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線蟲病

粟線蟲病

粟線蟲病是由滑刃線蟲引起、發生在的病害。主要為害穗部,重病株較健株略矮,上部節間及穗頸稍短,健株成熟時病株葉片仍保持蒼綠色。

粟線蟲病在中國河北、河南、山東、北京等地均有發現,在雨水多的年份,能造成很大損失,但發生不普遍,僅在局部地區為害較重。總之,當病原較多,而植株孕穗、開花期正逢高溫、多雨,或植株表面經常濕潤時,線蟲便迅速繁殖活動而引起嚴重發病。

栗線蟲病主要由種子傳播,發生不普遍。所以,在防治上首先要實行種子檢驗,防止病區擴大。同時在病區要建立健全留種制度,嚴格進行種子處理,以便逐步消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粟線蟲病
  • 別名:穀子線蟲病、不稔病、紫穗病、立穗、瞎穗 
  • 為害作物:粟
  • 危害部位:穗部
  • 病原:滑刃線蟲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粟線蟲病病原為滑刃線蟲,屬線形動物門、墊刃目、滑刃科。是水稻乾尖線蟲Aphelenchoides besseyi Christie)的一個生理型。其幼蟲和雌雄成蟲均為蠕蟲狀,體透明,前端稍細,尾部圓錐狀,末端狹小。雄成蟲尾端呈新月形彎曲, 有鐮刀形交接刺1對,沒有抱片,大小(477.1-675.6)微米×(11.4-20.5)微米。雌成蟲尾直伸,陰門在身體後端1/3處,大小(602.1-960.0)微米×(12.5-24.6)微米。線蟲致死溫度為56-57℃經10分鐘。卵為蠶繭狀,在體內形成後,陸續排出。

為害症狀

粟線蟲病主要為害穗部。植株受病後,在開花前後小花呈暗綠色,漸變成黃褐色,最後成為暗褐色,有時小花不能開放或開花後因子房枯萎而不能結實,較健穗的小花為細長,穎張開。受害輕或受害較遲的穗尚可結實,但籽粒不飽滿,外表則與健穗難以區分,或僅靠近穗軸處的小穗子實變褐,穎殼內帶有線蟲。一般病穗直立不下垂,穗形略短瘦。穎片向陽面變為紫紅色。但剛毛不紅,尤以灌漿到乳熟期最為明顯,以後逐漸褪成黃褐色;背陽面的穎片則不變紫紅,至成熟時仍為綠色。重病株較健株略矮,上部節間及穗頸稍短,健株成熟時病株葉片仍保持蒼綠色。

侵染循環

滑刃線蟲營外部寄生,因而粟線蟲病為非系統侵染的病害、線蟲潛伏於種子的穎殼內越冬,故以種子傳病為主。幼苗期,線蟲主要在種殼及根部活動繁殖,周圍土壤中亦有發現。孕穗前,在被害植株地上部分很少發現線蟲;但在孕穗至開花時,如環境適宜,線蟲即自地下部分向上轉移至嫩鞘內側,集中於穗部,大量繁殖為害。由於侵染時期的早遲不同,就有輕重不等的被害情況。線蟲通過風、雨、流水等與植株接觸而傳染。其生育期很不整齊,如條件適宜,在同一植株上可陸續發現卵、幼蟲和成蟲。為害以後並不形成蟲癭。粟成熟時,成蟲或幼蟲均可在癟谷或種子內外穎的內側捲曲休眠越冬,莖稈上極少有線蟲存在。線蟲亦可隨癟谷、莖稈通過土壤、糞肥等傳染。

流行規律

粟線蟲病的發生與環境有密切關係,尤以雨水、濕度和溫度關係最大。如在粟的孕穗抽穗、開花和灌漿期遇上多雨天氣,線蟲即可移向地上部,在穗部活動為害,並大量繁殖,借風、雨傳播蔓延;如雨水不足,則線蟲只在植株地下部活動。因此,這一時期的氣候條件便能左右病害發生的早、遲及其為害程度。溫度高也有利於線蟲繁殖活動,尤其在早期關係更大。春粟早播的發病輕,即因苗期溫度低,不利於線蟲活動、繁殖之故。
品種與發病也有關係。生育期長的品種,特別是孕穗到開花終期這一段時期長的品種,因延長了受侵害的時期,易嚴重被害;芒多、穗緊的品種,也容易感病。此外,土壤粘重、低濕的粟田發病重;連作田或前作為甘薯的發病重;而砂土、高燥田及輪作或前作為大豆的發病均較輕。總之,當病原較多,而植株孕穗、開花期正逢高溫、多雨,或植株表面經常濕潤時,線蟲便迅速繁殖活動而引起嚴重發病。

防治方法

  • 加強植物檢疫:控制病區種子不外調作種用。從病區附近調運種子時,必須嚴格進行檢疫檢驗,防止擴大。
  • 建立留種田,實行無病留種和引種:應建立無病留種田,繁殖無病種子。留種田設在多年未種粟的地塊,播種無病且經溫湯浸種處理的種子,施用無蟲淨肥,收穫前嚴格選種,選出無病優良谷穗,單打、單藏,作為下年生產用種。一定不要使用來自病區、病田的種子。
  • 種子處理:暫時缺乏無病種子時,播種前的種子應在56-57℃溫水內浸種10分鐘,以殺死滑刃線蟲。具體做法是將預浸的種子先放入口袋裡,種子量約占口袋的1/2,然後準備3-5倍於種子容積的熱水,溫度調至57℃,將已裝好的種子袋浸入熱水內,充分攪動,使熱水保持56-57℃,經10分鐘後,把種子袋取出,立即放入冷水內翻動2-3分鐘,倒出晾乾即可供播種用。
  • 農業技術措施:就地評選推廣抗病品種。適時早播,實行輪作。重病田及時早收,單打單收,防止病秕散落田間或混入糞肥,以防擴散傳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