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9戰鬥機(米格-29)

米格-29戰鬥機

米格-29一般指本詞條

米高揚米格-29(英語:Mikoyan MiG-29,俄語:МиГ-29)戰鬥機是蘇聯米高揚·古格列維奇設計局(現俄羅斯聯合航空製造集團公司)研製生產的雙發空中優勢戰鬥機北約代號:支點(Fulcrum)。是蘇聯第一種從設計思想上就定義為第四代戰鬥機的型號。

米格-29誕生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先進戰術戰鬥機”(Perspektivnyi Frontovoi Istrebitel,PFI)計畫,旨在針對美國的“FX”計畫(後演變為F-15戰鬥機),展開相對應的對抗措施,PFI計畫分為兩個,一個演變為蘇-27,另一個則是米格-29。

米格-29原型機1977年10月6日首飛,1982年米格-29在莫斯科和高爾基飛機製造廠投入批量生產,1983年開始裝備部隊。米格-29在設計上升力型機身和大型機翼完整的以整體空氣動力學形式融合,兩個低於軸心的發動機配備有可調進氣口,能承受持續9G的機體結構,多模式脈衝都卜勒雷達,全面的火控和電子戰系統,武器為不少於六枚的空對空飛彈外加一門機炮。

米格-29後來的改型達20餘種,包括教練機(米格-29UB "支點-B" )、戰鬥轟炸機(米格-29M"支點-E" )、海軍艦載機(米格-29K "支點-D")等。除蘇聯外超過30多個國家使用,總生產數量1600餘架,成為了一款出色的多用途戰鬥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格-29戰鬥機
  • 外文名:MIG-29
  • 研製單位:米高揚飛機設計局
  • 首飛時間:1977 年10月6日
  • 服役時間:1983 年初
  • 系列型號:A/UB/S/M/SMT/K/KUB/M2/UBT/OVT
  • 類型:多用途戰鬥機
  • 製造廠商:高爾基等多家飛機製造廠
  • 北約代號:支點(Fulcrum)
  • 研製國家:前蘇聯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設計試飛,生產服役,設計特點,結構設計,動力系統,武器系統,航電系統,基本數據,延伸型號,使用國家,現擁有國,前擁有國,實戰表現,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上個世紀60年代末,蘇聯總參謀部針對美國的“FX”計畫(後演變為F-15戰鬥機),提出了相對應的PFI計畫。PFI意即“先進戰術戰鬥機”。1971年,計畫分化為兩部分,一個是“TPFI”計畫,T代表tyazholyi(重);另一個是“LPFI”計畫,L代表Legkiy(輕)。LPFI計畫全稱為“輕型前線戰鬥機計畫”促生了米格-29戰鬥機。1972年蘇軍向米格設計局提出研製新型戰鬥機替代蘇軍中米格-21和米格-23的需求。新的輕型戰鬥機將承擔戰術空中任務,及進行護航和地面攻擊,設計局內部最初稱之為“計畫-9”,最終命名為“米格-29”。

設計試飛

當時蘇聯空軍為米格-29戰鬥機定下的基本設計指標是能在任意氣象條件下和苛刻的電子干擾環境中,在全高度範圍和以各種飛行剖面內,摧毀距其200米到60千米的空中目標。可見米格-29最初是作為空中優勢戰鬥機研製的,後期的改進型號逐步具有了空地攻擊和反艦能力。具體到空優作戰任務方面,蘇聯空軍通過分析其空戰經驗和軍用飛機的發展趨勢,要求米格-29必須既能勝任機動格鬥,又能進行超視距空戰。正式設計開始於1974年,提出了多個方案,其中有的方案就象米格-25的縮小版。隨後生產了約19架原型機。1977年10月6日,在朱可夫斯基試飛中心,首席試飛員亞歷山大·V·費多托夫駕駛原型機進行了首飛。
米格-29原型機米格-29原型機

