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7攻擊機(米格-27)

米格-27攻擊機

米格-27一般指本詞條

米格-27攻擊機(俄文:МиГ-27,英文:MiG-27,原稱:米格-23B/Б,慣稱:米高揚米格-27),是蘇聯/俄羅斯一型單座單發可變後掠翼戰鬥攻擊機/戰術轟炸機。

米格-27攻擊機以米格-23B對地攻擊型為基礎研製,載彈量較大,攜帶武器種類較多,對地面攻擊火力較強,晝間攻擊目標命中率較高,能在簡易機場和1000米左右的跑道上起降。

米格-27攻擊機由蘇聯米高揚設計局(Mikoyan/Mikoyan)和格列維奇設計局研製,1972年首飛,1975年開始裝備部隊,曾經出口華約多個國家,印度也於1980年代進口了一定數量的米格-27,併購買了該型的生產許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米格-27攻擊機
  • 英文名稱:MiG-27
  • 前型/級米格-23
  • 研製時間:1969年-1972年 
  • 服役時間:1975年 
  • 國家:蘇聯
  • 研製單位:米高揚設計局 
  • 服役情況:部分在役 
  • 機型:攻擊機 
  • 首飛時間:1972年11月17日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設計特點,機型結構,動力系統,機載武器,航電系統,性能數據,衍生型號,服役動態,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20世紀60年代,蘇聯空軍的主力攻擊機是米格-17,之後又裝備了蘇聯第一種專用噴氣式攻擊機蘇-7B,雖然在60年代末期米格-17已經非常過時,但蘇-7B作為攻擊機的效率還沒有米格-17高。
米格-23Sh方案奠定了日後“鞭笞者”攻擊機的基本設計米格-23Sh方案奠定了日後“鞭笞者”攻擊機的基本設計
1969年,蘇聯空軍要求設計局設計一種價格低廉,可大量生產的強擊機,並且要求它至少要有和法英聯合設計的“美州豹”(Jaguar),義大利菲亞特G-91Y以及美國F-5相等的攻擊能力,即一種輕-中型強擊機。最初設計師們考慮設計一種亞音速強擊機但考慮到飛機尚需以超音速飛行在完成任務後脫離戰區又決定設計成超音速的。
蘇霍伊和米格設計局的方案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蘇霍伊提出蘇-7B的可變翼改型蘇-17,米格設計局在考慮了多種方案後決定在米格-23的礎上研製攻擊機,這樣耗時最短也最便宜,並且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米格-23攻擊機概念被稱為米格-23Sh,“Sh”是俄語強擊機(斯圖莫維克)的意思。第4架23-11原型機被用於驗證米格-23Sh概念,在4個掛架上掛了沉重的炸彈展開試飛。試飛發現了米格-23基本設計對於攻擊機來說的不足之處,如需要改善飛行員的視野、增加發動機推力、加強起落架等。米格設計局在之後修改了原始設計並製造了一架全尺寸模型,1969年末蘇聯空軍高層視察了模型,1970年初批准了米格的方案。

