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約高架橋

米約高架橋

米約高架橋位於法國西南部的米約市,橫跨在法國塔恩河仙境般的河谷之上,是通往法國南部地中海地區的75號高速公路段上的樞紐工程。米約高架橋高270米,長2.5公里,是截至2013年世界上第二高的橋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約高架橋
  • 外文名:le Viaduc de Millau
  • 設計者:諾曼·福斯特
  • 地區:法國米約市
  • 結構形式:斜拉橋
  • 長度:2460米
  • 主跨:342米
  • 最大高度:343米
  • 通車時間:2004年
  • 工程造價:3.94億歐元
工程背景,工程概況,總體設計,創新科技,影響,評價,

工程背景

米約高架橋是法國中南部克萊蒙費朗通往地中海沿岸貝濟耶的A75號高速公路上的一座主要橋樑,該橋是北歐與西班牙東部之間新的交通樞紐的一部分(連線塔恩河兩側的萊偉祖高原和拉爾札克高原,主跨越過塔恩河谷的最低點。該橋的修建也將緩解法國夏季南北交通壓力,有利於解決法國頭痛的交通瓶頸問題,便於大型卡車和旅遊車駛往地中海沿岸和西班牙。
米約高架橋

工程概況

米約高架橋由國際著名建築設計師諾曼·福斯特設計,法國埃法日公司承建,於2001年開始建設,2004年正式通車,建造歷時3年,總耗資3.94億歐元。這座橫跨塔恩河的米約高架橋是一座斜拉索式的大橋,全長2.46公里,總重29萬噸,大橋距地面270米,大橋斜拉索的最高點距離地面343米,高出艾菲爾鐵塔23米,創下了距地面最高的世界紀錄。

總體設計

由於塔恩河蜿蜒曲折,當橋位於河谷地勢較低的地方時,在米約市就不能觀賞到此橋。為了使人們能在米約市觀賞該橋,基本思想是設計一座非常細長、橋面高程較高的多跨連續梁斜拉橋。1990年 Michel virlogeux 首先提出一個7 塔8跨懸浮體系斜拉橋方案,1992 ~1993 年他領導的設計組又向法國國家高速公路管理局(SETRA)提出了另外幾種方案。
通過競標5家設計組分別獲得分析 Michelvirlogeux 向SETRA 提出的方案和提議新方案的資格,他們每組被指定儘可能地完善一種設計方案。
1996 年7 月經評判委員會評判,一個7塔高墩斜拉橋的設計方案最終勝出。
米約高架橋建造之初曾引起不小的爭議,有人擔心破壞塔恩河谷周圍的景觀,但Foster 選用鋼為主要建材,並運用其獨特的設計理念,讓這座大橋完工後看起來結構輕巧細緻卻不失堅固,與周圍的環境協調一致。大橋全長2 460 m,共8 跨,跨徑布置為204 m+6 >342 m+204 m,由於兩端高度不同,整座橋以3 %的縱坡由南端向北端下降。為了使橋墩避開不穩定粘性土的不良地質地段,同時,也為了在行車過程中能夠欣賞到大橋的英姿,將橋樑布置在半徑為20 km 的平曲線上 。

創新科技

為了確保大橋的穩定性,米約高架橋在設計和施工中都使用了相當的創新科技。大橋總設計師諾爾曼 · 福斯特爵士在總結法國南特建築科學和技術中心三年模型風力實驗數據後,將大橋橫面設計由原先的三角形改為梯形,從而有效減少了風阻。法國氣象局運用了各種特殊程式和設備對當地的風力情況實施全面監控。 建造過程中,埃法日公司的2名幾何工程師通過衛星來監控工程的進展。 橋墩每升高4米,工程師就會通過衛星定位系統來確認是否有位置偏差,精確度可達到毫米。正是如此,整座大橋竣工後,各項指標顯示,位置偏差不超過5毫米。

影響

歷時10年的設計和3年2個月的施工,米約高架橋於2004 年12 月14 日建成。大橋通車後,該路段的行車時間由原來的3h縮短為10min。
據介紹,米約大橋周四正式通車後,日通車能力將達到1.5萬輛,7、8月旅遊高峰期日均通車2.5萬輛,將大大減輕羅納山谷通道的壓力,使得一向影響米約地區交通的公路堵塞現象緩解甚至消失。

評價

按照法國當地媒體的評價,該大橋前衛的設計體現了鋼鐵和水泥的巧妙組合,將輕盈的橋體結構和諧地糅合進了法國南阿弗翁地區的高原風情之中。值得稱道的是,這座大橋雖然長約2460米,卻只有7座橋墩,其中的第2、3號橋墩分別高達352米和32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兩個橋墩。這座世界第二高大橋已經吸引了50萬名參觀者。
米約高架橋是一件藝術與科技完美結合的建築傑作。它仿佛飛翔于山谷之間,蔚為壯觀。車行其間,有如穿越雲端一般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