生產服役

米格-29的批量生產於1982年開始在莫斯科進行。第一架量產型號於83年8月在莫斯科附近的庫賓卡空軍基地交付。1984年經國家接受檢驗後,米格-29開始進入前線航空部隊。初期生產、試飛和改進工作延續到85年。86年首批出口型號也已交付。1985年2月裝備了空地攻擊電子吊艙的第14架原型機9-14號由托克塔·奧巴基洛夫駕駛首飛,揭開了米格-29多任務改進計畫的序幕。蘇聯/俄羅斯空軍共裝備了超過800架米格-29,外銷也達到500架。據稱截至1995年1月,俄羅斯已生產1216架米格-29單座型和197架雙座型,合共1413架。
米格-29No.901原型機米格-29No.901原型機
米格-29原型機米格-29原型機
1990年後生產的米格-29均被用於出口。1991年12月蘇聯瓦解,其擁有的米格-29分散在分裂的各個共和國內。俄空軍手中只剩下不足400架能正常操作的米格-29。

設計特點

結構設計

米格-29在氣動設計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其精心設計的翼身融合體。米格-29的主機身和機翼內段之間呈圓滑過度,機翼內段前端形成邊條,後掠角73.5度。機翼外段前沿後掠角42度,展弦比3:5,2度下反角。翼身融合體帶來的升力占總升力的40%。外段機翼上有液壓控制的副翼。全翼展寬度的液壓控制前沿襟翼分成三段,由計算機控制與後沿開縫襟翼共同工作,以提供更好的機動性能。副翼俯仰範圍為+25度到-15度。垂尾採用雙垂尾方式,分別位於機身中線外1690mm處。垂尾向機身外側傾斜6度,前沿後掠角47度50分,方向舵偏轉角為±25度。全動平尾後掠角約50°,操縱面上均無調整片。垂尾是碳纖維複合材料和蜂窩結構,平尾和操縱面選用的是金屬蜂窩構件。總的來看米格-29的外形和蘇-27相似。
米格-29三視圖米格-29三視圖
垂尾的前沿向前伸展到機身與機翼接縫處的上方,與BVP-30-26M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相連。這一設計相當獨特,增大縱向安定面的面積,提高了從尾旋中擺脫的能力。而通常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一般是安排在機腹或機身兩側的。兩個差動平尾前沿後掠角50度,平尾翼展7.78米,俯仰範圍為+15度到-35度。位於機身前端的邊條設計類似於F-16,可防止飛機在以最大攻角(也作迎角,angle of attack)出現副翼失效的現象。在第100架出廠後,後續生產的米格-29的垂尾方向舵增大了面積。
米格-29剖視圖米格-29剖視圖
米格-29機身結構主要為鋁合金組成,部分機身加強隔框使用了鈦材料,以適應特定的強度和溫度要求,另少量採用了鋁鋰合金部件。主翼有三條截面為圓形的翼梁,覆以鋁鋰合金的蒙皮。鋁鋰部件廣泛採用電子束焊氬弧焊。機身內的第1號主油箱容積2550升,安裝在第一條翼梁前面。兩塊減速板分別安裝在兩台發動機之間的機身上部和底部。米格-29的機身整體油箱採用氬弧焊電子束焊製造,該油箱與蘇聯D16鋁合金鉚接油箱相比,減重24%。其中,由於1420鋁鋰合金的密度小,減重12%(若重新設計,可減重15%~16%);另12%是因為焊接結構省掉金屬重疊部分、鉚釘、螺栓和密封膠。
米格-29段位剖面米格-29段位剖面
在此設計下,米格-29的油箱可在機場條件下修理,因為該結構補焊後無需熱處理工序。機身有四條縱向主梁,兩條位於發動機之間,另兩條分別在發動機外側。靠外的兩條主梁向後延伸出機身範圍,作為平尾的安裝支撐點。米格-29上採用的複合材料約占整機的4%,少於西方第三代戰鬥機的比率,主要分部在平尾、副翼、襟翼和方向舵面上。頭部雷達罩為介電質複合材料。
烏克蘭技術博物館中的米格-29烏克蘭技術博物館中的米格-29