建造沿革

1971年2月18日,亞歷山大·費多托夫駕駛米格-23B原型機首飛,編號中的“B”表示轟炸,出口型號為米格-23BN。米格-23B採用了壓扁的機頭以改進對地攻擊時的視界,其取消雷達,座艙完全重新設計以容納對地攻擊專用設備,座艙以後的機身和機翼和米格-23M相同。米格-23B兼具空空、空地性能,雖然兩邊都有點半吊子,但畢竟是多用途,因此頗受歡迎。米格-23B並沒有很好的滿足蘇空軍所提出的全部要求,該型主要的弱點是它的發動機和火控系統。簡單的改動並沒有使它變成優良的強擊機,一系列的重新設計展開了,在米格-23B的成功基礎上,米高揚設計局進一步研製了更先進的米格-23BM,也就是後來的米格-27。
編號321的第一架米格-23B原型機編號321的第一架米格-23B原型機
1972年11月17日,瓦列里·門涅斯基駕駛第一架米格-27原型機首飛。1973年末西伯利亞伊爾庫茨克GAZ-124國家工廠開始生產米格-27,1975年該機進入蘇聯前線空軍服役,北約代號“鞭笞者-D”,到1977年共製造360架。
正在加力起飛的米格-27M生產型正在加力起飛的米格-27M生產型
1974年12月30日,阿維亞德·法斯特涅茲駕駛米格-27K原型機首飛。由於航電套件非常複雜拖延了研製進度,該機直到1980年才通過蘇聯空軍審核,由伊爾庫茨克工廠製造了197架。米格設計局曾提出在米格-27K基礎上研製一種無武裝偵察型,米格-27R,該機機鼻將安裝照相機、在座艙後安裝紅外行掃描器和電子情報套件,此外還可能外掛側視雷達吊艙,不過最終沒被採納。
1976年4月,一架改裝自米格-27的米格-23M原型機首飛,1978年西伯利亞烏蘭烏德工廠開始批生產,1982年停產時共製造了162架,產量非常有限。米格-27M和K進一步增加了全天候晝夜攻擊能力,具有發射精確制導武器的能力。
1982年,蘇聯空軍決定把大部分米格-27升級到M型標準並略微改進導航系統,編號米格-27D(“D”表示改進之意),到1989年改裝了約300架。米格-27D更受部隊的歡迎,因為伊爾庫茨克工廠的產品品質明顯高於烏蘭烏德。米格-27MB是米格-27的出口型,出口到東德、波蘭、伊拉克、印度和斯里蘭卡等國。
20世紀80年代中期,印度獲得許可證製造米格-27M,也是唯一按許可證製造米格-27M的國家,蘇印雙方簽訂協定由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生產該機。HAL使用伊爾庫茨克提供的套件組裝的第一架飛機在1986年1月11日首飛,最終生產了165架米格-27M,頭50架使用伊爾庫茨克提供的散件製造,後續飛機逐步提高了國產化率。這些飛機有時也被稱為米格-27ML,於1996年交付完畢,該機的航電經過簡化並安裝印度指定的設備。米格-23ML也是最後製造的“鞭笞者”。
正宗的米格-27,具有固定進氣道正宗的米格-27,具有固定進氣道
20世紀80年代,米格設計局用一架米格-27研究了艦載技術,該機在安裝了攔阻鉤後進行了地面高速滑跑攔阻測試,其目的是為了研製米格-23艦載戰鬥機改型,不過蘇聯海軍最終選擇了米格-29艦載型。

服役歷程

米格-27攻擊機與米格-23戰鬥機開始服役時還帶有測試評估性質不同,迅速進入一線服役,該機堅固耐用,性能優良,妥善率和事故率都讓人驚喜。
蘇聯前線空軍的米格-27機隊蘇聯前線空軍的米格-27機隊
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空軍由於經濟困難退役了米格-23/27攻擊機,僅保留蘇-24戰鬥轟炸機和蘇-25攻擊機。蘇聯其他加盟共和國則均分了其境內的米格-27。哈薩克斯坦把米格-27作為白天戰鬥機使用,掛載R-60M/AA-8“蚜蟲”空空飛彈。烏克蘭獲得了約49架米格-27,但沒有裝備自己的空軍而是在2000~2001年賣給了斯里蘭卡,在契約中甚至包括了僱傭烏克蘭飛行員。斯里蘭卡的米格-27迅速投入到了轟炸泰米爾猛虎組織的作戰中。
20世紀90年代末,米格設計局為米格-23BN和米格-27推出了升級包,其中包括發動機、航電、座艙方面的改進,並且能發射最新的武器,但同樣無人問津。
1999年,印度決定升級相對低齡的米格-27M機隊,由HAL和班加羅爾國防航空電子研究所合作實施,第一批升級數量為40架,最終數量可能多至135架。印度米格-27M的升級主要集中在航電方面,當然也需對機身延壽以服役到2020年。航電升級包括:印度蘇-30MKI和“美洲虎”攻擊機使用的核心航電計算機、以色列埃爾比特平顯、數字地圖系統、視頻錄像機、飛行規劃系統、法國薩基姆公司的雙色多功能顯示器、帶GPS接收機和環形雷射陀螺的薩基姆導航系統、印度產的保密通訊系統和備份無線電、雷達高度表、以色列拉斐爾公司的“利特寧”瞄準吊艙、雲頓VICON 18偵察吊艙。這次升級沒有考慮改進發動機,升級後的米格-27M可以發射種類繁多的西方現代化精確制導武器。
塗有紀念塗裝的印度米格-27ML升級型塗有紀念塗裝的印度米格-27ML升級型
2004年3月25日,印度艾詩特·梅達上校駕駛第一架完成改進的米格-27M首飛,2006年改進後的米格-27M開始服役,2009年初第一批40架飛機完成改裝。印度空軍升級米格-27戰鬥機航空電子設備後,該機型將具有夜視攻擊能力及更先進的導航系統,且提高了其打擊目標的精確度。
2007年1月,烏克蘭製造的4架米格-27重新列裝斯里蘭卡空軍。這4架米格-27將加入斯里蘭卡於2000年從烏克蘭購買,並於2004年返回烏克蘭進行維修和作戰系統改造的6架飛機機群。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米格-27攻擊機的獨特之處在於,取消了進氣道調節板,進氣道變為固定式;加裝新的導航-攻擊系統,自動飛行控制系統,攻角指示器,導航電腦等大批現代化火控電子設備;換裝6管30毫米機炮;在全機7個外掛點總共可掛4噸炸彈/火箭/空地或空空飛彈等武器。機內燃油總量5400升並可外掛3個790升的副油箱。此系列中的米格27K裝有蘇聯第一種電視跟蹤制導系統,可掛裝電視制導炸彈和雷射制導炸彈;該型的火控系統更加先進。

