係;第二,它同時也指以”語言“為媒介的人與人的精神交往關係。可以說,交往是一個體現人的總體活動之關係性的概括性範疇。
馬恩寫道:”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係取決於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這個原理是公認的。然而不僅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係,而且這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也取決於自己的生產以及自己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展程度。“

生產和交往

在馬恩那裡,生產和交往是有機的成對概念。他們指出,人類的生產活動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物質生產,即生產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與此對應的是人與人的物質交往活動;一類是精神生產,即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上學等的語言中的生產,與此對應的則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交往。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構成了人類生產活動的總體,而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則構成了人類交往活動的總體。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兩者的辯證運動推動了人類交往活動的總體發展。

理論發展

馬恩關於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論為確立科學的唯物主義傳播觀提供了重要的出發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