動力系統

米格-29採用的RD-33(PД-33)渦扇發動機由克里莫夫設計局研製,雙軸,低涵道比,採用共11個單元體的單元體結構。單台最大推力為50千牛(5040千克力),加力推力為81.4千牛(8300千克力),採用全許可權數字控制。最大加力耗油率2.09。發動機推重比按乾質量計算為7.87,按交付狀態質量6.62。後機身左側裝有輔助動力裝置,並開有相應進氣口。該發動機由莫斯科契爾尼舍夫工廠(又稱紅十月工廠)生產。該發動機工作穩定,可在飛行包線內任一點空中再起動和接通加力,並且設有俄羅斯發動機普遍採用的補氧系統。按蘇聯戰鬥機發動機傳統,RD-33的高空高速特性突出。
米格-29發動機線圖米格-29發動機線圖
米格-29的兩台發動機間有較大空間,在機背上形成了一個長條狀的凹陷。兩個發動機進氣口分別安裝在兩主翼前端下方,截面呈矩形,內傾8度,以配合機翼不同部分的厚度變化。進氣口前沿呈60度楔形,在高迎角條件下仍能提供良好的進氣條件。在起飛和著陸時,擋板與前起落架隨動,擋板擋住主進氣口,則輔助進氣口工作,此時輔助進氣口向下打開,空氣從輔助進氣口的百葉窗形縫隙和887個小孔中進入進氣道。在主進氣道關閉,發動機只能從輔助進氣口吸入空氣的情況下,米格-29仍能以0.85馬赫飛行。使用輔助進氣口可避免發動機吸入地面異物,這對於經常要在野戰機場起降的米格-29尤為重要。
克里莫夫RD-33渦輪風扇發動機克里莫夫RD-33渦輪風扇發動機

武器系統

米格-29翼下有七個掛點,機翼每側3個+機身中軸線下一個。米格-29A以及後續型號使用的標準配置武器包括:
米格-29翼下掛點及武器掛載示意圖米格-29翼下掛點及武器掛載示意圖
  • BDZ-UMK2B掛架
  • APU-470,APU-73-1D和APU-68-85E發射架
  • R-27R1、R-27E、R-73空對空飛彈
  • S-8(80 mm)、S-24B(240 mm)火箭彈及相應類型的發射器、250千克、500千克航空炸彈,最大載彈量2500千克
  • 一門30mm口徑Gsh-301(ГШ-30-1)機炮,攜帶350發30*165mm高爆燃燒彈和穿甲曳光彈;重50千克,翻修壽命為2000發

航電系統

米格-29的基礎型米格-29A首創性的採用了以雷達、光電和頭盔瞄準具三者組成的綜合火控系統。早期雷達為NO-193“黑縫”脈衝都卜勒雷達,性能近似於美國APG-65雷達。該雷達採用倒置式卡塞格倫天線(Twist Cassegrain Antenna),這種天線能夠滿足脈衝都卜勒雷達的需求,NO-193搜尋距離80千米,跟蹤距離前半球56千米,後半球24千米。對轟炸機等大目標的作用距離要稍遠。具有下視/下射能力,上仰角度45度,下視角度15度,天線直徑93cm。NO-193雷達具有多種可選擇的工作模式,能夠與機載Shchel-3UM頭盔瞄準具、OEPS29光電系統共同跟蹤鎖定目標。
米格-29座艙米格-29座艙
當光電系統失掉目標時,雷達自動間歇性工作跟蹤目標,同時二者互為替補備份。在近距格鬥中,紅外跟蹤系統和雷射測距器協同工作,可準確確定目標方位,從而具有控制R-73近距空空飛彈進行離軸瞄準和發射的能力。機上還裝有SRIU-2敵我識別器和“警笛”3型(СеренаⅢ)360°雷達告警系統,邊條處裝有兩個SO-69電子對抗天線。OEPS29光電系統重8千克,裝在風擋前方,偏向飛行員右側。對典型戰鬥機目標尾追搜尋距離15千米,跟蹤距離12千米。搜尋範圍正負方向基本上與雷達相同,這是俄制IRST的一大特點。如OEPS29可達到左右各30度,俯仰各30度。雷射測距器的最大測距距離在200米至6000米之間。
機鼻的紅外搜尋/跟蹤系統機鼻的紅外搜尋/跟蹤系統
米格-29的頭盔瞄準具是整個火控系統中最有特色的部分。配合上R-73近距格鬥空空飛彈,米格-29能在近距格鬥中占據有利地位。R-73是一種具有全向攻擊能力的新型格鬥飛彈,尾噴口的四周裝有4片舵面,實現了矢量推力控制,主動段的最大機動過載可達60G。該彈與頭盔瞄準具交聯,最大離軸角達正負60度,可對偏離飛機縱軸正負60度的目標實施有效攻擊。但由於米格-29本身的機械式操縱系統、人機工程的缺陷,使得頭盔瞄準具與R-73都無法發揮最大效能,實戰能力要打折扣。座艙的設計使得飛行員實際視野無法達到正負60度。但是機頭方向斜向下的視野很好,對飛行員攻擊地面目標時非常有利。
米格-29的頭盔瞄準系統米格-29的頭盔瞄準系統