機型結構

米格-27攻擊機外觀上和米格23的唯一區別在於頭部--變成大坡度向下傾斜以便能為飛行員對地攻擊時提供更好的視界。取消了米格-23戰鬥機和攻擊機一直以來都具備的進氣口可調斜板/附面層隔板,改用較短的固定式附面層隔板。新進氣口使米格-27最大速度降到M1.7,但對於攻擊機來說也足夠了,而且進氣口還減輕了約300千克的重量並簡化了維護。米格-27的起落架進一步加強,同時還加強了外掛點,最大外掛重量增加到4噸。
生產型米格-27的兩張照片,左右一套分別有一個短艙生產型米格-27的兩張照片,左右一套分別有一個短艙
米格-27液壓收放前三點式起落架帶氣動備份驅動,雙輪前起落架向後收入機身,單輪主起落架摺疊收入機身兩側。主起落架採用複雜的“蟹爪”結構,摺疊後體積較小,有趣的是主起落架支柱也被當做氣動系統的儲氣罐。主起落架機輪安裝有氣動盤剎車,所有輪胎都配備了擋泥板,日後成為蘇聯前線空軍戰鬥機的特色。

動力系統

米格-27攻擊機保留了米格-23BN的圖曼斯基R-29B-300發動機,最大推力78.5千牛,加力推力112.8千牛,前機身內的油箱包了裝甲。在以低-低-低方式出航時(掛4枚250公斤炸彈)作戰半徑600公里,在目標區上空留空時間5分鐘。

機載武器

米格-27攻擊機將前機身掛架後移到進氣口之後,有7個(個別型號有9個)外掛架,7個掛架的配置是:左右機翼下各1個,左右進氣道下各1個,後機身左右肩部各1個和機身下中央1個。9個掛架的配置方案是除上述掛架外,左右機翼下各增加1個外側掛架。最大載彈量3400千克(米格-23БМ)或4000千克(米格-23Б/米格-27)。以掛載К-13(Р-3)或Р-60紅外型近距空對空飛彈、反坦克飛彈、反輻射飛彈、空對地飛彈、火箭彈發射器和各種口徑的炸彈,最多可外掛18枚100千克炸彈或8枚250千克炸彈或6枚500千克炸彈。
米格-27攻擊機武器米格-27攻擊機武器
米格-27在掛載炸彈時有如下典型配置:每側翼套掛架掛載一枚凝固汽油彈、或者串列掛兩枚500千克FAB-500炸彈、或者用4聯掛架掛4枚250千克FAB-250炸彈、或者用6聯掛架掛載6枚100千克FAB-100炸彈。每側後機身掛架掛載一枚凝固汽油彈、或者串列掛兩枚FAB-500、或者用4聯掛架掛4枚FAB-250炸彈。中線掛架可掛載一個副油箱、也可以掛一枚FAB-500、或用4聯掛架掛4枚FAB-100炸彈。中線掛架的後掛點很少使用,但在必要時也可掛一枚FAB-250或FAB-100。
米格-27安裝有一門30毫米GSh-6-30(ГШ-6-30,9A621)型6管加特林機炮,取代了GSh-23L雙管機炮,其火力大大超過GSh-23L。300發彈藥箱安裝在機身中段,為了避免射擊后座力導致機頭上仰,GSh-6-30有1.3度的下傾安裝角,其威力相當於A-10的GAU-8機炮,具有極大的殺傷力,但由於后座力太大,很不容易才集成在米格-27上。

航電系統

米格-27攻擊機換裝了新的PRnK-23導航-攻擊系統,計算方式從模擬式升級為數字式,其投彈精度在遠高於老式“雄鷹”-23S的同時還減輕了飛行員負擔。該機還換裝了ASP-17VG-1平顯/瞄準具,除此之外的航電不變。米格-27的每側翼套根部都增加了向上發射的6發箔條-紅外干擾彈發射器。米格-27右翼套前緣改用更先進的Delta-NM Kh-23/AS-7“克里牛”空地飛彈數據鏈,減輕了操作負擔,左翼套前緣增加了一個外形類似的照相槍短艙。雷達被取掉換裝可發現小型地面目標的導航-攻擊系統,加裝了主動/被動電子對抗干擾裝置。
第二架米格-27原型機,注意翼套右側的照相槍短艙第二架米格-27原型機,注意翼套右側的照相槍短艙

