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線期

粗線期

是指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中緊接偶線期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已完成染色體聯會的兩條同源染色體互相緊靠,進而纏繞在一起,基質開始附著到染色絲上,成為一條短而粗的染色體。結果在這時期後外觀上是染色體數目減半(即假減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粗線期
  • 外文名:pachytene stage
  • 釋義: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中緊接偶線
  • 結果:染色體數目減半
釋義,詳解,

釋義

人體有46條染色體,粗線期、雙線期和終變期的染色體數都是46條,DNA都是92個。
粗線期(pachytene stage)是指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中緊接偶線期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已完成染色體聯會的兩條同源染色體互相緊靠,進而纏繞在一起,基質開始附著到染色絲上,成為一條短而粗的染色體。結果在這時期後外觀上是染色體數目減半(即假減數)。不久,這些緊靠著的一對染色體各自明顯地發生縱裂,各自由兩條染色單體構成,成為四重結構。在同源染色單體之間常常發生交叉。在經過固定的分裂圖像中,這個時期是所謂染色粒最常出現的時期。在著絲粒處發生的部分異常凝縮也可在這時期見到。這一時期的染色體稱為粗線期(pachynema)。從這一時期到下一個雙線期,可以看到燈刷染色體,而且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核仁。在這一時期也發生微量的DNA合成。這種DNA與偶線期合成的DNA不同,它沒有特異性。在缺乏形成交叉能力的細胞中,不發生這種DNA合成。因此被認為這種DNA與下一個時期形成交叉有關,也許與重組有關。
前期I的第三個階段,又稱重組期(recombination stage)。該階段開始於同源染色體聯會之後,染色體明顯變粗變短(至少縮短了四分之一),結合緊密,此期染色體形態是一個明顯的四分體。
在粗線期,細胞中也存在DNA的合成,稱為P-DNA,交換過程中DNA鏈的修復、連線均與此相關。在粗線期核仁融合成一個大核仁,並與核仁形成中心所在的染色體相連。
此期要發生染色體的交換重組,並可見到在聯會複合體的梯狀結構中出現的重組節(recombination nodules)。

詳解

人體有46條染色體,粗線期:細胞核內有92個DNA分子,46條染色體;雙線期:細胞核內有92個DNA分子,46條染色體;終變期:細胞核內有92個DNA分子,46條染色體。
具體分析如下:減數分裂前期Ⅰ持續時間長,結構變化複雜,通常又可分為細線期、偶線期、粗線期、雙線期和終變期。
細線期:第一次分裂開始時,染色體濃縮為細長的細線,但相互間往往難以區分,雖然染色體已在減數分裂前的間期時複製,每一染色體應該已有兩個染色單體,但在細線期的染色體上還看不到雙重性。每條染色體的兩端通過附著板和核被膜相連。
偶線期:兩個同源染色體這時開始配對,這種配對稱為聯會。同源染色體在兩端靠近核膜部位先行靠擾配對,或在染色體的各不同部位開始配對,配對最後擴展到染色體的全長,形成聯會複合物。這時期有殘餘的0.3%DNA合成。由於同源染色體中一條染色體是由二條染色單體組成,故每一配對的結構中共有四條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染色單體,稱之為四分體。由染色體水平來考慮稱之為二價體,因為每對是由二條同源染色體組成。 粗線期:兩條同源染色體的聯會完成,細胞就進入粗線期,粗線期要維持幾天。在這時期可發生同源染色體間的互換。
雙線期:聯會消失開始於雙線期,此期聯會複合體解體,二價體的兩條同源染色體彼此拉開,此時可見到同源染色體間的一個或多個交叉點,這些交叉點標誌著交換的發生部位,因此一般認為交叉是交換的結果。
終變期:交叉隨著時間逐漸減少並向兩端移動,簡稱端化。此期染色體螺旋化程度更高,表現更為粗短。交叉的端化仍舊繼續進行,這時核仁和核被膜開始消失,紡錘體開始形成,雙價體開始向赤道板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