基本數據

米格-29“支點”戰鬥機參考數據
乘員
1人
長度
17.37米
翼展
11.4米
高度
4.73米
機翼面積
38.0平方米
空重
11,0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20,000千克
動力系統
2 ×RD-33加力渦扇發動機
加力推力
2 × 81.4kN(8,300 kg)
最大飛行速度
2.3馬赫(2,817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
18,013米
航程
2,100千米
作戰半徑
約600千米
爬升率
330米/秒
翼載荷
403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
0.83

延伸型號

  • 米格-29 "支點-A" (Product 9.12):預備量產型,1983年服役。
  • 米格-29B-12 "支點-A" (Product 9.12A)華約外銷型,配備降配的雷達及電戰設備,無核武投放能力。
  • 米格-29UB-12 "支點-B" (Product 9.51):雙座轉換教練機,無雷達與機炮。
  • 米格-29S-13 "支點-C" (Product 9.13):大致與9.12相同,但換裝大型內載油箱並加裝Gardeniya雷達干擾器。
  • 米格-29S-13 "支點-C" (Product 9.13S):大體與9.13相同,但可掛載4噸彈藥與大型翼下副油箱。換裝N019ME雷達,可同時追蹤10個目標並同時攻擊其中兩個。
  • 米格-29SM "支點-C" (Product 9.13M):大體與9.13相同,可掛載多種空對地飛彈與雷射導引炸彈。
  • 米格-29M /米格-33"支點-E" (Product 9.15):戰鬥轟炸機,重新設計製造鋁材結構機身,以線傳飛控置換機械式操縱裝置,換裝後燃推力86KN的RD-33K引擎。載彈量增為4500公斤,增加機內油箱,最大航程延伸至2000公里。以甲蟲雷達取代原先之N-019雷達,駕駛艙加裝兩具多功能顯示器,除支援以RVV-AE飛彈進行多目標接戰外,亦提供地形追沿模式,武器掛點增加至8個,預計用以取代早期型米格29。
  • 米格-29UBM (Product 9.61):雙座型的米格29M。
  • 米格-29SMT (Product 9.17):早期米格29的提升型。加大油箱,航程提升至2100公里,座艙加裝兩具大型彩色液晶多功能顯示器,另有兩具小型多功能顯示器。配備提升後之N019MP雷達,提供更長探測距離與額外對地掃描功能。換裝推力98.1KN的新型RD-43渦輪扇葉引擎,掛載量提升至4.5噸並提供相同於米格-29M之武器選擇。此型號服役於俄羅斯、葉門、阿爾及利亞與敘利亞空軍。
  • 米格-29K(Product 9.31):海軍型,除加裝摺翼、尾勾、與強化之新起落架外,大致與米格-29M同。原計畫配備於庫茲涅索夫海軍上將號,後計畫取消。
  • 米格-29K "支點-D" (Product 9.41):海軍型,印度海軍與俄羅斯海軍預訂服役的機種,以全新線傳飛控取代早期機械控制,並提升航電至米格-29SMT的水平,是米格-29延伸型號中比較具有特色的機種。
  • 米格-29UBT (Product 9.51T):提升至SMT水平的米格-29UB。
  • 米格-29M2:雙座多功能戰鬥轟炸機,性能大致與9.15相同,但配備液晶螢幕與數位化飛控裝置。計畫中單座的米格-29M1並未建造,若生產則大致與9.41相同。
  • 米格-29OVT:只有一架,是其中一架預產裝上克里莫夫的矢量噴口的米格-29M的代號。
  • 米格-29UPG:印度空軍米格-29B和米格-29UB戰鬥機的升級型,該機型裝備最新甲蟲-M2E雷達,新型航電設備、採用新式OLS-UEM-IRST感測器、雷射、熱成像和電視功能的三模吊艙,配備增強型RD-33系列渦扇發動機。基本武器裝備與米格-29SMT與米格-29K/KUB相同。
  • 米格-35"支點-F":集成米高揚所有成就的最終生產型。現有改裝自米格-29M2的雙座預產機一架,計畫中還包括單座型號。該戰鬥機各方面性能大幅提升。特別是擁有與西方第四代戰鬥機看齊的完善航電,因此不再依賴戰管協助,成為系列中唯一可執行獨立作戰的戰鬥機。