性能數據

機體參數(米格-27K)
乘員
1人
長度
17.08米
翼展
13.97米(全展開)
7.78米(全後掠)
高度
5.0米
機翼面積
37.35平方米
空重
11908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20670千克
動力裝置
1台R-29B-300加力發動機,載油4560千克(內部油箱)
推力
最大78.5千牛
加力112.8千牛
最大飛行速度
1.77馬赫(1885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
14000米
航程
2500千米
最大續航力
/
作戰半徑
780千米
起飛滑跑距離
950米
著陸滑跑距離
900米
爬升率
200米/秒
翼載荷
605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
0.56
限制過載
7.5G

衍生型號

米格-27D
最初的型別,與米格-23C(截擊型)相比,機輪和尾翼沒有重大修改,但機身重新進行了設計,座艙內側加裝了10毫米厚的裝甲。風檔也增裝了防彈玻璃,可尾也改為可以裝油,但該機沒有空中加油裝置,起落架改用大尺寸低壓輪胎,可在粗糙的野戰機場起落。
米格-27MB
米格-27的出口型,也是由米格-23改進而來,該機可執行對地攻擊及空戰兩種任務。
  米格-27K
1975年研製的米格-27的改進型,該機一開始被稱為米格-27BK,除航電升級外在其他方面與米格-27一致。主要改裝先進機載設備、機載火控系統和改掛先進武器。可投擲電視制導和雷射制導炸彈及X-25MП反雷達飛彈,以及混凝土穿甲彈。1977-1982年共生產200架,米格-27K的北約代號是“鞭笞者-J2”。
米格-27K米格-27K
米格-27K安裝了新型PrNK-23SK導航-攻擊系統,處理器計算能力更為強大。此外還用“海雀”-23雷射目標指示器取代了“背景”,前者與大多數西方同類產品一樣具有旋轉轉塔,在鎖定目標後可無需飛行員介入自動保持跟蹤。
米格-27M 
米格-27M是米格-27K的派生型,由於K型的航電過於複雜,所以米格設計局設計了該機的簡化型-米格-27M。可能由於情報的不準確,北約賦予米格-27M“鞭笞者-J”的代號。米格-27M保留了K型的電子對抗套件,如“白樺樹”雷達告警接收機和“紫丁香”干擾機,換裝了更簡單更便宜的PrNK-23M導航-攻擊系統,該系統圍繞著“楓樹”-PM雷射指示器/測距儀設計。在K型基礎上機載設備作了更新和簡化,座艙內裝了電視螢幕顯示器。1978~1983年間生產150架。
米格-27J
  1981年被西方發現,機頭形狀有變化,上部凸出,下部是泡形模流罩,去掉了翼套掛架上的子彈形天線。
米格-27Д
把早期型改裝成M型機載設備的改型,共改裝500架,可以作偵察機使用。
米格-27ML
M型的出口型,設備簡化,1982年開始生產,印度仿製。1986年1月印度組裝的飛機試飛。1988年印度生產的米格-27MЛ/L“勇士”戰鬥轟炸機出廠。至1992年生產165架。印度還以MЛ型改裝“美洲虎”攻擊機的機載設備,其中包括法國的“阿加芙”火控雷達。

服役動態

1988年,米格-27進入阿富汗,在阿富汗信丹德空軍基地部署了一個團的米格-27,裝備36架米格-27M和4架米格-23UB雙座教練機,部署米格-27M的部分目的是對該機進行作戰評估。
正在編隊起飛的蘇聯空軍米格-27M正在編隊起飛的蘇聯空軍米格-27M
1989年初,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前,米格-27M執行的多是危險性較小的高空轟炸任務。蘇軍攻擊機在戰爭中單次出擊的載彈量很少超過1噸,而且也很少使用精確制導武器。
2001年,斯里蘭卡的一架米格-27被擊毀在地面,之後又有另外兩架因事故而墜毀。

總體評價

米格-27攻擊機獲得了極大的好評:操作容易,功能強大,可靠耐用。在米格-23 大規模退出一線之後,米格-27還在繼續服役,哈薩克斯坦甚至把米格-27掛上R-60空空飛彈,作為空戰戰鬥機使用。
實戰結果表明米格-27的可靠性較好,座艙裝甲非常實用,但大載彈量和尖端設備卻在阿富汗無用武之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