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米蔬

在惠東縣吉隆鎮,有一種被當地人稱為粘米蔬的美食頗有名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年來,這種以前只在民間流傳的美食越來越受歡迎,逐漸進入當地酒店、餐館等高檔場所,成為一道招牌食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粘米蔬
  • 外文名:Viscosity meter height
  • 特點:美食頗有名氣
  • 實質:餐館等高檔場​所
製作粘米蔬需約2小時
粘米蔬所用的粉叫粘米粉,但有別於客家製作蘿蔔粄所用的糯米粉。
煮粉時,將粘米粉和適量溫開水放到大鍋中煮熟,需約30分鐘。接著是炒餡,所用的餡料以芹菜和大蒜為主,輔以蘿蔔。隨著時代的變遷,所用的餡料也在變化,近年來也有人用葛、胡蘿蔔、韭菜等,並加一些鰻魚、蝦仁等,但主要還是芹菜和大蒜。經過約20分鐘炒餡後,便進行碾粉,用手將煮熟的粘米粉來回碾壓,直至有粘性。
碾粉之後就進入裹餡階段。這一階段很講究技巧,一般先用粄嚕(圓形實心石球)將適量碾壓過的粘米粉壓薄 (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壓得太薄裹餡時易破裂,壓得太厚吃起來口感不好),將粘米粉伸展成巴掌般大小成粄皮,然後將餡料放到粄皮上,將其包裹起來似橄欖狀,放到粄葉(一般用大顏樹葉)上,再移到大鍋里蒸熱,粘米蔬就製作完成了。整個製作過程需約兩個小時。
傳承製作始於明天啟年間
“這裡自有客家人以來就有粘米蔬了。”鐘錦棠說,他們的祖先在明天啟年間(公元1621年~1627年)就遷移到平政村定居,而製作粘米蔬自那時起就有了,而且代代相傳,沿襲至今。照這樣計算,當地粘米蔬製作已有近400年歷史。據了解,“平政”一名最早遠可以追溯到元代,當時設立了平政站,到明清時期改為平政驛。
據當地村民介紹,粘米蔬主要源於冬至。每年到了冬至這一天,許多吉隆人家備“五牲”進行祭拜,用粘米粉和開水搓成團,然後用雙手揉成一個個橄欖狀的 “小湯圓”來祭祖,民間認為小孩吃了湯圓就大一歲。有些則不做湯圓,用粘米粉搓成團壓成薄皮,裹入芹菜和大蒜等餡料做成半月形蘿蔔包,稱“冬包”,也就是現在的粘米蔬。
在當地,粘米蔬一般在每年的春節、清明、十月朝(十月初一)和冬至等日子製作,但隨著社會的變遷,如今村民平時也有製作。
客人常帶回粘米蔬與親友分享
粘米蔬柔軟味香,頗有嚼勁。由於所用原材料大都為清淡食品,所以吃起來不會感到口膩,很受當地人歡迎,名氣越來越大。近年來,粘米蔬進入當地餐館、酒店,成為招牌食譜。許多客人吃後還會帶一些回去與親戚朋友分享。如今在吉隆小吃店、餐館和菜市場都能買到粘米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