使用國家

20世紀80到90年代,由於之前的三十餘年裡,“米格”戰鬥機出口數量巨大,屢屢與美國戰鬥機對壘,名聲在外,地位顯赫。而蘇霍伊設計局的產品,尤其是國土防空戰鬥機,如蘇-9/11、蘇-15等則受到蘇聯保密制度的限制,不能出口外國,名氣遠不如米格機。但是冷戰後,俄羅斯取消了對蘇霍伊戰鬥機出口的限制,面對先天條件好的蘇-27的強大市場攻勢,米格-29無法像其前輩米格-15、米格-21等那樣再次在國際戰鬥機市場獨領風騷,外銷量少得可憐。米格設計局也陷入了巨大的困難之中。
2011年伊朗米格-29UB2011年伊朗米格-29UB
米格-29的擁有國米格-29的擁有國

現擁有國

  • 蘇聯/俄羅斯——蘇聯/俄羅斯作為米格-29的原生產國,也是裝備米格-29數量最多的國家,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初期,俄空軍只掌握了原有的米格-29部隊中的37%,隨著經濟的一路滑坡,俄空軍中的米格-29數量更是下降到300架以下。到了1993年底,約100架生產中的米格-29因空軍無法支付費用存放在倉庫里。其中48架後來用於作為改進型原型機。但隨著普京上台之後俄羅斯經濟復甦,俄羅斯空軍開始下達米格-29的新訂單及原米格-29改良維護訂單,截至2010年俄羅斯空軍在役入列的米格-29約230架,庫存220餘架。2012年2月29日俄羅斯米格飛機製造公司簽訂契約,採購24架米格-29K/KUB型艦載機。根據協定,俄羅斯國防部將在2012-2015年間接收20架米格-29K和4架米格-29KUB戰鬥機;
  • 烏茲別克斯坦——截至2014年1月約有60架米格-29S在役;
  • 哈薩克斯坦——截至2011年1月約有40架米格-29S在役;
  • 阿爾及利亞——截至2013年1月約有30架米格-29S和6架米格-29UB在役;
  • 厄利垂亞——截至2014年1月約有7架米格-29在役;
  • 土庫曼斯坦——截至2014年1月約有24架米格-29S在役;
  • 塞爾維亞——截至2012年4月約有3架米格-29和1架米格-29UB在役;
  • 亞塞拜然——截至2014年1月約有13架米格-29在役;
  • 孟加拉國——截至2013年4月約有8架米格-29SE、6架米格-29B和2架米格-29UB在役;
  • 白俄羅斯——截至2014年1月約有41架米格-29S在役,其中一些庫存;
  • 斯洛伐克——截至2011年1月約有21架米格-29S在役;
  • 保加利亞——截至2011年1月約有約有14架米格-29A和4架米格-29UB戰機在役;
  • 敘利亞——截至2011年1月約有24架米格-29S在役;
  • 烏克蘭——截至2014年1月約有80架米格-29S在役;
  • 古巴——截至2014年1月約有4架米格-29S庫存;
  • 蒙古——截至2011年7月曾有意購買4至5架米格29
  • 緬甸——截至2011年1月約有10架米格-29S在役,2009年曾有增購意向;
  • 秘魯——截至2014年1月約有19架米格-29在役;
  • 朝鮮——截至2011年1月約有40架米格-29在役,其中12架從白俄羅斯獲得。
  • 波蘭——截至2011年1月約有36架米格-29在役;
  • 葉門——截至2011年1月約有18架米格-29SMT和1架米格-29UBT在役;
  • 蘇丹——截至2011年1月約有23架米格-29在役,但在2011年南蘇丹獨立戰爭中有損失;
  • 伊朗——截至2011年1月約有25架米格-29S的庫存;
  • 印度——截至2012年1月印度空軍有67架米格-29B和米格-29UB在役,且這些米格-29正在被升級為米格-29UPG的標準,截至2013年1月印度海軍航空兵有20架米格-29K在役;
  • 美國——截至2011年1月約有20餘架米格,主要是曾經購入前摩爾多瓦空軍,現下落不明。

前擁有國

  •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80年代,民主德國空軍接收了一批為數不多的米格-29G(民德特有型號)。1990年,德國統一。由於機齡還很新,性能也還很好,所以這批米格-29成了少數為聯邦國防軍留用的前蘇聯裝備。這批飛機在2003年9月自德國空軍除役,除一架留做展示外,剩餘的22架米格-29全數以1歐元的象徵性代價售予波蘭。
  • 摩爾多瓦共和國——蘇聯解體時作為前蘇聯的繼承國擁有21架米格-29,但於上世紀90年代末售予美國;
  • 塞爾維亞和黑山——繼承自南斯拉夫6架米格-29,但在戰爭中均被摧毀;
  • 捷克斯洛伐克——蘇聯解體時作為前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盟國擁有18架米格-29和2架米格-29UB飛機,其中6架具有核武器投送能力,但根據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捷克斯洛伐克銷毀和出售了全部的米格-29。
  • 南斯拉夫——曾擁有14架米格-29和2架米格-29UB ,在戰爭中均被摧毀;
  • 羅馬尼亞 ——蘇聯解體時作為前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盟國擁有17架米格-29和5架米格-29UB,但已於2003年全部退役;
  • 伊拉克——曾擁有過一批米格-29,但在伊拉克戰爭期間除部分逃離至伊朗外被盟軍悉數摧毀;
  • 以色列——曾擁有過一批未知數量的米格-29;
  • 匈牙利——蘇聯解體時作為前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盟國擁有28架米格-29,但由於缺少維護和維持能力已在2010年12月悉數退役。

實戰表現

  • 蘇阿戰爭(1979)——1979年12月末,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1987年8月,隸屬於蘇聯空軍的米格-29擊落了四架試圖攻擊阿富汗總統官邸的阿富汗反對派的蘇-22攻擊機
  • 海灣戰爭(1990)——1991年1月17日美國空軍四架F-15C戰鬥機(№85-0125、№85-0107、№85-0108號機)以AIM-7M空空飛彈擊落三架伊拉克空軍米格-29;1月18日,兩架F-15C(№85-0122和№85-0014號機)擊落1架伊拉克空軍的米格-29;在此期間伊拉克空軍的米格-29以R-27R空空飛彈也分別擊落了一架美國空軍的B-52G轟炸機和一架英國皇家空軍的旋風式偵察機GR.1A;此外也有一定數量的伊拉克米格-29被擊落或被摧毀於機場
  • 衣索比亞與厄利垂亞衝突(1998)——1999年2月至1999年3月,厄利垂亞空軍的4架米格-29被衣索比亞空軍的蘇-27戰鬥機擊落。
  • 科索沃戰爭(1999)——北約空襲南聯盟期間,南聯盟的米格-29中有11架起飛迎戰,但沒有任何擊落記錄,被北約聯合部隊擊落6架,於機場摧毀5架。
  • 卡吉爾戰爭(1999)——印度空軍在卡吉爾戰爭期間以米格-29護航幻影2000戰鬥機使用雷射制導炸彈打擊克什米爾武裝分子。
  • 南奧塞梯衝突(2008)——2008年8月俄羅斯空軍的米格-29和蘇-27擊落了一架喬治亞的蘇-25;
  • 達爾富爾衝突(2003)——2008年5月10日一架蘇丹空軍的米格-29被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防空火力擊落;
  • 其他——1996年2月24日一架古巴空軍的米格-29UB擊落了一架塞斯納337小型客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